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098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从讨论作者的选景上体会本课“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法、讨论法、辩论法、知点概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结合导入的内容,先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关于秋的精彩图片,再投影故都的秋的一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开始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沈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剑桥,在再别剑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沈默,沉默是今晚的剑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投影: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1、借用多媒体,将从”清华网”下载的教学录音及图片播放。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全身心投入地欣赏这篇课文。2、学生默读,并思考: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答:味。(投影)(说明: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仅凭语感就可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过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内容,但主要是写秋之味。)三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投影:清、静、悲凉)2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要求用概括性语言)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秋院)、落蕊轻扫(秋槐)、秋蝉残鸣(秋蝉)、闲话秋雨(秋雨)、佳日胜果(秋果)。(投影: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作者的感受“清、静、悲凉”?(说明:学生先找出相关章节,再体会、讨论) 明确:相关章节为上一题的五种情况。(说明:重点分析“秋院”、“秋槐”,另外三个略作分析。)分析: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4、思考、讨论: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试从多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无论哪一幅都是围绕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来写的,如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可见,这便是散文大家的高明之所在“形散神聚”。另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投影:“形散神聚”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5、思考: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概括)点拨: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6、讨论: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要求:广泛讨论或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论)(说明:此题旨在训练学生从整体对本文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7、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结合背景思考,可略讲)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说明:本题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总结: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8、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用投影不停闪烁“秋在心中”以强调教学重点)四、作业:熟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附: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以下内容)故都的秋 读懂客观现实 郁达夫 体会思想感情 秋院 (主观、客观)-清、静秋槐味 秋蝉 (主观)-悲凉秋雨 秋果多景的精选原因:A、“形散神聚”B、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让 学 生 演 绎 课 堂故都的秋教案评析作为高二散文单元第一课时,开始便要让学生初步认清散文的第一大特点:“形散神聚”。为此,我在借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下设计了这样的第一课时:一、新颖的导入。在悠扬的乐声合精彩图片感染下回顾前几课中关于秋的语段,从不同方面认识秋的不同特点因诗人及诗人情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自然有了一个疑问:本文的秋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呢?这样的导语既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回顾前文,又诱发学生去寻找本课的思想主旨。同时可投影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二、录音朗读并感知课文。“散文不只是讲出来的,更多使在有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体味的。”当然,老师的适当点拨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及主旨。我在这一朗读环节中设计的是“教师朗读(网上下载的录音)”“学生默读”。同时思考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全文感知基调,抓住作者以“味”写秋的高超手段。当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映适当调整本题难度(具体方法见上)。三、具体探讨课文内容。我先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前四个思考或讨论题。目的是既要把握本文的重点及精彩语段,又能品味语言,学习到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系列过程是在老师的“导演”下由学生“表演”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地说、勇敢地说。这几个问题的难度是适中的,学生只要认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如第2题的概括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概括五幅画即可;第4题的思考,如有难度,可点拨作为散文应有什么特点。学生就茅塞顿开了。另外再结合背景及主客观方面进行思考,这也是一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题。第5题至第7题便是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角度入手了。从“找作者的故都的秋在哪里”的主线贯穿起来,加之一个精彩讨论题“悲秋与颂秋”的讨论,使学生清醒的认识本文的主旨。同时,第7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说,我设计的第17题是“一条主线(情),两个目标(欣赏散文艺术特色/情感)”思想下形成的。其中的思考、讨论题的难度可以及时的作适当调整。并且,有些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前一题的基础上的,所以,当前一题解决了,下一题往往就迎刃而解。故,难度并不大,也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四、作业布置作业题的设计也是本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所以,适当的背诵一些好的语段,更有利于培养对散文的兴趣。更何况是学生自己认为好的语段,更应该背诵下来。至少要让学生在读书笔记上抄录一便。五、板书设计。“抓住教学重点,强调一目了然”。既要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强调出来,又要把本文的结构框架突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加深印象。总结:本课的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演绎课堂;新形式,两个教学目标一线穿,并让多媒体走进课堂;新方法,用“情”来感受散文的人生美,训练学生用发散思维去全面讨论问题的能力。事实已经证明我的精心设计是成功的,相信对同行的您也会有点借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