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053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意思是说它是属于美学研究范围的,只是不被看作重要的问题。【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C项强加因果倒置,“前理解”是因,“不是被动的”是果。【答案】C【知识拓展】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错误选项: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张冠李戴。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考生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说法太绝对,原文还有一个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另外“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所住”是固定的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拆开。排除A、B。“护儿”是“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数见军旅护儿”解释不通,排除C项。【答案】D【规律总结】做好文言断句题要以理解通篇文章为基础,做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包含此句的段落,力求对整段内容有大体了解。断句时先凭借语感将容易断开的地方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推敲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利用“曰”“云”“言”等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借助固定结构断句。答题时运用排除法,对各选项间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排除,代入原文检验,进而选出正确答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嗣位指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的说法错误,宇文化及杀来护儿时,炀帝因叛乱已被捉住,没有办法保护他,与他直言劝谏没有因果关系。【答案】C【技巧点拨】准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基础是读懂原文,选项中的内容往往涉及的是原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推断能力。错误选项常见类型包括:对古今异义词理解错误;事件杂糅;时间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有意缺失。考生还原选项时与原文一一对照,并结合上下文检验选项的说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译文:_(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_【解析】(1)句关键词语“军旅”,意为“战事”;“咨”为通假字,通“滋”;“幸”指皇帝驾临某地。(2)句中“凶逆”译为“凶残的逆贼”,“泉壤”指“九泉”,“王室”指“朝廷”。把重点实词和句式准确理解,然后连词成句,即可准确翻译。【答案】(1)陛下发动战事,百姓很容易滋生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非常担心这不合适。(“军旅”“咨怨”“游幸”各1分,句意2分)(2)(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以至于让朝廷落到这个地步,只能抱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凶逆”“泉壤”“王室”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没有懂事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扶植教导他,非常慈爱和顺。小时候就非常卓越,初次读诗经时,放下书感叹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为国杀敌来取得功名成就!”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话感到惊奇,并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长大后,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正赶上周朝军队平定淮南,他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多次看到军队,来护儿慷慨激昂有了立功成名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陈之战中,来护儿立下了功劳。晋升官位到上开府,赏赐物品一千段。仁寿初年,升迁为瀛洲刺史,凭借善于处理政事闻名,多次受到慰劳勉励。隋炀帝即位后,被提拔进入朝廷,瀛洲百姓拉住车驾挽留,多日不能走出瀛洲边境,到京城上疏请求他留下的人,前后有几百人。隋炀帝对他说:“从前国家不太平,你就是名将,现在天下无事,你又是好的官吏,可以说文武全才啊。”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上华丽的衣服白天游玩,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现在就是这样了。”于是赏赐他财物二千段,还有牛和酒,让他去拜谒祖先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还让三品以上的官员聚集在他的家里,一整天畅快饮酒,朝野上下都认为他很荣耀。十二年,炀帝巡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发动战事,百姓很容易滋生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非常担心这不合适。希望您停驻在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现在巡游江都,那是我衣锦还乡之地,我蒙受恩情深重,不敢只为自己谋划。”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起来,连续几天不召见来护儿。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被引入宫内,炀帝对他说:“你的心意竟是如此,我还再有什么期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叛乱,特别忌恨他。这一天早晨将要上朝,被字文化及捉住,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身边的人说:“现在被捉住了。”来护儿叹息说:“我是辅佐君位的臣子,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以至于让朝廷落到这个地步,只能抱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被杀害,来护儿重视承诺,交往诚实敦厚,轻视钱财,不置办产业。至于行军带兵打仗,多有独特的计谋,每次看着兵法,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他善于安抚士卒,部署严明,所以都能为他以死效力。(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_【解析】“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抒写了诗人对长安美好春光的回忆。诗人精于炼字,用“抱”“吹”描写蜜蜂和鱼儿,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趣味与几分生机。诗人写景顺序由上而下,俯仰结合,使画面充满层次感。【答案】用词巧妙。“抱”“吹”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蜜蜂抱着花须随风飘落,鱼儿吞吐水沫吹着柳絮游玩的情景,让本是残春之景的“飞花”“落絮”平添了生机和趣味。俯仰结合,写景顺序分明。“树头蜂抱花须落”是仰视,“池面鱼吹柳絮行”是俯视,写春景富有层次感。【规律总结】鉴赏诗歌写景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包括:高低、上下、内外等空间角度,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色彩的角度。从表现手法角度。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写诗人想借写诗、喝酒消除悲苦愁绪,悲忧郁愤越积越深。“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写诗人擦拭朝冠的动作以及对唐朝复兴重戴朝冠上朝的期待。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答案】客居旅舍的寂寞与悲伤。诗人流落他乡客居无聊,想要写诗抒写心境,而未作成,只好用酒做骑兵,借酒消愁。(3分)期待唐朝复兴后为国报效,不负朝冠的高尚节操。诗人擦拭自己的官帽,不要被尘埃污染,期待有一天唐王朝复兴,再次穿上朝服参与朝政。(3分)【翻译】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借写诗抒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寄居旅馆之中,于是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颔联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颈联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他想写诗抒发悲苦的心境,但诗未做成,只好借酒消愁。尾联写他要好好地保存好自己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而且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2)“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_,_。【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答:_【解析】(1)A项“他迂腐无能”的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老汪嘴笨,并不适合教书倒不出来”。B项“真相大白”的说法不准确,尽管老汪说“总想一个人”,但没有说那个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想他,大家还是不明白他究竟为什么“乱走”。E项,北方的风俗画卷文中无体现。【误区警示】要准确判断各项关于小说内容分析的正误,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读懂原文,对关键情节、人物描写等部分重点标注并深入分析。通读与精读结合,把握作品内涵是解题的前提。选项设置的角度多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到主旨把握、语言风格。错误选项往往和原文只有细微差别,考生辨析时要反复推敲,切忌粗枝大叶。(2)老范的形象要从文中老范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他所做的事情中概括。如他自家设立私塾,但允许别家的孩子免费来听,表现他为人朴实;他不辞退老汪,也任凭老汪的媳妇偷庄稼,表现他的开明与识大体。【知识拓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概括总结出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3)解答时,先要写出这句话的一般意思,然后概括老汪对这句话的理解,他认为表达的是孔子的伤心之情。接下来回答老汪这种理解的原因,这和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老汪不被人理解,他觉得自己孤独,明白了这些,答案就容易得出了。(4)本题作答时需要考生调动平时的积累,理解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封建礼教下迂腐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结局是悲惨的,是被人嘲笑的。老汪的形象不是可悲的,他不迂腐,只是感觉知音难觅,而且他得到了人们的宽容和帮助。组织答案时,要从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及命运的角度作答。【答案】(1)CD(2)朴实大方: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友善的人,如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劝慰;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3)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4)相似点: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气质相同,都有书呆子气;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不同点: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13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xx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了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么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盏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公室。”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相关链接: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C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D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2)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6分)答:_(3)叶笃正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他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4)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有关,也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有关。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与对你的启示。(8分)答:_【解析】(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A项,“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原文没有明确交代。B项强加因果,范围扩大。“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与罗斯贝无必然因果联系。D项,表述不当。“配角甚至更光彩”中的“光彩”意思是“光荣”,而不是贡献大。“更”字表现的是叶老对别人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赞美。(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在阅读中,应当抓住最能突出人物方方面面性格的典型事例,结合文中反复出现、体现人物性格的经典语言,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细微之处,有时还要注意结合人物成长的环境和人物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把握住了这些内容,相信学生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更准确全面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结合内容加以提炼、概括,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的成就主要有: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和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定了研究基础等。(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叶笃正独特人格力的表现,一定结合文章情节,抓住关键语句去提取。如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老人很淡然。(淡泊)他认为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治学严谨)他学成后,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爱国)与年轻人相处。(平等待人)(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本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分析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或结合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或结合他丰厚的学识素养。两者选其一,并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即可。材料如下: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互相学习”;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等等。【答案】(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2)带领弟子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第一次开辟了在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新领域。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定了研究基础。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淡泊、谦虚。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老人淡然地说,这个奖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以事实服人,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他认为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爱国。放弃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他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他学成后,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平等待人。和年轻人相处,不会因为资历浅而不重视,也不会因为声望高而轻信。(答对一点2分,答够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观点一: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身为一个气象学家,却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互相学习”,体现了他多学科融合的超前的学术视野。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体现了他超前而宽阔的知识视野。(每点2分,共6分)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上才能像叶笃正一样有所成就。(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观点二: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领导其他人在零的起点上发展起中国的气象事业。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吸引美国的学者寻求支持,因而他才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每点2分,共6分)我们都应当像叶笃正一样,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积累起丰厚的学识素养,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成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第卷 (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虽然宫崎骏一直不想让儿子学他走上动画之路;但是幼承庭训,_,功夫想必差不到哪里吧?(2)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苏北农村,其间_了当地的一些怪异之事,经历了种种不曾遭遇的事件。(3)“绿行中国”是一项公益环保活动,要想让它深入人心,既需要大张旗鼓的昭告,还需要_的影响。A潜移默化耳闻目睹耳濡目染B耳濡目染耳闻目睹潜移默化C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D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耳闻目睹【解析】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句强调无形中的熏陶和影响,所以用“耳濡目染”;第句强调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所以用“耳闻目睹”;第句根据后面的搭配及语境可知,应用“潜移默化”。【答案】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艺术家用再现生活图景、创造典型形象,在人们内心激起强烈的是非爱憎之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人们的品质,美化人们的灵魂。B学生倘若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C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既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更要丰富其活动形式,避免传统节日遭遇式微的结果。D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尺度,因而“城市人口超越农村人口”可以看作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成果。【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形象”之后应添加“的方法”。B项语序不当,“倘若”应放在“学生”之前。C项“遭遇的结果”搭配不当,“结果”应改为“尴尬”。【答案】D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看来,_。_:_;_;_。简言之,从生物圈到细胞,_。个体水平以下是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直至细胞但在科学家的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不过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从大大小小的群体到每个独特的个体从生物圈到各种生态系统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寻找各个句子间的联系,瞻前顾后,并结合所给标点具体分析。仔细琢磨所给的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不难发现:与段首句衔接自然,且“不过”一词与中的“但”呼应;再结合最后的总结句“从生物圈到细胞”,可以推出应放在最后。因此答案为C。【答案】C16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6分)答:_【解析】首先确定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幅图像,然后根据构图要素描述图像,可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方面阑述,注意理由要充分,语言要通顺、简明,字数要在题干规定范围内。【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幅最好。第一幅画面人物用手掌遮挡住鼻子,并且面带微笑,示意你吸烟“我介意”。画中人物态度温和,意思明确,易于让对方接受,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劝阻对方吸烟的目的。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幅最好。第二幅画面人物掌竖直向前伸出,示意吸烟“不可以”,并且表情温和之中不乏坚毅。画中人物态度温和易于让对方接受,却又坚毅有力不给对方商量的余地,使对方自觉地对吸烟说“不”。示例三:我认为第三幅最好。第三幅画面人物表情严肃,目光冷峻,“请停止”的手势让人能感受到她那不容置疑、必须立即遵从的情态。在公共场合吸烟已属违法,所以对吸烟的劝阻必须要有法律的冷峻。17欣赏下面这幅漫画,请用简明、准确、形象的语言描述植树者离开时的心理活动。60字以内。(5分)答:_【解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道题考生要在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理解漫画寓意,需要认真看图,对画面中的要素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本题漫画中有一捆栽种在地上的树,一个正在离开的人,这个人扛着铁锨,手里拿着一张写有“植树100棵”的纸,迈着高高的步子,样子很是得意。漫画的题目是“植数(树)”,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来植树的,目标是100棵,但他把100棵树栽在了同一个地方,就自以为完成任务了。可见漫画讽刺了社会上有些人做事情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和效果的错误做法。【答案】你看我任务完成得多快多好呀,一百棵树一下子就解决了,又没有领导来检查,至于以后树是死是活就不关我的事了,快点回去请功啰。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它们祈求佛祖降低龙门的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没有了做龙的感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探索】题目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分析故事可以得知,鲤鱼们想跃过龙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