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鸿门宴》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847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鸿门宴》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鸿门宴》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鸿门宴》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9鸿门宴教案4 北京版选修1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时代背景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3.关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关于座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5.关于辈位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2.主要人物介绍项羽和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也是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又坑杀章邯所部降卒二十万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放虎归山,导致了与刘邦展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终于在垓下为刘邦所败,突围到乌江自刎而死。司马迁用喜爱的笔触为这个失败的英雄作本纪,字里行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刘邦,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他有远大目标,顾全大局,虽“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为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咸阳城丝毫不犯。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能及时改正错误,当张良讲明情况后,他改变派兵守关的策略,亲自到项羽军中道歉。他有胆有识,在刘弱项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回营地,摆脱了困境。这一切都说明,刘邦能够统一天下绝不是偶然的。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得也栩栩如生。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忠诚智慧,樊哙的大胆果断,形象逼真,互相映衬,跃然纸上。3.情节脉络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段,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宴会前(开始“项王许诺”)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进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情节迅速发展。第三件事是项伯夜告张良被利用。宴会上(“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作者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四件事。其中樊哙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宴会后(“须臾”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坝上,“立诛杀曹无伤”,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三、基础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 1.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桮杯: 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8. 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 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 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4.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 寿 古:敬酒。今:长寿。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 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 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 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四)句式 1. 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 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五)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探幽览胜1. 矛盾的开端与发展 就宴前的形势看,刘邦无疑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军霸上”以前,项羽亦在拼力往关中赶路,沿途收秦降将章邯,“击坑秦军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几乎扫清了入关的障碍。紧接着“(项王西)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直接原因导致了“鸿门宴”的发生。 其一是,项羽入函谷关受到了阻碍,而其阻兵就是刘邦的部队。这对于拥有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的项羽来说,当然不能接受。攻关就势在必然。这一点,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汉元年十月)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刘邦听从了谋臣的建议,于是派兵守着函谷关。到了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戏在函谷关以西、霸上以东界于咸函之间。当时项羽就准备攻关以后直接攻打刘邦了,可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欲以求封”的曹无伤却导演了一场千古鸿门宴。 正是刘邦手下出了一个曹无伤,把刘项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当然如果没有曹无伤,战争也会照样进行,只是没有那么动火罢了。 其二是,听说沛公已先项羽入函谷关,那么根据先前的盟约,沛公就有可能称王。这对于不可一世的项羽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所以不免“大怒”。“一怒”而破关,“二怒”欲“击沛公军”,并且准备工作业已做好,事件正处在危急关头。这时又一个“程咬金”,使事件发生了根本的转机。那就是项羽部下的“楚左尹”、“项羽季父”项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当儿,念于私情。“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要张良跟他一块出走。岂知张良并不为之所动,这就为下文鸿门宴的发展和高潮打下了基础。 在项羽欲攻沛公、刘邦可能不胜之时出现了曹无伤,也正是刘邦可能失败,才引出了一个背主求仁的项伯。要是没有这两个人,那也就不会有鸿门宴了。2. 高潮与结局鸿门宴的高潮与结局主要在于项羽的地位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则由被动一步步地转向主动的变化。这一点无论是在军事史、政治史,还是文学史上,都有其典型的意义;这也是后人们对这篇文章顶礼膜拜的根本原因。 刘邦广泛征求谋赂,计高一筹,事前作好了各种应急准备,所以他在鸿门宴上也就从容不迫,任凭张良樊哙幕后操纵,最后大功告成。从刘邦的角度来讲,他是由被动一步步地走向主动的。相反项羽却在鸿门宴上由主动走向被动,“竖子不足与谋”,最后失却了他的天下。 整个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所以问题就应该围绕项羽来进行,去其枝叶,取其主干;“为了自身的利益,刘邦不得不与项羽在新丰鸿门相见了。本来这时的主动权是在项羽手里的,刘邦的生死存亡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然而项羽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杀死刘邦的宝贵机会。请问项羽有哪些杀死刘邦的机会?是怎样由主动转向被动的?” 项羽有多次杀掉刘邦而独霸天下的机会: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要是有称王之心,则可乘机杀之,然而项羽放弃了这一机会。相反,他还出卖了曹无伤。一时高兴,居然邀请刘邦“与饮”,表现自己的大度。哪知,这就暴露了他的懦弱,亦足见他缺乏远见和计谋。 (2)在宴会上,“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照理说,先前没能杀刘邦,在宴会上采取补救措施也并不晚,然而项羽无动于衷,再一次错过时机。 (3)范增眼看事情并不会按原来的意愿发展,就不得不采取一条铤而走险的办法。“出召项庄,谓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并且还明确告诉了项庄事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没想到项羽手下的项庄也是那样一个不知变通的人,非要慢悠悠舞半天才去杀刘邦,当然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4)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是项羽手下的项伯,他不仅向刘邦告了密,在项羽面前还居然胆敢护卫刘邦,“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由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身居高位,而在主子面前却保卫了敌人。从整个环节看,项羽由主动而走向被动也就出于必然了。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惟利是视”条评云:“汉屡改穷蹙,不以为辱,失信废义,不以为愧也。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又“项氏谬计四”条云:“项王之失不在粗疏无谋,乃在苛细多猜疑不任人。至于属坑降卒,嗜杀失人心,更不待言,”这些无一不是对项羽争斗失策的原因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反,刘邦却在按部就班的谋划之中以及谋臣们的勇猛兼备之中一步步摆脱了险境,使文章中的杀与不杀、能杀与不能杀构成了精彩动人的一幕,从而形成文章的高潮。最后以张良樊哙的动人表演和范增的千古一骂成为结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项双方是如何展开一场殊死斗争的。而刘邦在这场斗争中求胜,显然与他及其谋臣有很大的关系。3. 关于项羽形象(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4. 关于刘邦的形象(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5. 关于其他人物形象项羽集团中的人物范增。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举所佩带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伯。看重情义,而不易为假情义所迷惑。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张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使项羽气消。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樊哙:五赞。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一赞其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二赞其勇。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三赞其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四赞其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衅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五赞其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五、资料附录1. 司马迁论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2.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3.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这首七律中也写出了对项羽的看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5. 周恩来“一”字评价项羽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审查出国节目。在审查京剧霸王别姬时,他对该戏的每一个场景都做了评论。有意思的是,他说的每句话只有三、四个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头的。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执意出战时,周总理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宫后,虞姬规劝再三,要他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拒到:“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总理评道:“一家之长。”项羽被困垓下,周总理评道:“一筹莫展。”戏演到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拨山兮”时,周总理再评道:“一曲挽歌。”项羽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自刎。周总理评道:“一败涂地。”6. 项羽诗垓下歌赏析“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它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既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依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尽管这是一种极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极其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与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模拟试题】1. 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 王(wng)关中 飨(xing )士卒美姬(j) 左尹(yn) B. 要(yo)项伯 籍(j)吏民 戮(chu)力 从百余骑(q)C. 数(shu)目项王 翼(y)蔽 仆(p)地 目眦(z)尽裂D. 彘(zh)肩 切而啖(dn)之 参乘(cn shng) 须臾(y)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入谢(感谢) 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置车骑(留下) 道芷阳(动词,取道)B. 军霸上(驻军) 还军霸上(军队) 沛公军在霸上(驻军) 至军中(军队)C. 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大礼不辞小让(讲究) 何辞为(告辞)D. 距关(拒绝) 毋内诸侯(通“纳”,接纳)数目项王(屡次) 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3. 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约为婚姻 B.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 财物无所取 D. 沛公居山东时 4.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此乃天子气也。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还军霸上。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沛公安在? 因击沛公于坐。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大王来何操? 吾属今为之虏矣!A. / B. /C. /D. / 5.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 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C. 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 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主观深化】6.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 7. 鸿门宴上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可谓扣人心弦,其情节可概括为四起四落,请你加以说明。答: 8. 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答: 9. 樊哙闯帐后斥责项羽的话有理有节,请你试作分析。答: 10.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答: 【拓展】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1. 选出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从百余骑 (使动用法,使随从)B. 若入前为寿 (如果)C.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允许我)D. 翼蔽沛公 (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12. 下面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A. 良曰:“长于臣。”B. 得复见将军于此。C. 因击沛公于坐。D.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3.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击沛公于坐。(因此将刘邦击倒在座位上。)B. (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举起所佩带的玉玦三次向项羽表示。)C.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沛公。)D. 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屡次看着项王。) 1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A. 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B. 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 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D. 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乙籍(即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汉书项籍传)15. 选出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从头至尾)B. 于是梁奇其意 (以为奇)C.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勒索)D. 毋妄言,族矣 (灭族) 16. 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梁奇其意 (代项籍所说的话)B. 彼可取而代也 (代项梁)C. 以知其能 (代项籍)D. 梁以此奇籍 (代项籍见秦始皇后说的这句话) 17. 下列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A.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B.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C.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D. 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 18.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项羽从小就想“学万人敌”;见了秦始皇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可见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B. 项梁曾经杀了人,因怕在栎阳被逮,所以才与项羽避仇吴中。C. 项梁在吴中时,主办“大徭役及丧”,并“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考查宾客子弟的才能。D. 从这段文字中,还显现不出项梁此时有起兵反秦的打算。 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十人;项王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19.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地方千里江东父兄怜而王我马童面之令骑皆下马20. 翻译下列句子: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 21. 项羽为何不愿渡江而东?请你试作分析。 【试题答案】1. B。戮念l;骑念j。2. C。A、张良入谢(谢罪);B、沛公军在霸上(军队),至军中(军营);D、距关(把守)。3. C。A. 亲家。B. 意外变故。D. 崤山以东。4. C。是判断句;是倒装句,状语后置;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是倒装句,宾语前置;是被动句。 5. 。“耳闻目睹”应改为“身临其境”,因为这里没有描写声音。6.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出自本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7. 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羽“默然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项羽款待:四起:刘邦逃席,四落:项羽受璧。8. 有四层意思: 先叙旧,“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再论眼前,“得复见将军于此”;否定“王关中”;把矛盾归罪于小人,为自己开脱。言辞非常谦卑,如再三称臣。目的是平息项羽的愤怒,避免遭受“灭顶之灾”,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图争霸天下。9. 樊哙作为参乘,负有保卫刘邦的职责,闯帐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但他斥责项羽的话却有理有节,一点也不卤莽。“有理”主要表现在:说刘邦破了咸阳,又还军霸上,劳苦而功高;遣将守关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如今听信小人之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有节”主要表现在:说刘邦劳苦功高,等待项羽的“封侯之赏”,非常尊崇项羽,甚至高于“共主”怀王;最后一句“窃为大王不取也”,规劝项羽吸取秦亡的教训,语气非常委婉。10. 本文描写的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如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发动对刘邦的进攻;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对樊哙的闯帐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的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从中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又优柔寡断、“为人不仁”的特点。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疏,张良的足智多谋、临事有方与范增的老谋深算、洞察深刻。通过对照,人物互相映衬,形象鲜明生动,跃然纸上。11. B。若入前为寿 (你)。12. D。A、B、C都是状语后置;D是省略句,与(之)饮。13. C。A. 应为“趁机将刘邦击倒在座位上。”B. 应为“范增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多次向项羽示意”。D. 应为“范增屡次对项王使眼色。”14. C。项羽只是“默然不应”,不是“坚决反对”。15. C。勒:统率。16. D。A、代项籍;B、代秦始皇;C、代宾客子弟。17. B。18. A。B项项梁曾经杀人与怕在栎阳被逮无关;C项“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反秦;D项项梁此时已有起兵反秦的打算。19. 土地方圆;让我做王;名词作动词,面对;骑兵。20. 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我还渡河干什么呢?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和万户封地要我的头。那我就给你好处。 21. 一是作为败军之将,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表现其性格中刚烈、果决的一面;二是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即使渡江而东,即使在江东称王,仍不免被汉军围困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