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998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六次执教沁园春-长沙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设计课堂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作者: 江苏特级教师 刘祥第六轮执教沁园春长沙时,我想结合“建构有效课堂”这一课题,从课程学的角度入手,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前五轮执教时,第一轮是照葫芦画瓢,以某位名师的授课案例为蓝本,用他的课堂构思,将他对文本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第二轮,不再满足传声筒的功能,开始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从诵读指导角度引领学生们感知作品豪迈风格。当然,字词的串讲没有忘却。第三轮,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为主要授课模式,在课堂上通过多次诵读,组织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第四轮,接受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将文本当作引子,通过大剂量的拓展阅读,从宏观视角,带领学生们认知青春。其中,侧重剥离附着在青春肩膀上的政治附加,努力还原青春的个性色彩。第五轮,全力实践自己的“主体实践性阅读”理论,依照“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路径,通过诵读与讨论,将文本蕴含的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说,曾经拥有的这五次教学经历,正是我对课堂教学认知发展过程的真实反映。然而,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再一次站在高一的门槛前,我一如既往地渴望着改变。这一次,我的目标十分清晰从语文课程的视角、“人”的视角出发,剔除课堂教学中一切非课程的东西,让语文课真正“有效”。我把课程教学目标锁定在三个方面:第一,结合学生预示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明确的讨论,清除阅读障碍。第二,从“炼字”角度入手,通过关键词的赏析,带动整首作品字面意义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中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第三,从“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诗词创作背景的真实资料的介绍,还作者以“人”的情感,藉此拉近学生与作者间的心理距离,使“青春体验”的单元目标落到实处。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后,我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整首词表达的是作者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以“长沙”为题?题目和词的内容并不相符。2、词作开篇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诗人写秋景的用意是什么?秋天应该是草木凋零的季节,诗人笔下的景色,是否有悖于自然规律?4、既然万物都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为何作者还要惆怅感慨呢?5、作者为何面对宇宙而惆怅?是什么困扰着他?这个句子中,似乎有“主沉浮”的气势,但好像又缺乏一点信心。应该如何理解?6、结合词作创作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回忆“峥嵘岁月”,是要表达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还是要表达壮志难酬的惆怅?7、“谁主沉浮”除了表现出毛泽东对革命青年的信心,是否也表现出了一点以自己为中心的狂妄?8、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篇所展示的作者的思想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一个名叫李鹏的孩子,还在预习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很讨厌那句“粪土当年万户侯”,原因有三:第一,我觉得用“粪土”太低俗,何况将名词用作动词,有点牵强,若用“不羡”“漠视”则显得潇洒一点;第二,当时的作者凭什么看不起高爵显位的人,那些人中也有爱国之士,也有为百姓着想的。虽然可能很少,但也不能就因为他的地位高就抹杀了他吧!最后一点,可能有点反动,作者自己不是在最后成了一个“万万户侯”了吗?之后,他还过着像老百姓一样的清贫的生活吗?反正我只听说过“勤劳节俭的周总理”,可没听说过“勤劳节俭的毛主席”呀。这样看来,是否有点出尔反尔呢?我不敢再往下写了。 持有类似于李鹏观点的,还有高星瀚:“粪土当年万户侯”书上解释为“视权贵如粪土一样”。这究竟是作者看不起当时的权贵,还是自己不屑于成为权贵那样的人物?或许有人认为这两者并无差别。那退一步说,如果作者当时的志向是带领人民推翻暴政,脱离苦海,那么他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手握重权,像权贵一样的人物,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领导广大人民。这么看来,作者的志向与他本句表达的思想是不是有相悖的地方?一位名叫赵娜的孩子,则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老师,诗歌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如果把这首词放到一份报纸上,我也许看完它都不大可能,我觉得很无聊,是不是我的思想觉悟较低,不能够达到那种看一眼就觉得诗人豪情万丈的境界?另外,词中的语言,我觉得很别扭,还像刻意地去写。比如“橘子洲头”,好像是冒出来的一句,感觉很不对劲。难道这就是文学吗?我真搞不懂。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阅读困惑,是否需要在教学中一一讨论解决呢?倘若在以前,我肯定会立场坚定地告诉你:应该且必须解决!然而,当我从课程学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课堂时,我深知,文本意义是无穷尽的,课程教学目标却很有限。我必须大胆舍弃文本身上那些没有被本学段本单元本课时纳入课程目标的内容。于是,我把课堂设计成这样几个板块:第一,写了什么。我先是组织反复诵读。第一遍是自由读,第二遍要求能如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两遍之后,做了个简单交流。这两遍诵读,除了要熟悉诗歌内容外,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诗歌诵读必须有节奏感。我跟着做了示范朗读。在我朗读结束后,学生们给了热烈的掌声。我以此为契机,要求全体起立,想象着自己就是年轻的作者,让他们大声地诵读诗歌。这次诵读结束,开始讨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完成“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怎么写的。我对学生们说:知道一个作品写了什么,是任何识字的人都可以完成的工作。作为语文人,我们需要向前走一步,知道作品是怎么写的。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发表高见。这个环节的教学,难度依旧不大。关于本词的写作特点分析,学生们手头的参考资料上都有现成答案。诸如“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上片从三个层面展开,先总写环境,再具体写景,最后转入抒情议论”等观点,学生们可以用唱山歌的强调唱出来。然而,资料上是死的知识,我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却是活的能力。我开始追问:1、第一句的四个字背后,隐含了哪些意义?为什么要强调“寒”和“独”?2、为什么不说“万山红遍,层林染尽”,或者“万山遍红,层林尽染”?3、“击”和“翔”分别替换成“翔”和“戏”,是否更准确点?4、为什么只选取“山”“水”“鹰”“鱼”这四种景物?是只见到这四种,还是故意选择这四种来写?5、“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个句子中,“万”可否换成“六”?“霜”可否换成“秋”?“竞“可否换成“沐”“享”?6、“万类霜天竞自由”中,“自由”具有哪些内涵?7、“峥嵘岁月稠”的“稠”,你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多从词语使用的角度入手,侧重探究诗歌中重点词语使用的技巧。我不希望学生从参考书上找寻答案,只要求他们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从作品阅读理解本身出发,说出自己的理解。哪怕这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荒唐的。第三,为什么这样写。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通过真实创作背景的介绍,剔除一切附加在作者身上的光环,还原一个“失意不失志”的“人”的形象。我先是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背景介绍文字展示给学生:“1925年,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然后,我介绍两则史实:其一:年月日至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其二: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资料展示之后,组织探究:1、两种不同创作背景的介绍,你觉得哪一种更有利于展现作者的胸襟抱负?2、你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文字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字出现呢?这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即使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人物,他的人生也有失落的时候,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然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原因之一是他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能始终保持一种愈挫愈进的人生态度。我想,这,才是这首词作中学生最该汲取的精神养料。第四,这样写好不好。这个问题,分解为三块:首先,回顾文本字词运用层面,探讨语言表达上的优劣。其次,回顾主题层面,探讨作品中体现出的胸襟抱负。第三,回顾作者层面,探究作者个性,让学生明白:青春需要理想,允许个性的张扬。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回顾整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回顾整理,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一种应有的阅读模式。当然,这样的模式,要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细心的你可能已发现,这个设计,并没有全部解决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问,也没有对作品的下片内容做详细解读。请你允许我这样操作课堂,因为语文教学是有课程体系的,我实在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把所有的语文知识梳理一遍。这一课,掌握这三方面,已经足够了。学生余下的困惑,我完全可以在单独交流中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