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 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646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 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 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 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 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1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善辩艺术。参考答案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2翻译下列句子。(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2)孰能一之?(3)今夫天下之人牧。参考答案 (1)突然问:“天下怎么能够安定?”(2)谁能统一天下呢?(3)现在统一天下的君王。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提示 孟子把诸侯的政治状况比作气候天象,而把人民比作在这两种环境气候下的禾苗,以禾苗的枯槁比喻人民在暴政下痛苦煎熬的生活,以禾苗的蓬勃茂盛比喻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把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随后,作者又以水向下流比喻人民对仁君的归附。两个比喻都形神兼备,且又互相衔接,前一个比喻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一个比喻以地下流水比喻民心,雨润禾苗,水流低处,都是习见之事,自然之理,既熟知,又贴切。总之,孟子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直观具体,含意丰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对暴政的抨击,对仁政的期盼,对梁襄王的警示和诱导,都在这两个比喻中成功地得以实现。1.虚词“且”的用法(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表并列关系。河水清且涟漪。(伐檀)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策之不以其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案 均为介词,分别译作:在/根据/从;表假设的连词,如果;表并列的连词,同“而”。3.准确解释下边句中“以”字的含义,并说明哪些作连词用。深林杳以冥冥兮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答案 又(连);以致(连);如果(连);因为(连);那么(连);而(连)。同步阅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恶()乎定保民而王()B.好()乐何如予忖度()之C语()人曰:“我不能。”天下莫不与()之D此无他,与民同乐()暴见()于王解析 B.“度”应读为“”。答案 B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地。B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浡:通“勃”,奋发,振作。C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保:通“宝”,以为宝。解析 D.无此通假现象。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CD 解析 B.就:走近,走向。A.诚:的确;果真。C.一:动词;名词。D.卒:突然;最后。答案 B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A.嗜杀成性(喜好) 惟命是从(判断词)B.一暴十寒(晒) 放辟邪侈(放纵)C.缘木求鱼(沿着) 寡不胜众(超过)D.专心致志(到) 恻隐之心(怜悯)解析 A.是:复指“命”。C.缘:攀缘。D.致:极,尽。答案 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天下之人牧 人牧:国君。B.黎民不饥不寒黎 民:百姓。C.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D.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年轻人。解析 D.“红颜”代指女人。答案 D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像这样。B.德何如则可王矣 何如:怎么样。C.今恩足以及禽兽 足以:足够用来。D.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何以:为什么。解析 D.“何以”在句中是“有什么”的意思。答案 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一”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动词,统一。B.吾对曰:“定于一。”一:一人。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D.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解析 B.一:天下统一,名词。答案 B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下”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下:形容词用作名词,低处。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在之下。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D.飞流直下三千尺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解析 C项“下”,名词用作动词,下车。答案 C9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是补出的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下莫不与(之)也B.今夫天下人牧(之),未有不嗜杀人者也C.曰:“不若与人(乐乐)。”D.耕者皆欲(自)耕于王之野解析 D.此处无成分省略现象。答案 D10“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禾苗茂盛地生长起来。B.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毛毛细雨,那么禾苗就高兴地舞蹈起来。C.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禾苗就高兴地舞蹈起来。D.天上乌云密布,下起了毛毛细雨,那么禾苗茂盛地生长起来。解析 “沛然下雨”是“下起大雨”的意思。“浡然兴之”是“茂盛生长”的意思。答案 A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就”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就”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A.君子就有道而正焉B.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D.持就火炀之解析 C就:趋向。A、B、D三项,就:靠近。答案 C1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和“归”相同,“作”和“兴”也相同。B.“与”和“归”相同,“作”和“兴”不同。C.“与”和“归”不同,“作”和“兴”相同。D.“与”和“归”不同,“作”和“兴”也不同。解析 与、归:跟随。作:兴起。兴:挺起。答案 B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有李生称举子来谒。会播有疾病,子弟见之,览所投诗卷,咸播之诗也。既退,呈于播,惊曰:“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明日,遣其子邀李生,从容诘之曰:“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李生闻语,色已变,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兼笺翰未更,即请秀才不妄言。”遽曰:“某向来诚为诳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子复闻于播:笑曰:“此盖无能之辈耳,亦何怪乎!饥穷若是,实可哀也。”遂沾以生饩,令子延食于书斋。数日后,辞他适,遗之缣缯。是日播引见。李生拜谢前事毕,又云:“某执郎中盛卷,游于江淮间,已二十载矣,今欲希见惠,可乎?所贵光扬旅寓。”播曰:“此乃某昔岁未成事所怀之者。今日老为郡牧,无用处,便奉献可矣。”亦无愧色,旋置袖中。播又曰:“秀才今拟何之?”生云:“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耳。”播曰:“贤表丈任何官?”曰:“见为荆南节度使。”播曰:“名何也?”对曰:“名弘宣。”播拍手大笑曰:“秀才又错也!荆南卢尚书,是某亲表丈。”生惭悸失次,乃复进曰:“诚若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于是再拜而走出。播叹曰:“世上有如此人耶!”蕲间悉话为笑端。(大唐新语)注:沾:施与。生饩():指生活所用粮食类物品。表丈:表叔、表伯。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 典:主管。B遗之缣缯 遗:留给。C旋置袖中 旋:随即。D蕲间悉话为笑端 悉:全,都。解析 B.遗:赠给。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 文战:指科举考试。B某向来诚为诳耳 向来:指先前。C令子延食于书斋 延食:邀请吃饭。D今欲希见惠 见惠:见到恩惠。解析 D.见惠:惠赠于我。答案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不同。B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也相同。C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相同。D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也不同。解析 两个“色”都是“脸色”的意思;第一个“诚”是“确实”的意思,第二个“诚”是“果真”的意思。答案 A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唯易其名 今拟何之A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现在打算怎么办B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现在打算怎么办C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两个打算去哪里D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两个打算去哪里解析 其名:他的名字。何之:即“之何”,去哪里。答案 D5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A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B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C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D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解析 大人:称自己的父亲。制:写作。答案 D6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A特殊原因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B.特殊情况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C.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D.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解析 殊:竟。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答案 C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蕲间悉话为笑端”原因的一组是( )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此盖无能之辈耳。今欲希见惠,可乎?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生惭悸失次。A BC D解析 是李播所说和李生的羞愧,非原因,有的项不能选。答案 C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生来谒李播,所投诗卷全是李播的诗,李播之子向李生点明实情后,他才被迫承认冒充欺骗之事。B李播认为李生是无能之辈而为此冒充欺骗之事,并哀其饥苦如此,施物接济而让儿子招待他。C李生辞别时,仍提出想要索回所投诗卷,李播见他还能说出真心话,便答应把诗卷给了他。D李播说出荆南尚书是自己的亲表丈时,李生非常惭愧,并向李播道歉,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解析 D.“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不合文意。答案 D译文:唐朝的郎中(皇帝的侍从官)李播主管蕲州政务时,有个姓李的书生自称举子(被荐举应试的读书人)来拜见。正赶上李播生病,让子弟接见了他,看了他所递上的诗卷,全是李播的诗。姓李的书生走了以后,子弟把诗卷拿给李播,李播惊讶地说:“这是我过去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做的卷子,只是换了他的名字了。”第二天,李播派他的儿子邀请姓李的书生,不慌不忙地问他说:“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姓李的书生听了这话,脸色已经变了,说:“这是我平生苦心写成的,不会错的。”李播的儿子又说:“这是我父亲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诗卷,再加上纸张笔墨没改变,就请秀才您不要胡乱说。”姓李的书生急忙说:“我先前确实是说谎了。二十年前,我的确在京城书铺中用百钱换到手,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李播的儿子又把这些告诉李播,李播笑着说:“这大概是个无能之辈罢了,又奇怪什么呢!他饥贫困苦如此,的确很可怜。”于是把粮食类生活物品施与他,让儿子邀请他在书斋吃饭。几天后,姓李的书生告辞到别处去,又赠给他绸帛。这一天李播接见他。姓李的书生行礼感谢从前的事情完毕,又说:“我拿着郎中您的大作诗卷,在江淮间交游,已二十年了,现在希望您把它送给我,行吗?好处是它能使我一路旅途寓所都光耀。”李播说:“这是我前些年没有成就事业时所思念的诗作。现在老了做州郡官长,没有用处了,就把它献给您吧。”姓李的书生也没有惭愧的脸色,随即放进袖中。李播又说:“秀才您现在打算去哪里?”这个书生说:“我将往江陵去,拜见我的表叔卢尚书。”李播说:“您的表叔做什么官?”他说:“现在是荆南节度使。”李播说:“名字叫什么?”他回答说:“名叫弘宣。”李播拍手大笑着说:“秀才您又错了!荆南卢尚书是我的亲表叔。”这个书生羞惭心慌而乱了分寸,于是又说:“果真像郎中您说的,那么就连同您的荆南表叔,我一时不该而都得到了。”于是他第二次行礼后跑出去了。李播叹道:“世上还有像这样的人哪!”蕲州之间人们全都把这件事作为笑话来说。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善辩。见“思考导学”。善喻。见“合作讨论”。犀利。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一类的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及其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