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言之有理第一节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198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言之有理第一节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言之有理第一节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言之有理第一节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言之有理第一节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本课时教育资源的使用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成了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很奇妙!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阅读课本80页阿Q正传第五章中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1)阅读文段课本81页所选几段文字,找出带“的”的词组。(2)观察归纳,讨论“的”的性质。(讨论这些带“的”的词组在有“的”的时候和没有“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找出“的”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把具有相同作用的“的”归为一类,看看“的”可以归为多少类,不同类的“的”有什么区别。)(3)添加词语,了解“的”的用法。思考课文中给出的词组哪些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加“的”,可以加“的”的词组加了“的”之后结构和意义有什么变化。尽量不看书中的提示自己独立思考、概括和总结。补充课堂活动“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进一步探究:汉语中的介词还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比如有没有纯粹的介词(即任何时候都不能当动词的介词)?介词还有什么特殊的用法(比如介词结构除了作状语还能充当什么样的句法成分)?汉语的介词结构和外语的介词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比如动宾结构中要不要使用介词)?请举出一些例子来。三、课后练习指导(略)阅读思考讨论讨论归纳探究讨论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本课时教育资源的使用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第二课时一,虚词的种类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二,知识点拨虚词使用中的十个注意点1.吃透规定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1)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2)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3)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分析:(1)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害死在牛棚里”显然不是老将军想努力获得的。(2)句中,“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应换用“还是”。(3)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而“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应换用“以至”。2.把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4)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5)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分析:(4)句中,“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5)句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3.摆正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6)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7)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析: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6)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7)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主语“他”之后。4.辨析异同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如:(8)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A.关于B.对于(9)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A.逐步B.逐渐分析:“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8)句中“对于作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逐步”“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9)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应选用“逐步”。5.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10)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11)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怕。分析:(10)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11)句中,关联词“不管”不能与代词“这么”搭配,只能与“多么”搭配。6.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如:(12)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13)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为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14)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分析:(12)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使用错误。(13)句中,“嘴巴向后退缩”是“嘴巴所用力量减轻”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为”,只能用表结果的“所以”,该句犯了关系颠倒的使用错误。(14)句中,“出版多年”与“作较大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所以”,该句犯了强加关系的使用错误。7.有机衔接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如:(15)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6)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分析:(15)句中,“没有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16)句中,“老师不及时提醒我”的结果是“我准会办错事”,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顺接,用了“否则”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8.谨防脱漏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如:(17)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18)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分析:(17)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在“形象”后面补上“方面”,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18)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在“揭发”的后面补上助词“的”。9.删除赘余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如:(1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20)当个体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21)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分析:(19)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20)句中,“诸”是一个文言合音词,相当于“之于”,已包含有一个“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 “于”,就造成了重复。(21)句中,“对于科学家、技术人员”构成了一个介词结构,充当该句的状语,这就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删去“对于”,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10.形式变换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应通晓它们形式的变换,切不可定势思维。如:(22)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23)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来说是看不懂的。(24)他缺少工作经验,难免不会出现一些差错。(25)他缺少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分析:(22)句中,“对”的使用形式是“主体对客体”。(23)句中“对来说”的使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来说”,二者使用形式虽然不同,但其表意效果却是相同的,都表示“主体对客体”的行为。(24)句中的“难免不”虽然比(25)句中的“难免”多了一个否定词“不”,但并不改变表意效果,二者都表示“不容易避免”之意。三、补充练习:讨论辨析下面几组虚词1、因为/由于“因为”和“由于”都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以引出原因的连词,后面常有用来引出结果的连词“所以”、“因而”或“因此”等和它们相配。例如:因为这几天实在事情太多,所以你来了以后我没能及时来看你。由于问题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因而一时很难能取得一致的意见。由于他一贯软弱,委曲求全,因此他仅有的一次发怒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和“由于”虽然都表示原因,但在用法上仍有不同。一是“因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用,“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二是“因为”只能同“所以”配合,而不能同“因而”、“因此”配合。“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也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如前面例的“所以”不能换成“因而”或“因此”,而例的“因而”和例的“因此”倒都能换成“所以”。2、以至 / 以致“以至”的意思相当于“直到”、“甚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连接的成分如不止两项,“以至”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例如: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鲁迅在酒楼上)这项工艺改革成功的话,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以至”还可以说成“以至于”。例如:对群众的批评采取抵触以至于压制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以致”则表示“因果致使”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例如:由于他不听从劝告,以致上了别人的当。“以至”和“以致”,二者的区别应该说是明显的。可是有时似乎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例如: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但是实际上,二者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以至”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不仅变得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以换成“甚至”。“以致”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这里的“以致”可以换成“因此”。3、不管 / 尽管“不管”跟“不论”、“无论”意思相同,表示无条件,即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例如: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二十年来,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每天坚持游泳。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他就自作主张把那衣服买下来了。不管刮风和下雨,他都坚持锻炼。不管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尽管”则跟“虽然”意思相同,表示让步转折,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是如此,然后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例如:尽管困难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不管”和“尽管”不仅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明显的差别,在用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不管”后面的词语:或者是一个疑问形式,如例含有疑问代词,是特指疑问形式,例是选择问疑问形式,例是反复问疑问形式;或者是个联合结构,如例、例里的“刮风和下雨”、“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尽管”则相反,后面的词语,不能是个疑问格式,不能有选择性。例如,我们只能说“尽管这样”,不能说“尽管怎么样”;只能说“尽管刮风下雨”,不能说“尽管刮风还是下雨”。4、而且 / 况且 / 何况“而且、况且、何况”这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比较: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不告诉他,她一定会着急,况且这事终究是要告诉他的。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了,何况大人呢?虽然这三句话都是递进关系,但是所用连接词不同。例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而且”,这里的“而且”不能用“况且、何况”来替换。例用“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即在已经说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说的“再说”。这里的“况且”可以换成“何况”;有时似乎也可以换成“而且”,但用了“而且”,“追加理由”这一层意思就不那么显著了,因此在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时不宜用“而且”。例用“何况”,有“逼近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这里的“何况”既不能用“而且”替换,也不能用“况且”替换。这说明“而且”多用来表示一般的递进;“况且”只能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何况”主要用来表示“逼近一层”的意思,也可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识记思考辨析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