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教案 粤教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736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教案 粤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教案 粤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教案 粤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8诗词三首教案 粤教必修3教学目标:1、赏析诗词的意境。2、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探究中国人的故乡情结。说明: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只是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体现的正是至情,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身陷囹圄,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若能结合时代背景展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这首诗,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情。夜雨寄北这首诗中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的情感。作者抒情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不仅在艺术构思上有独创性,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教学中过程的设计要让学生领会到这首诗的创新,又让学生能从中明白诗人的情感。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高的评价学生是否理解,那就要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思考、挖掘、领会。教学重点:1、体味诗词意境。教学过程:月夜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用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导语引出学习的作品。在上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2当一个人身处异域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然也有“乐不思蜀“的例外,历史上思乡的诗词浩如烟海,如王维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崔颢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杜甫身陷囹圄,如何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呢?激发学生情绪,进入课堂,引发思考。1、音乐能够调动人的情绪,音乐可以渲染情绪,也可以使人产生共鸣。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来激发学生的情绪。2、设疑问、引思考。在导语中设计疑问,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然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欣赏配乐朗读,自读,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情感。.学生解决生字词,欣赏朗读的同时跟读。.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写的是月夜诗人望月思乡思念亲人,情不自已黯然泪下。是一首怀乡思人之作。学生在音乐声中酝酿情感。朗读的过程试着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研究,揣摩意境1、在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学生再次朗读,讨论。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寒”、 “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重点品味:“独看” 重在离别,“双照”意在团聚。“独看”表现的是现在,“双照”寄寓的是将来,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之深。这是诗眼。“湿”、“寒”二字写出了夜已深人不寐的情形,表现时间久,思念深。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人的“炼字”、了解“诗眼”。学习作者的笔法。、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作者采用的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最纷乱要表达的还是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诗尽其妙就在于此。高一学过的八声甘州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促未知,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领略“炼字”的妙处。、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因为儿女太小,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月怀人,所以说“独”。进一步了解诗人“炼字”的匠心所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诗人家人的分离是什么造成的?是安史之乱,是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像诗人一样,情人分离,夫妻分离,亲人分离,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本诗不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还是包含了战乱时期广大百姓共同的痛苦。而早日结束战争正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声。这正反映了“诗圣”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学会知人论世,更一直明确:歌诗合为事而作。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再次朗读感悟诗情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蕴。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回顾八声甘州,与这首诗比较异同。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的能力。夜雨寄北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音乐渲染氛围,导语引出作品。.在上课前播放雨的印记。.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夜空。这样的情形下,提笔铺纸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别有滋味在心头,怎么说呢?说什么呢?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说的什么?用音乐营造氛围,感染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兴趣,认真思考。同上一首。欣赏配乐朗读,老师范读。.欣赏在过程中体会诗写作的特点。.老师范读,强调节奏情感,学生有所领悟。学生感知写作特点:词语反复突破格律诗的常规。读来诗人情感不太明显。学生的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这是绝句吗?解读题目、这首诗的题目如何理解?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掌握古文化常识,便于诗文的理解。理解诗文“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诗中两个“期”字,“巴山夜雨”也两次出现,这不是格律诗避免的吗?这样写有何好处?章法结构上有独创性,“期”字重复,一个是妻子问,一个是自己答;妻问希望他其早归,自己答感叹归期没有准确的时间。“巴山夜雨”重复,一个是写眼前实景,一个虚写,设想未来。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两处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学生有质疑,思考更集中深入。特别要学习的是诗人的打破常规,不拘泥,不老套。接下来作者没有写自己当时的心境,却想像未来,这样是不是冲淡了思念的情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叙说的是“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不只局限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不是抒情胜似抒情更是韵味无穷。总结特点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学生领悟平实语言中情感的曲折微妙。学生学会挖掘文字的内涵,善于总结。最后一次朗读,领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美。作业1朗读背诵。.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水调歌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音乐渲染氛围,1、在上课前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听歌,跟唱。学生展开想象,内心描绘水调歌头所展示的画面“诵明月之词” 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请同学回顾有关明月的诗句或词句。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调动积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一轮明月几多情?通过背诵复习巩固。指名学生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评议(提示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自己体会的情感等方面来评、读)。学生评议的过程复习诗词的常识及朗读技巧。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老师点评示范激发兴趣。研读序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明确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研读词作,鉴赏意境,领会风格。.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让学生深切体会豪放派风格.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高处不胜寒”也因此成为名句),下阕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名句很多)。把握意象的作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分析情感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领会词中的哲理意蕴。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小结整体把握全体朗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词的风格。作业1朗读背诵。.熟悉苏轼的其他作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