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617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 【知识脉络整合】 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 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导学 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经验,是直接经验,叫实际知识。在实践中学好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5)方法论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思维拓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群众,才能有所作为。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点、难点导析 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 (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教材只研究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基本”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点之中,来源和动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起基础作用的,标准和目的是前两点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 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1)人们的认识对象不是由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的需要确定的;(2)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3)人们在实践中变革事物、改造事物,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产生了认识,获得什么认识就得参加什么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并不难理解,难在理解它是唯一标准,另外实践在检验认识时有时短期内甚至长时间不能检验出是真是假,不曾被实践证明的未必不是科学理论。坚持实践标准,要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在理解时注意:认识对象和人的认识本身(包括伟人的理论)都不能充当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而且只有实践能如此,因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1)认识的来源: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 (5)认识的基础:实践。 (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不能把科学理论当作标准。 (2)不能把“公认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不能把逻辑证明作为标准。 (4)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6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民群众在整个“人们”中始终占大多数。(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此时的对应概念是反动派(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那些人)。(3)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概念,此时的对应概念是人民群众中的个人。(4)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5)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背动者)。7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于“创造”这个词,不能只理解为“直接创造”,还包括“间接创造”。(1)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生产资料,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此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 (3)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各种智慧;某些精神财富就是一些劳动群众直接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8.正确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I)明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及含义。 (2)弄清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3)充分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及要求。 (4)据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迷航指南 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客观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实践所固有的这种内在矛盾,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 (2)理解实践的含义需要划清两个界限 第一,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质的不同。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话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先形成实践观念,然后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总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生存本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实践悬重要的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这个特征是与人的意识、认识相对而言的,但它是自然界、社会、规律、运动等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当然,实践的这一特征有它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因而才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个特征是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从抽象意义上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东西也很多;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如人具有社会性,认识具有历史性等。 可见,第一、三个特征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的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前者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后者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手段是“死”的,实践的对象也是“死”的,只有实践的主体人去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夸大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个特征,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4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和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认识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为人的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还能通过实践给予客观世界以巨大的反作用。 5关于认识的来源和途径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自去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一代人都处在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入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况且,承认读书重要,并不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仍来源于实践。第二,人们在接受书本知识时,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第三,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 总之,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很重要。人类知识的总体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是“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既不能因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的必要性,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是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它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真理标准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抽象地谈论真理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错误的。 7关于实践问题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剖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 ,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 ,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 , 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 ,单个人的活动 ,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误区二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剖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 ,导致失败。误区三 实践是人的活动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剖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 ,才谈得上实践 ,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 动 ,这要具体分析。首先 ,对人要具体分析 ,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 ,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 , 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 ,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才是实践。误区四 将实践的基本形式等同于所有形式。 【剖析】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实践的内容日益广 泛 ,形式更加复杂。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 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 ,是实践的重要形式。因此,不可把实践的基本形式看做实践的所有形式。误区五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剖析】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作为认识反映的内容和 对象必然反映到认识中来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极能动地捕捉到这些变化。但一定要注意 ,没有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 ,决不会有认识的变化 ,人的认识工具和设备的变化发展也会推动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借助新的设备和工具 ,人们的认识会从一个已知的领域扩展到未知的领域 ; 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 ,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 , 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 ,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误区六 理论只要来自实践 ,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剖析】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才能对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谬误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实践成功, 除了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任何正确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还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误区七 把认识的来源等同于个人获取认识的途径。 【剖析】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 因为无论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 , 还是亲身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 追本溯源 ,都是来自于实践。而个人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经验 ,二是从他人那里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而获得的经验。我们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又要看到读书很重要。人类知识总体来说只能产生于实践 ,而人获得知识则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认识的产生 问题 , 是 源 ;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 , 是“流”。误区八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剖析】作为个人来说 , 由于种种原因 , 其认识能力的确是有限的 , 但就人类这一整体来说 , 具有发展的无限性 , 因而其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而且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 人类认识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多 ,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误区九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剖析】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 , 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 , 其实 , 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 因而是错误的。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 , 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 , 是客观的 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 ,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 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 , 具有主观能动 性。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 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客观性割裂开来。误区十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存在的【 剖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 实践具有社会性 , 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 , 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 ,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 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 , 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 ,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 , 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误区使一 以单个的一次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剖析】社会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反复、复杂的过程。某一次具体实践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 与指导实践的认识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因此 ,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次实践的成功 ( 或失败 ) 来判断指导该实践的认识是正确 ( 或错误 ) 的。否则 , 就是对实践标准的简单化理解 , 就可能犯片面性错误。涉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观点集录1、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错)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错)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错)3、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错)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4、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错)理性认识是稳定不变的、正确的认识。(错)5、现象本身不一定是正确的。(本质则都是正确的。)(错)6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每一具体认识是有限的。(对)7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也是无限的。(对)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对)9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对)10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11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错)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错)1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深化。(对)13假象是错误的认识。(错)假象是主观的。(错)14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对)15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对)只有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错)16只要经验丰富,办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错)1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错)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对)18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错)假象从反面歪曲反映事物的本质。(对)19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错)现象是主观的,本质是客观的。(错)20感性认识来自于客观事物,理性认识来自于人脑。(错)21感性认识包含错误成分,理性认识则是正确可靠的。(错)22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错)23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错)24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错)25假象常常引起错觉,是主观的。(错)假象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错)2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错)27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错)改造主观世界决定了改造客观世界。(错)28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可靠的。(错)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对)29“三个有利于”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真理标准;(错)与实践标准是一回事;(错)是与实践标准不同时期的标准;(错)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对)30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认识。(错)每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对)31人们难以正确认识复杂的事物。(错)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就能促进事物发展。(错)32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错)33改造客观世界本身就是改造主观世界。(错)34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天生能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具有主观能动性。(错)35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一定是真理。(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