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848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朱自清 教学目的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二、 解题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2、 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五、 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五)讲解第五节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解答:泻、浮、洗。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七 讲读第三段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 - 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二)背诵4-6三节 附注: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田田(多)。 二、 荷叶 亭亭(美) 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塘 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色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