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1676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1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需要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和分离B转化率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主要的遗传物质2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如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4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都要加热处理 B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C的结果是只有S或R一种菌落 D的结果可能是有S、R两种菌落5某人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利用肺炎双球菌做了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够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仍然具有生理活性B该实验证明了S型菌体内的DNA是遗传物质C第1、2、3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D第3组与第4组进行对照可说明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能使正常R型菌转化成S型菌6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R蛋白质R型R荚膜多糖R型RDNAR型、S型RDNA(经DNA酶处理)R型A. 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8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噬菌体需分别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 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研究各自的效应9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以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10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B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脱氧核苷酸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D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都是DNA11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与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1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131928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小鼠做了如下的实验:实验1: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存活;实验2:S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实验3: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存活;实验4: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实验4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_细菌。(2)除了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外,你还可以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区别R型和S型细菌?_ _。(3)下图为实验4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用虚线绘制)(4)通过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_ _。(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注射S型活细菌,请预测该小鼠的生活情况:_;并分析其原因:_ _。1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_。(2)获得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 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_。瑞昌二中xx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培优练习(三十三)答案1解析:选D。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2解析:选C。用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只能留在细菌的细胞外。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噬菌体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因此,搅拌越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得越彻底,b中放射性越低,如果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彻底分离,则b中不含放射性,故A、B都正确;上述实验并没有“示踪”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因此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正确;b中理论上不含放射性,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故C错误。3解析:选D。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使变性的DNA能够复性并可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A正确;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中,使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这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由于S型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D错误。4解析:选D。过程是将加热杀死的S菌和R菌混合培养,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程后,可以培养出S、R两种菌落,过程是分离出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经过程分别和R菌混合培养,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经过程后,可以培养出S、R两种菌落或R一种菌落。5解析:选B。该实验只能证明S型菌体内存在某种物质(即转化因子)能使正常R型菌转化成S型菌,但不能确定该转化因子究竟是何种物质。6解析:选C。由组实验相比可知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荚膜多糖以及DNA的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故A错误、C正确;从表中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故B错误;表中信息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错误。7解析:选B。选项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侵入细菌时噬菌体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选项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噬菌体可能未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只是细菌还未释放子代噬菌体。选项C,t1t2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选项D,在t2t3时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8解析:选A。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必然存在着将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9解析:选B。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针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而言的,即凡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包括一切细胞生物及DNA病毒),只有无DNA的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才为RNA。10解析:选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11解析:选D。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其体内有R型菌、S型菌和PenrS型菌,若有抗青霉素的S型菌存在,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小鼠不可康复,故A错;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只有PenrS型菌落能继续生长,故B错;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不能生长,也不能发生转化,所以不会出现菌落,故C错;丁组中因为PenrS型菌的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且R型菌不抗青霉素,所以无菌落生长。12解析:选B。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B正确;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是相互对照,C错误;两实验都没有诱发DNA突变,D错误。13解析:(1)在实验4中,小鼠的死亡是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结果,故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R型和S型两种细菌。(2)除了运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是否死亡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外,也可以通过培养细菌,直接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进行判断,以及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来判断。(3)绘图时需要注意:S型细菌种群将呈现“S”型增长曲线;S型细菌的初始数量应为0,体现转化从无到有的过程;S型细菌应先于R型细菌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要多于R型细菌。(4)该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不会死亡,因为先前注射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抗原,引起小鼠体内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杀死注射的S型活细菌。答案:(1)S型和R型(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菌落表面光滑,则为S型;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R型)(3)如下图(4)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5)存活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抗原,能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14解析:(1)T2噬菌体,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与DNA会自然分离,所以T2噬菌体是理想的实验材料。(2)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如果想得到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要先将其宿主细菌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进行培养。(3)35S、32P分别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实验结果说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说明噬菌体通过DNA将遗传性状传递给子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1)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会自然分离。(2)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3)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或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