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716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教学重点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过程与方法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推进新课(诵读课文,抽查预习)师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诗人夜闻琵琶女弹奏琵琶。师全面吗?谁再补充?生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诗名就是“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师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生两位。分别是琵琶女和作者。师是什么使他们有了共同点?生苦难的经历。师文中是怎么表述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师好,今天的预习就抽查到此,大家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此文。文本研习师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全体读课文)师作者开篇写送友。我们过去学过很多送别诗,都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解对方,不要伤心。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感伤。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鼓励,是鞭策。师是呀,这些送别诗都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了特定的意义。那么本诗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生诗人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生这种意境,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也有这样的效果吗?生是的,它描写了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师在结构上,本句有什么作用?生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师是的,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琵琶女的出场确实是在作者的极力铺垫之下出现的,她的出场能看出她是个遭遇生活坎坷的人吗?生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既能看出作者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又烘托出眼前琵琶声的强大吸引力。生作者形容琵琶女出场,是“千呼万唤”,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架子,也正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师下面作者开始描写琵琶女美妙的音乐声,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一下。生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动作简单熟练,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自然孕育而成,有大家之风。生紧扣上文一个“情”字,用“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指法,更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的情感。师以下十四句作者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生弹奏的动作的熟练:“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生旋律的多姿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生听众的反应的衬托:“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生传神比喻、通感的贴切运用: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通感手法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生周围环境的渲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的弹奏已经结束,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生我觉得这里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化解,被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痛苦的,他们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所以我认为音乐背后的情感更浓。师是呀,作者对无形音乐的描写能如此绘声绘色,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音乐背后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琵琶女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生作者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描写,表现了她克服先前的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生“自言”以下,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者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师大家一起总结一下琵琶女痛苦的人生经历。生她一生经历曲折。在青年时代她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大红大紫,备受宠爱、备受嫉妒;好景不长,时光不再,随着家庭的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上年长色衰,于是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痛苦万分。师前后结合起来,你认为琵琶女是怎样一个人?她的经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生技艺高超,可惜生不逢时,备受凌辱、备受损害的一个人。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那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美色,是金钱。艺人们在那个社会不会有什么人格、尊严。面对这个形象,怎能让人不洒下同情之泪!比较探究师同是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在另一文章中却是如此,请大家比较一下异同点。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注:娉婷:姿态美好。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沾襟,泪湿衣襟。师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生相同点: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生不同点: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而琵琶行(并序)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师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生我喜欢读琵琶行(并序),因为它的情节性强,形象感人。生因为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太精彩了,简直无与伦比。师是的。请大家看投影,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和本诗描写音乐的不同。多媒体课件展示: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师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请说说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生作者巧设比喻,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冲锋、百鸟齐鸣、凤凰高飞等自然和生活现象。作者在运用比喻的时候,不只限于“绘声”,而且注意“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比拟出来,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这些比喻描写形象地显示了音乐的乐声节奏抑扬起伏变化,借以传达乐曲感情色调和内容。师试着说说此诗的前十句和后八句的内容和手法。生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以多种比喻描写乐声的起伏变化。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和“东船西舫悄无言”一句手法相同。师比较白诗和韩诗,说明白居易和韩愈描写音乐方法和角度的异同。生相同点:都运用比喻。生都写了音乐效果。生都在音乐中渗透了感情,注意写音乐的高低起伏和变化。生在写音乐的时候注意上联和下联甚至上句和下句的对比,写出了较大的起落变化。生不同点:白居易写了演奏者的动作、神情,运用了叠词、双声叠韵词。而韩愈的诗就没有这方面的描写。师同样是描写音乐,由于体裁不同,作者要表现的意图不同,所以也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格。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的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师这是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多媒体课件展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生齐读)师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大家就本文探讨出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生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作者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箜篌(时)的绝妙。生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得非常入神。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分析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生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地哭泣,像香兰一样地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方面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音乐。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其实描写音乐的句子很多,像这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也是从侧面细致地描摹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其中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形容,更写出自己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烈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大家课下可以再搜集一些,比较一下,体会一番古代大家们的高湛技艺。问题探究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作者与琵琶女的形象连接在一起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师那么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的内涵?生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生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正确。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正是全诗的主题所在。琵琶女都弹过一曲了,为什么在诗人没有做要求的情况下,她又重新弹奏呢?生因为“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师作者第一次听琵琶声也看出琵琶女的身世不一般,可是他没有哭泣,为什么这次反而“青衫湿”呢?生因为,第一次弹奏侧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在诗人诉说的感染下,琵琶女弹出哀怨无比的乐曲表达内心的痛苦,就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那琵琶的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触动了“我”的感情,以至使“我”热泪直流,湿透青衫。师如何认识本诗的结构?生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歌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生明线是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亦是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交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通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因而全诗结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述和抒情同时进行。这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歌的主题,深化诗歌的内容。阶段小结师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千古传诵不朽的名句。过渡导入师一曲琵琶行(并序),把无形的乐声刻画得有声有色,充分地展现了音乐的魅力。这无形的音乐似乎看得见,摸得着。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手法。“化虚为实”,最常用的手段是用比喻。琵琶行(并序)就是运用大量的比喻去描绘乐声的。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李商隐的律诗锦瑟。看这首诗对本应该有形有色的过去的“华年”又是如何描绘的。我们初中曾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还背诵得出吗?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师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名句最多,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锦瑟一诗也有两个名句,那就是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文本研习师看来同学们的目光还是很敏锐的。但李商隐的诗也最隐晦难解。他的无题诗就有七八首之多。“无题”意思是没有标题,而标题常常就揭示诗歌的主题意义。取“无题”为题,其义隐晦可见一斑了。这首锦瑟,虽然有题,其义却更难懂。大家可看文后“文本研习”第4个题目。(学生读题)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仔细研读一下李商隐的锦瑟。先以逐句翻译的方式弄清这首诗表面的意义。(学生阅读诗歌)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翻译一下这首诗?生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柱,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师很好,不但将诗句翻译出来,还很有文采。刚才同学们指出了本诗中的两个名句。能说说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名句吗?生“庄生”句用了两个典故,情境美好却又虚无缥缈、哀怨凄迷。生“沧海”句也用了两个典故,而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妙境。师这两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意思呢?生只感到文字很优美,意境很美妙。什么意思?我读不明白。师我们先来看最后一句吧。“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由这一句,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生有一些伤感,有一些迷惘。生作者的感情好像很复杂,难以言表。师由此看来,这两个名句恐怕也有点儿“故弄玄虚”,就是要表达诗人的那一种迷惘、惆怅的心境。我们再来看一下颔联,这里用了哪两个典故?生一个典故是庄子梦中化为蝴蝶,一个典故是望帝死后化身为杜鹃鸟,啼号凄切,至于口中流血。师概括地说,就是“庄生迷蝶”“望帝啼鹃”。用这两个典故,给你怎样一种感觉?生“庄生迷蝶”给人一种变幻迷离的感觉,正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惘然”心情。“望帝啼鹃”则让人感到非常凄楚、哀怨,大概是要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哀痛吧!师对极了。我们再来看颈联。这一联用了两个传说:蚌在月明之夜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得光洁晶莹;南海鲛人,对月泣泪,颗颗成珠。传说本身就是美好而感人的。我们再看这一联,都描绘了哪些意象?生这一联所描绘的意象有:月、珠、泪、日、玉、烟。师用这些意象,作者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来?生沧海之滨,明月之下,珠光闪闪,好像鲛人的泪滴;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种意境,既是异常美好的,也是不可亲近的。师一联之中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这般奇丽的联想,真不可多见。月、珠、泪,朦朦胧胧,高旷皓洁,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日、玉、烟,缥缥缈缈,虚幻奇丽,又恰组成了一个难以近观的图景。我们只有惊叹:确实是美妙极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了大量比喻,化虚为实,也描绘出音乐的妙境。本诗这两联采用的是怎样的手法呢?生也用了比喻,化虚为实。师何者为虚?何者为实?师追忆过去的“华年”,本可以实实在在地叙述往事,作者却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去作形容,这是化虚为实吗?生是化实为虚。师对,也可以说是“实境虚写”。颈联本是要表明“此情可待成追忆”,过去的年华如珠之泪、玉之烟一样难以再现了,可作者却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美妙的画面来说明这个道理,这才用的是生化虚为实。师对,也可以说是“虚境实写”。这两联诗,在时空上大幅度地跳跃,再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使诗意也显得变幻迷离、朦胧难解了。这倒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探讨师“文本研习”中已有说明:本诗诗意历来没有确定的说法,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两种。所谓“爱情悼亡”即怀念亡妻,感伤于怀,含有悲欢离合之情、生离死别之恨,托诗以寄意。所谓“自伤身世”,是指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困窘清贫。大家可读一下他的律诗蝉,即可见其心境。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生我认为这是一首“爱情悼亡”诗。理由除了“文本研习”已有的说明外,还因为“望帝啼鹃”书下注释有:春心,语又出楚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点明了是对“青春”“爱情”的追求。生这个注释也可以理解成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对理想难以实现的追悔呀!我倾向于“自伤身世”的说法。生我也倾向于“自伤身世”的说法。李商隐的诗歌,感伤身世的内容特别多。如他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伤感是非常明显的。生我倾向于这是“爱情悼亡”诗。苏轼也有一首悼亡之作江城子,其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的意境,与“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境极为相似。师这种争论,不只在我们中间,也在一些专家之间进行着;不只今天在争论,在过去的千百年间也争论不断,在未来,这种争论也不知要进行到什么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对诗意,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课堂小结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的大诗人们实践了这一点。我们作为学生,即使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也应朝这个方向努力。而读他们的诗词,我们要尽心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他们惊风雨、泣鬼神的诗歌语言艺术、情感魅力。布置作业课后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文本研习”1、2题。板书设计习题详解1.“妙在起伏”如:全篇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并列贯穿原文。三次感叹呈递进结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全诗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才思放肆”体现在想象大胆丰富、奇特,夸张与想象自然融为一体,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难”如何体现?直接写人难不足以突出他的难,于是作者就想到“鸟道”,用鸟飞尚且难,就衬托了蜀道难。无人与其匹敌啊!夸张手法运用自如。“语次崛奇”体现在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拖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崩地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力着实让人佩服。奇特的想象力、非凡的想象力无与伦比。2.“悲”的内涵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独”表示独自登台,形单影只,哀伤凄凉,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全诗情与景交融相洽,秋天的风、天、猿啸及落木、长江等景物,极紧密地触动和衬托着诗人内心的悲愁和孤独的情感。最后两联则直接抒情,给作客思乡的含义,添上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3.略。见“教学过程”。4.略。见“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