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1895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课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二、复习方法1本专题有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两个重点一是物质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二是精神生活的变化,包括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2本专题亮点突出,生动具体,现代感强,考生要注意多从报刊杂志等媒体去获取最新的信息,还要注意与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三、知识要点一、物质生活(衣、食、住)(一)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3、改革开放以来: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二)饮食:“民以食为天”,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但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些西菜馆,被称为“中西大菜”。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4、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5、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三)建筑: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2、近代居民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3、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4、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装修热兴起。二、社会习俗(断发、不缠足运动、礼仪)(一)“断发”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二)不缠足运动1、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2、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三)社交礼仪:1、日常礼仪:民国时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废除“老爷”“大人”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礼仪: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气发生根本改变,实行新婚姻制度,休闲生活成为时尚。三、交通通讯(铁路、水运、航空、邮政、电报)(一)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2、1888年,总长xx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4、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5、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6、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迅速发展,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二)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三)航空: 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四)邮政:1、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2、1913年北洋政府撤驿站。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五)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四、大众传媒(报刊、电影、互联网)(一)报刊: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3、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4、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二)电影:1、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2、1905年,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5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3、影响: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四、知识深化一、近代以来生活变迁的原因和认识1、近代以来生活变迁原因: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设施的崛起。2、对近代以来生活变迁的认识生活变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二、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发展1、报刊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2、电影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五、巩固提高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B解析: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答案:D解析: 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答案:C 解析:从“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的名称中可得到相关信息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答案:A 本店售书目录共产党宣言庶民的胜利列国陆军制儒门医学汽机新制 开明书店 1921年12月20 日解析: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人思想还是比较保守。5、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 B C D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都涉及到社会制度层面,儒门医学也不属于西方科技。6、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答案:C 解析:“新礼服兴”“ 剪发兴”“ 爱国帽兴”“ 天足兴”“ 阳历兴”“ 鞠躬礼兴” 体现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的进步。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推动的结果。7、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文化交融”“ 代表性”。该题考查近代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习俗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图片可以知道只有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所以选正确。本题是图表式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熟悉相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中的情景,这类题的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掌握课本知识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8、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 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 清政府对传统的军装服进行改革 民国政府依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壁的产物ABCD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题中的项是对“竞尚洋装”表现具体体现。从不同时期说明了洋装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冲击,并出现了中国服装改良的潮流。9、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答案:D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是非曲直”、“四海闻”。此题考查考生对报纸功能的理解,跟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材料中的“万般提创总由君”不是说报刊言论不受限制,A项排除;B和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正确答案为D。此类是材料型选择题。涉及的内容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要求学生平时的时候要学以致用。10、“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广大人民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 C D答案:C解析:报刊本身并不能帮助人们识字,所以阅读报纸不能解决文盲问题。故错。11、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 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相片 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答案:A解析:题目的关键词是“清末民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出现了“旗袍”、“西装”、“中西菜”等,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孔子仍然受到崇拜,直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才进行“打倒孔家店”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BCD项正确。“朕”是皇帝的称呼,辛亥革命推翻了xx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不可能自称“朕”。所以A项不可能出现。1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B解析:“大人”反映的是封建等级思想,“先生”体现的是平等精神。礼仪革新反映的本质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13、 “有一个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首先出现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化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词“首先出现”、“ 新国民”、“ 自由帽”、“ 文明装”、“ 公益会”等都是辛亥革命后所能表现出来的。14、:“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选自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答案:D解析:题中的引文反映的是新式文明婚礼。新式文明婚礼在民国时期的大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并不是封建制度结束。15、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的历程。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机器工业影响中国的区域由南向北在逐渐减小;而从王公大臣的态度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以为非者亦半”。解答第(2)题首先明确“带洋字的词语”在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始于新中国的成立,答案要点:(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