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8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857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8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8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8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8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解题要点。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五、诵读第1段。 1.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季氏将伐颛臾”: 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见”():引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以为东蒙主”: 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何以伐为”: 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板书 (略,见教材) 2.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背诵;再领诵,然后检查背诵。 诵读指导 “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夫颛臾”后的停顿是提示性的。 “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和“社稷之臣”三句并列说理由,课本“矣”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停顿要短一些,“臣也”后的逗号改句号,停顿长一些。 “何以伐为”是本段主句,应突出地予以强调。 六、诵读第2段: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的三条理由。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 1.注疏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危而不持”三句: 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这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 “虎兕”三句: 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 板书 (略,见教材) 2.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诵读指导 “子曰:求!”要读得恳切,停顿稍长,说明孔子已知冉有推卸责任,要进一步教育他。“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危而”三句,虽系设喻,但口气严厉。“且尔言过矣”,可以读得和缓一些,为进入本段高潮点作准备;“虎兕”三句是本段高潮点,口气更严厉。 3.小结:本段先述冉求遁辞,再述夫子因势利导,指出“陈力就列”的原则,然后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严厉地批评了冉求的错误。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段。 2.说说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立场和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连贯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注疏要点。 “冉有曰”: 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君子疾夫”一句: 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以下转入说理。 板书 (略,见教材) “丘也闻”: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有国有家者”: 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 “寡”,指人民少。“贫”,指经济状况不好。“均”,各得其分。“安”,上下相安。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通。这两句是孔子所“闻”。下面再作解释。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张本。 “夫如是”: 承上作进一步推论。“夫”,发议论的口气。“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 “故远人”二句: “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教化。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 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 “今由与求也”: 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也”作一顿,表示将有所责备。 “远人不服而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邦分崩离析”: 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孔子的预见。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据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孔子对季孙氏的警告。 .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重点是“孔子曰”一段,可以分层练习,而后进行连贯背诵。 诵读指导文中孔子三次呼冉有之名,一次比一次重;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各小层之间可以有较长的停顿;要仔细品味最后一小层中三个“也”字所表示的语气。 (本段已划分层次,不作小结。) 三、完成习题。 1.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准备整理词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