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报任安书(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565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报任安书(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报任安书(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报任安书(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报任安书(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1通假字或重于太山 太,通“泰”。其次诎体受辱 诎,通“屈”。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箠,通“棰”,杖。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及以至是 以,通“已”。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邪,通“耶”。2词类活用倡优畜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 名词状语流俗之所轻也。轻:轻视。曷足贵乎!贵:尊重。形容词动词3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介词结构后置1诉说自己身世的卑贱,有何意义?提示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腐刑,而是伏法受诛,也只被认为是罪有应得,倾吐了其心中的痛苦。2列举古代圣贤发奋著述有何用意?提示 是司马迁身处逆境之中,对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与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他对生命价值的界定。他从这些人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找到了矢志进取的道路。也坚定了他受极刑而无愠色,顽强活下去,完成史记的信心。3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史记这部书?提示 介绍了史记的著述过程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劣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通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察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年代区间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体例类别、内容篇数凡计一百三十篇及著述目的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4文末用何种句式,表达什么感情?提示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自己一旦完成夙愿,就能把这本书传给后人,使它广泛流传,虽万死而无悔的强烈感情。1.实词病信2.为动词(实词)。成为,变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作为,当作。新木为一兵,揭竿为旗。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B.况仆之不得已乎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D.恨私心有所不尽解析 A.古,两个词,“夫”是发语词;今,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C.粪土:古,尘埃;今,粪便和泥土。D.私心:古,内心;今,为私人利益打算的念头。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B.苟富贵,无相忘。(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C.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解析 A项为“苟且”;B、C、D三项均为“如果”。答案 A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且勇者不必死节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解析 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介词,表时间,相当于“在”。代词,指人,相当于“的人”。代词,指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答案 D4对这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述了作者忍辱苟活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B.表述了作者忍辱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C.表述了作者坎坷的生活经历和“私心有所不尽”的遗憾。D.表述了作者“幽于粪土之中”的苦闷心情和无奈。解析 A、C、D三项都不能正确全面地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答案 B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褚玠,字温理,河南阳翟人也。玠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之。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天嘉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齐,还为桂阳王友。迁太子庶子、中书侍郎。太建中,山阴县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高宗患之,谓中书舍人蔡景历曰:“稽阴大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景历进曰:“褚玠廉俭有干用,未审堪其选不?”高宗曰:“甚善,卿言与朕意同。”乃除戎昭将军、山阴令。县民张次的、王休达等与诸猾吏贿赂通奸,全丁大户,类多隐没。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高宗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玠搜括,所出军民八百余户。时舍人曹义达为高宗所宠,县民陈信家富于财,谄事义达,信父显文恃势横暴。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于是吏民股栗,莫敢犯者。信后因义达谮玠,竟坐免官。玠在任岁余,守俸禄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或嗤玠以非百里之才,玠答曰:“吾委输课最,不后列城,除残去暴,奸吏局蹐注。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以为不达从政,吾未服也。”时人以为信然。皇太子知玠无还装,手书粟米二百斛,于是还都。太子爱玠文辞,令入直殿省。十年,除电威将军、仁威淮南王长史。顷之,以本官掌东宫管记。十二年,迁御史中丞,卒于官。时年五十二。(陈书褚玠传)注:局蹐:心惊肉跳。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聘齐,还为桂阳王友 聘:出使。B.全丁大户,类多隐没 类:类别。C.信后因义达谮玠,竟坐免官 竟:竟然。D.吾委输课最,不后列城 课:税赋。解析 B.类:大抵。答案 B2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以因A.两个“以”相同,两个“因”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因”相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因”也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因”也不同解析 以:因;用、拿。因:依靠、凭借;于是。答案 D3分别直接表现褚玠正直和清廉性格的一项是( )A.褚玠廉俭有干用;玠在任岁余,守俸禄而已B.去官之日,不堪自致;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C.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D.除残去暴,奸吏局蹐;或嗤玠以非百里之才答案 C4对本文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褚玠成人之后风度仪表俊朗,善于应对,博学能文,文章风格典雅而不绮靡。B.高宗担心山阴吏治不佳,苦无良策,征求中书舍人蔡景历意见后,任用褚玠为戎昭将军、山阴令。C.县民陈信因父亲被褚玠惩处,于是通过贿赂勾结官僚曹义达诬陷褚玠,使褚玠被罢免。D.褚玠因没有盘缠,滞留山阴,种菜自给,后遇皇太子同情赐粟,才得以返回京都。解析 B.“卿言与朕意同”说明高宗不是“苦无良策”。答案 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之。(2)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3)时人以为信然。答案 (1)褚玠小时就有好声望,前辈大多称赞他有才士器度。(2)如果说我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用,则确定如您所讲的。(3)当时人认为的确如此。参考译文 褚玠,字温理,是河南阳翟人。褚玠九岁时父亲去世,由叔父骠骑将军从事褚随将他养大。褚玠小时就为人所称誉,前辈大多称赞他有才士器度。他长大后,仪容风采甚好,善于应对,博学能文,词义典雅,不喜好艳丽绮靡的格调。他开始被任命为王府法曹参军,后转任外兵参军、记室参军。陈文帝天嘉中,他被任为普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北齐,归来后为桂阳王友。迁任太子庶子、中书侍郎。陈宣帝太建中,山阴县多豪强奸民,前后几任县令都因贪赃罪被罢免。陈宣帝颇为忧虑,对中书舍人蔡景历说:“会稽山阴是个大县,但很久没有一个好县令,你在文士之中,考虑一下适于担任此职的人。”蔡景历说:“褚玠廉洁俭朴,而且有才干,不知他能否入选?”陈宣帝说:“很好,你说的正与我的想法相同。”于是任命褚玠为戎昭将军、山阴令。山阴县民张次的、王休达与诸奸吏互相贿赂勾结,把丁口多的大户都隐匿起来,不交纳国家的赋税。褚玠就将张次的等人关押起来,将情况向尚书台汇报,陈宣帝下手诏加以慰劳,并派遣使者帮助褚玠进行检查,共检出军民八百余户。当时舍人曹义达正受到陈宣帝的宠信,山阴县民陈信家中财产甚多,他用钱财贿赂、巴结曹义达,陈信的父亲陈显文仗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褚玠就派遣使者捉住陈显文,打他一百皮鞭,于是县中官吏与百姓都吓得两腿发抖,无人再敢触犯法令。陈信后来通过曹义达诬告褚玠,褚玠竟因此而被罢免。褚玠在山阴任职一年余,只是花用自己的俸禄,被罢职后,没钱返回京都,就留在山阴县境内,种蔬菜以自给。有人讥讽褚玠的才干不能担任县令,褚玠回答说:“我输送租税,不比其他县少,而且除去贪残暴虐之人,使奸吏心惊胆战。如果说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用,则确实如您所讲的。如果说我不懂从政之道,我不服气。”当时人认为的确如此。皇太子陈叔宝知道褚玠没有钱返回京都,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粟米二百斛,于是褚玠才得以返京。太子喜爱褚玠的文辞,命令他入直殿省。太建十年,任命褚玠为电威将军、仁威将军淮南王长史。不久,以本官掌东宫管记。太建十二年,他迁任御史中丞,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二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伍子胥传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C.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D.赐粟五万石,爵执珪 赐:赏赐。解析 C.“望”与“怨”同义,应解释为“怨恨”。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C.均为介词,可译为“拿、用”。D.前一句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后一句中的“乃”为代词,可译为“你”。答案 D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此剑直百金,以与父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A. B.C. D.解析 表现伍子胥“知恩必报”;表现伍子胥仇深似海、恨之入骨。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解析 渔人应是一个见人危难,勇于相救,施恩不图报的君子。他说的那番话,说明他知道救的是伍子胥,只不过不要他的剑罢了。答案 D5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伍子胥的大丈夫之“忍性”与“大谋”。B.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C.借用楚亡吴兴的史实,说明君王“亲贤远佞”的重要性。D.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解析 C.司马迁评论的重心在于“怨”和“忍”,而不在“亲”和“远”。答案 C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2)不诛且为楚忧。答案 (1)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注意词语“以”“疏”和固定结构“独奈何”的翻译。)(2)如果不杀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注意词语“且”的翻译和省略句式。)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兄长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因直言谏诤侍奉楚庄王,很有名声,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到秦国娶亲,这位秦国女子长得很美丽,无忌就骑马归来报告平王说:“这位秦国女子相貌极美,大王可以自己娶她,另外再为太子娶亲。”平王于是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并对她极为宠爱,生个儿子叫轸。另外替太子娶了亲。无忌已经利用秦国女子向平王讨好,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平王对太子建逐渐地越来越疏远,派他守卫城父,防备边疆。无忌又日夜不断地向平王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不会没有怨恨,很快就会在国内发动叛乱。”平王于是召来太子建的太傅伍奢考讯审问。伍奢说:“大王为什么要因为谗佞狠毒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骨肉至亲呢?”平王大怒,囚禁了伍奢,而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太子建就逃跑到宋国。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能,如果不杀他们,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平王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我能让你们的父亲活下去;如果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去,伍员说:“平王召我兄弟两人,并不是想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怕有人逃脱,带来后患,我们两人一到,父子三人就都要处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投奔他国,借他国之兵为父亲报仇雪耻。大家一起死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伍尚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了,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与父亲一起死。”伍尚被擒后,伍子胥就逃走了。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抓他,追兵紧跟他身后,他来到一条江边,江上有一位渔翁划着一条船,他看到伍子胥十分焦急,就把伍子胥渡过了江。伍子胥过了江,就解下身上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拿它送给你吧。”渔翁说:“根据楚国的法令,能抓获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赏赐执珪的爵位,岂止价值百金的一把剑呀!”不接受。到了吴国,正值吴王僚执政,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对内有野心,他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五年后楚平王死,轸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昭王。公子光于是派专诸袭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成了一国之主,便召来伍子胥,官拜行人,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阖闾称王后第四年,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在豫章大破楚军。第九年,吴王阖闾出动全国的军队与唐、蔡两国一起攻打楚国,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就到了郢都。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始终找不到,于是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平王的尸身,抽了三百鞭,才罢手。太史公说:“怨恨之心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做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让臣下产生怨恨,何况是同等地位的人呢!当初如果让伍子胥与伍奢一起死了,跟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伍子胥能放弃小义,洗雪大耻,终于名垂后世。所以能暗中忍受来成就功名,不是伟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毛泽东智源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一连列举了七件事:“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开国君主文王在商纣王朝为西伯侯时,曾被纣王囚禁于狱中,文王利用这段时间,将八卦重选组合,变成六十四卦,形成流传至今、影响极为深广的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游说一生而未能打开局面建功立业,在外无立足之地,于穷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乡鲁国,静下心来修定鲁国史书,这就是著名的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楚国的大夫屈原向楚怀王进谏,怀王不纳忠言,反而将他革职流放到湖北、湖南一带,屈原悲愤满怀,在流放途中写出了千古传唱的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编写史书国语时,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在仕魏时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膑刑”(剜去膝盖骨),后来用计逃往齐国,在齐魏之战中,他与齐相田忌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道,声名大著。他的兵书孙膑兵法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书之一。“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秦国丞相吕不韦(相传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去丞相之职,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吕氏春秋一书,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之一韩非子,在秦国遭到陷害下狱,又被毒酒所害。身后留有韩非子一书,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报任安书是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信中,司马迁引用了历史上一些德才杰出而命运坎坷的著名人物在身处逆境之时反而更有作为的事迹,勉励自己,决心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毛泽东很早就读过这篇文章。1944年他写的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引用的话便出自报任安书。“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几句话当中,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无其事,近人已有怀疑,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家们去解决吧,但是司马迁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左丘明一例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我们过去也错误地处理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论是全部处理错了的,或是部分处理错了的,都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和平反。但是,一般地说,这种错误处理,让他们下降,或者调动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在毛泽东看来,司马迁所说的这些人,都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毛泽东认为,如果一个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错误处理,只要正确对待,不消极沉沦,虽然身处逆境,恰恰更能锻炼意志,更加发愤努力,往往更能有所建树。不论什么时代,受到错误处理的事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受到错误处分的同志能否正确对待,能否经得起挫折、屈辱的考验。1957年,毛泽东在和吴冷西的一次谈话中,就受排斥打击时如何正确对待进行讨论时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经得起错误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对此,毛泽东体会很深。在当年反“围剿”时,他曾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斥和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而颓废消极、一蹶不振;而是重振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困境中抓紧时间发愤读书,甚至在马背上、担架上也在孜孜不倦地攻读那些从走过的县城里弄来的书籍。1958年,毛泽东在天津视察时的一次谈话中说: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传也不是因为稿费才写的,还有诗经等。这段话的思路,同报任安书里列举遭受磨难的人有所创建的思想一脉相承。晚年的毛泽东再次谈到这个观点。1975年,病中的毛泽东同护士孟锦云谈论司马光主持编纂大型史书资治通鉴时,表示很佩服司马光的毅力和决心。他说,司马光从48岁到60岁时,政治上被贬斥很不得志,这可能更促使他完成了这一巨著的编写工作。中国历史上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里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另当别论。1929年,毛泽东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排斥,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福建古田养病期间,他写了一些文章,对同伴中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例如个人主义、单纯军事观点,有些则比较复杂,像极端民主化等等。在这革命的低潮时期,针对某些人散发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毛泽东充满信心。在1930年元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信中,他满怀希望地相信革命的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他热情地写了下面一段很有名的文字:“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在瑞金,毛泽东被剥夺军权后,集中很大精力,指导苏区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他后来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在个人处于逆境之时,也总能泰然处之,把挫折变为好事。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的资料说:1931年到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窃踞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夺了毛泽东的党权和军权,毛泽东一度受到了排挤和打击。邓小平等许多同志为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也遭到了排斥和打击。这期间,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立场,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胜利地领导了中央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毛泽东亲自在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叶坪搞试点,发动和领导轰轰烈烈的查田运动。1933年6月,毛泽东召开了石城、会昌、瑞金、于都、宁都等8县查田运动大会。毛泽东患病初愈,仍然在会上作了长达10个小时的报告,强调指出: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解决土地问题,把农村中阶级斗争的火焰掀起到最高程度,才能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参加革命斗争,建设巩固的根据地,争取革命更大的发展和胜利。这次大会既批判了包庇地主富农的右倾错误,又反对了侵犯中农利益、消灭富农的过“左”政策,从而促进了查田运动的胜利开展。同年10月,毛泽东写了分析农村阶级一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供了科学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进一步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划分农村阶级成分问题上的错误,指导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王明一伙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推行了一条极其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他们只要战争,不要经济建设,谁谈经济建设,就给谁扣上“右倾”的帽子。针对王明的错误路线,毛泽东于1933年8月和1934年1月,先后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和我们的经济政策两篇光辉著作,阐明了根据地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及时总结和推广了瑞金武阳区石水乡革命和生产的经验,亲自将“春耕模范”的奖旗,赠给武阳区和石水乡。毛泽东号召全体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毛泽东身体力行,生活非常俭朴,吃红薯,着草鞋,穿粗布衣,和群众一起开荒种菜、熬制硝盐。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根据地内,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普遍建立。兵工厂、织布厂、被服厂、草鞋厂、造纸厂、农具厂、煤炭厂等到处兴起。“春风吹来百花鲜,多少细妹学犁田,女子赛过男子汉,多打粮食上前线。”“多铲草皮多开荒,粮丰林茂人畜旺;自种棉花自织布,自造枪炮熬硝盐;赤色农民总动员,支援红军把敌歼。”中央根据地蓬勃兴旺的经济建设事业,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了持久的革命战争。1933年11月,毛泽东又长途跋涉来到兴国长冈乡,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总结经验,写出了长冈乡调查。毛泽东亲自作农村调查的光辉实践和他在这期间所写的光辉著作,是对王明大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全党的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把长冈乡等调查报告发给到会的全体代表,称赞兴国县广大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授予长冈乡模范奖旗,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在会上,毛泽东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总结报告。毛泽东把经济建设和关心群众生活同革命战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形成真正的铜墙铁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相关链接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适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地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就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代,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年。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在这部伟大的史记中,又表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的多方面的独特理解。首先,正如上面所说,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至于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现于他的尖锐的笔下。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质高和信守道义的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败的,就像与刘邦相比远为坦率和自尊的项羽,与武帝的宠臣相比远为正直和勇敢的李广,都不免以自杀结局。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但足以启发人们作一种深入的反省。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项羽未尝称帝,但一段时期中实为天下之主,史记中便立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因为惠帝虽有皇帝的名义,其实只是傀儡。他很赞赏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时屈辱的人。譬如韩信不耻过胯,曾经勇冠三军的季布甘为奴隶,在司马迁看来,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壮举。这里面,也铭涵着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不死的人生体验吧。(大地xx年第2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