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0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255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0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0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0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0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给爱的另一种诠释读触龙说赵太后黄卓然在秦军连攻下三座城市的情况下,赵国危急,向齐国发出求救信号,而齐固则提出以赵太后的心肝宝贝长安君为人质作为发援兵的先决条件。儿子重要,还是国家重要?太后选择了前者。大巨强谏的结果是使矛盾白热化,太后最后干脆封嘴,谁要是再提“长安君作人质”这件事,她就要动用女人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吐口水!伟大的母爱成了救国的最大的障碍,而且连提都不能提这事,问题给弄僵了。这时能绑架长安君强行作人质吗?不行,这样会引起动乱;要么推翻这个不明智的女人的统治,更不行,这样会大乱。唯一的好办法是让太后心甘情愿地同意。怎样才能说服太后呢?这成了救国的关键。太后为什么不同意?是因为她爱儿子。你能说服她不爱儿子吗?绝对不可能,这是女人的天性。你能用国家重于儿子的大道理去说服她吗?无效,大臣已试过了。看来只能在“爱”上作文章,聪明绝顶的触龙看到了这一点。于是触龙经过一番精心备课,信心百倍地出场了。触龙首先要考虑太后的口水问题,于是他设计了一个不会遭遇口水的导语:“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放心了,这老家伙不是为长安君的事来的。然后两人开始讨论起健康问题,什么饮食啦,散步啦,触龙以自己的素身体会谈到了散步对饮食的促进作用,供太后参考。两人谈得很投机,脾气暴躁的太后心境开始平和起来。触龙巧妙地创设一个谈话的和谐语境,拉近了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心理距离。心理相容是说服的第一步,触龙表现上乘。接着,触龙开始从外围兜圈子,先不触及敏感的太后的小儿子,而是大谈自己的小儿子。表现了一个男人对小儿子的关爱,以引起太后心灵的共鸣和好奇:“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太后有点上钩了。为了让太后把钩儿咬紧,触龙故意抛出了一句违反常识的诱饵:“甚于妇人。”这句话逗得太后笑了起来,太后心想,触龙这老家伙还真有趣,把话给说反了。你们男人哪有我们女人爱得厉害。谈话的气氛更加好了。聪明的触龙见机会来了,也不在是男人更爱子女还是女人更爱子女问题上停留,迅速转移了话题,讨论起太后是更爱女儿燕后呢还是更爱儿子长安君呢。“长安君”这三个敏感的字眼在不经意中自然点出。然后,点出了说服太后的逻辑关键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爱作了另一种深入的诠释。触龙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前提) 太后为女儿计深远(小前提) 太后非常爱女儿(结论) 这是对爱女儿的推论,其中列举了两个“计深远”的典型事例:一是太后宁愿忍受相思之苦,也不愿让女儿回来,因为女儿回来只有两种结果不是被休,就是亡国。二是希望女儿有子孙相继为王。太后认同了触龙的推理,曰:“然。”触龙的逻辑铺垫非常成功,一切水到渠成,最后触龙就把问题引向说服的核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前提) 太后没有为儿子计深远(小前提) 太后不像爱女儿那么爱儿子(结论) 这是对爱儿子的推论,触龙没有这么简单化。而是先设计了一个套子,让太后钻了进去。这个套子又是一个不可推翻的事实那些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子孙被封侯的继承人都失传了。为什么会失传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长安君正是在走他们的老路。建立功劳是坐稳江山的政治资本啊!整篇说辞没有一个字提到“人质”,但太后心领神会,心甘情愿送宝贝儿子去作人质,那是因为替儿子“计长远”。还是一个“爱”字在起作用。 原来伟大的母爱是救国的最大的障碍,现在伟大的母爱是救国的推力。这中间就靠触龙那软软的舌头。探究触龙说服成功的原因有三: 1.抓住太后“爱儿子”的心理来打动她,给爱作另一种诠释。(这是关键) 2.创设一个亲切和谐的谈话气氛,拉近心理距离。(这是前提) 3.由远及近,由外及内,步步诱导,渐渐深入。(这是技巧) 触龙像一个高明的教师,不断地诱导,不断地启发,让太后自己得出结论。触龙了不起,触龙口才了不得,触龙如果生活在当代,一定是个启发式教学大师级人物。多方铺垫 层层深入浅析触龙说赵太后刘社革秦急攻赵国,赵求救于齐,但提出一个“质长安君”的问题。赵太后不肯,大臣强谏也不答应。作为国家大臣,触龙就是受“唾”也应出面,只是不能强谏,于是想出了多方铺垫,层层深入的游说方法。第一步缓和气氛,先让老太太把怒气消掉,同时也不能让老太太认为是来劝谏的。他先说“自己脚有病,不能拜见太后已经好久了。虽然私下原谅自己,但不能不来看望太后。”太后听到是礼节性的问候,就放松警惕。经过一番寒暄,太后消除了怒气,触龙达到了目的。这是继续话题的基础,没有平和的气氛劝谏是不能进行不去的。第二步借托幼子在情感上作正面铺垫。老臣我年老了,为儿子谋个差,作点长远打算。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现身说法,我为儿子作长远打算,想来太后不会不为儿子的长远着想吧?由此,在感情上太后感到天下的父母都在为子女打算,便问一句“大夫也疼爱自己的儿子吗?”引起共鸣。这一层感情上的沟通,正中要害,疼爱儿子就为儿子谋个差,已有了具体行动,老太太在这里有个错觉,总认为触龙此行是为小儿子谋差,并非为长安君而来,而且两个老人都有共同之处,疼爱小儿子,这就使太后更放松警惕了,讨论起男女疼爱儿女的差异来。于是触龙的“甚于妇人”,巧妙地引到了下文的“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境地。第三步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爱子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推翻老太太的“我爱女儿不像爱儿子长安君那样厉害”的话。他举出实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尤其是“祭祀必祀之,祝曰:必勿使反。”最后还用反问句强调:“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老太太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是这样”,既然承认,就意味着爱女儿是替她作长远打算的,言下之意便是爱儿子也应当为之“计久长”,为答应长安君质于齐也作了有力铺垫。那么如何为儿子“计久长”呢?那就是“令有功于国”。第四步,给老太太讲道理,无功受禄,挟重器多的人在历史上灾祸常落到自己或子孙身上,并不是他们人不好,而是一旦靠山崩,“何以自托?”“还不如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将来会立于不败之地,何等长远之计?语重心长,替老太太着想,终于打动了老太太的心,逼她说出了“恣君之所使之”这样慷慨的话来。这一层是就长安君的政治前途着想,故可称为在政治上的正面铺垫。只是赵国君主的子孙及别国诸侯的子孙的不存在为长安君的长久存在作了反面教材。至此,大功告成,立马替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全文就是在环环铺垫中深入到实质问题的,这就好比早就设好了圈套让赵太后不知不觉地往里钻,不但自己钻进去了,上了当,而且还要称赞触龙太精于谋划了。(本文选自语文报xx年第361期,总第1429期)二、焦点争鸣“持其踵为之泣”究竟作何解赵洪涛新教材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持其踵为之泣”一句解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女儿出嫁,太后为什么会握着她的脚后跟而哭呢?翻阅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又这样注解:“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至。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她上车后,赵威后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一说,古代车辕的尾端称踵。”课本的注解接近前一说。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解释呢?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汉代刘向在他的说苑修文中所记载的先秦时期的一段迎亲礼俗: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脩二。曰:“某国寡小君,使寡人以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曰:“有幽室数辱之产,未喻于傅母之教,得承执衣裳之事,敢不敬拜。”祝祝,答拜,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衣裳而命之曰:“行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夫先升舆执辔,女乃升舆,毂三转,然后夫下先行。由上可知,当时诸侯迎亲给女方的礼物是“屦二两”(屦,音,用麻、葛等制成的鞋。二两,即二双。)再加上“琮”(特制的礼品玉器。)琮是贵重之物,大夫、庶人可用“束脩”(脩,干肉)代替。屦用两双,一双新娘就要穿,一双留下,是赠给岳父母的。双方谦敬礼貌的言辞之后,“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然后是对女儿的千叮咛,万嘱咐。接下来是拜别,“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然后才登车离去。从上可知,“取一两屦以履女”,就是母亲要从女婿家选来的两双鞋中,取一双替女儿穿上,至夫家。据此我们说,燕后出嫁时,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便是哭哭泣泣地握着女儿的脚跟给她穿上夫家送来的鞋子。而且上文已明言,女儿是“拜辞父(母)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后才登车的,因此赵威后不会再去大门外握已上车的女儿的脚跟,或者车厢下的辕尾的。(本文选自语文报xx年359期,总第1425期)“持其踵”作何解四川/岳泽和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阅读”第四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亡矣。”课本把句中的“持其踵为之泣”注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持其踵”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吗?“握着她的脚后跟”干什么?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解释说:“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这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原文中哪有关于“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的文字叙述呢?而且“脚后跟”怎么能“握”得住呢?这样解释未免牵强附会。要正确理解“持其踵”,关键在“持”字。这里的“持”不是“握”的意思,而应是“止”的意思。持:“跱也。跱,止也。”(中华大字典)广雅释诂也把“持”解释为“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也就是“使其步止”,意为不想让她离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有这样的注释:“持,制止意。踵,足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古典文学作品译注也是这样注释的。这样注释,才符合文意、合乎情理,才无穿凿之嫌。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11期)“持其踵”正解 内蒙古牛致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对此句中的“踵”,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上册),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下册散文部分),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足后跟”。如此看来,既然各书众口一词,那么它们对“踵”字的注释或译解似乎便没有什么问题可言,不过使人感到纳闷与不通情理的是,赵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在母女俩依依惜别之际,赵太后作为母亲要哭一哭,这本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可赵太后在哭时,干嘛非要握着女儿的“脚后跟”或“足后跟”而哭呢?依生活的常理,亲骨肉或至亲好友分别在即,两情依依,要么牵着对方的衣服,要么双方互相紧紧拉着或握着手,岂有握着对方“脚后跟”或“足后跟”这样超乎寻常的举动呢?杜甫诗兵车行中不就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传神描写,柳永词雨霖铃里不是也有着“方留恋处(时候),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动情刻画吗?赵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她在哭泣之时,为什么非得握着女儿的“脚后跟”或“足后跟”而哭泣不行呢?莫非是赵太后所生活的战国时期,亲人离别之时,有握着人的“脚后跟”以示恋恋不舍的民间习惯或风俗不成? 再有,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人来车是“立乘”即站着来车的。不过,妇人乘车不是站着的。(礼记曲礼上:“妇人不立乘。”)古人乘车的位置是在舆(车厢)的前部,轼木(车厢前部可以凭倚扶手的横木)之后,而燕后在车上,赵太后在车下,赵太后又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握到女儿的“脚后跟”或“足后跟”呢?除非女儿燕后有意把自己的“脚后跟”伸给母亲赵太后,否则的话,这样的举动是不易完成的。 让人们产生这一系列疑惑的根本原因是,新编高中语文以及上列备古诗文选注本的注释者们对“持其踵为之泣”的“踵”字缺乏正确而具体的认识和了解,作了似是而非的注或译所致。按:“踵”是一个多义词,其既为“脚踵”(即脚后跟)之“踵”,又为“车踵”之“踵”。战国纵横家书注中就有个注曰:“车踵。”“车踵”是何义与何物呢?礼记考工记:“五分其颈围,去一以为踵围。”东汉郑玄注曰:“踵,后承轸者也。”贾公彦疏云:“踵,后承轸之处,似人之足跗在后名为踵,故名承轸处叫踵。”“轸”是车后横木(见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那么,“车踵”乃是托起车后横木(即轸)的那个部件。石声淮等编短文精华(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第1版,1985年3月第1次印刷本,38页注释):“持:抓住。踵:接在轸(古代车后的横木)上的一个部件(参见考工记辀人注),令旅顺博物馆展出了踵的实物。”明确了“持之踵为之泣”之“踵”乃是“车踵”的“踵”以及“车踵”究竟为何物,那么对“持其踵为之泣”这句话的理解也便理安情顺了。“持其踵为之泣”句是说,女儿燕后的车就要走了,赵太后非常舍不得女儿离去,于是乎赵太后便拉着女儿燕后所乘坐的那辆车后面的车踵而哭泣。因之,“持其踵为之泣”句当注释为:赵太后拉着她(指女儿燕后)的车踵为她哭泣。持,拉着。踵,车踵,指车后面托起车后横木(即轸)的一个部件。注: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共二十七篇,有万余字,记述战国时事,与今本战国策内容相似。不过,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今本战国策所没有的,有些篇目的文字与今本战国策也有出入,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周大璞在其所著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中说:“它(指战国纵横家书)可能是战国策的前身。”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11期)三、美文荐读石碏谏宠州吁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注:嬖人: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妃。公:卫庄公,卫国国君。庄姜:卫庄公的夫人。石碏:卫国大夫。畛:克制。陵:通“凌”,凌辱。加:欺凌。速祸:加速灾祸的到来。提示:本文记叙了石碏劝谏卫庄公不要纵子骄横之事。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石碏以“六逆”之危害,“六顺”之合乎道义劝谏卫庄公,指出疼爱子女就应教子有方,一味地骄纵宠幸将导致骄奢淫逸,使其逐渐走上邪路。最终招来祸害。文中阐述的道理,对我们仍有深刻的教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