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591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教学重点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难点1.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2.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法。3.运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3.学会运用综合性思维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2.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3.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综合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俗称“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乍看起来,彼此互不相干,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三色堇属于兰科植物,是依赖熊蜂传递花粉受精的;一个地方熊蜂的数量,又跟田鼠的数量直接相关,因为田鼠常常破坏熊蜂的蜂窝;而田鼠的多少,又与猫的多少不可分。这样,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就有了生死攸关的联系: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三色堇传递花粉,熊蜂多则三色堇繁茂。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回答: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总结:很好。 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表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联系之网,不仅在生物界存在着,而且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所以没能高产。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新课一、联系的普遍性教师:达尔文和老农的例子都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优良品种玉米和其他品种玉米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位农民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不懂得自己地里的玉米与邻家地里的玉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拓展探究: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学生:老师和学生、人与自然、构成食物链的动植物之间等。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联系的例子。 无论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所以,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世界上没有一个孤立的事物存在。板书:1.联系普遍性原理结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观点争鸣: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回答:错的。教师总结:确实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里的周围事物,是指那些会与这一事物发生影响、制约作用的事物,并非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关系,但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这事物和另外一事物没有联系,但会和其他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只能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而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同任何其他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总结:确实如此,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无论从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联系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一种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上面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究竟什么是联系呢?(过渡)板书:2.联系的含义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它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第一, 联系是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 联系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哲学上讲的联系既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拓展探究: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中存在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是共性,与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名言:(多媒体课件展示)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学生回答:联系是普遍的。教师总结:这段话主要说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结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二、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问题情境 杀狼保鹿(多媒体课件展示)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枪声在森林里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地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的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学生:狼和鹿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且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不能破坏它,否则会受到惩罚的。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一些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结论: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联系客观性的主要表现:第一, 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第二, 人们也不能任意消灭固有的联系。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板书: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生态系统联系、食物链等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南水北调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等,联系建立后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板书:3.联系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类与环境的联系是客观的,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人类因为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结果使人类也受到了惩罚。问题探究:联系是客观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学生:不是。教师总结:不是的。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板书: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问题情境 耳朵与巧克力(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是一场举世罕见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泰森对霍利菲尔德。霍利菲尔德宝刀不老,使出惯用的贴身术,使泰森难以施展身手,情急之下,泰森便张口咬了霍氏的耳朵,令全场轰动,舆论大哗。但许多人看后,最多只是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谁又能意识到这是个发财的机会呢?想不到美国的一个巧克力商人在“咬耳”丑闻发生之后,立即推出了一种形状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面缺了一个角,象征着被泰森咬过的霍氏的耳朵,巧克力的包装上还有霍氏的大幅照片。此举立刻使这种品牌的巧克力备受关注,在诸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脱颖而出。这个巧克力商人的“巧妙联系”赢来了滚滚财源。问题探究:这种新建立的联系是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呢?教师总结:这种新的联系的建立,绝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而恰恰要以原有的联系为基础,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我国目前正在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仅强化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而且带动了东部及沿线地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最好的实例。三、联系的多样性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内在联系时势造英雄。外在联系无风不起浪。因果联系虚心使人进步。因果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问题探究:上述观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回答略。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显示答案。板书:1.联系多样性原理结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更要看到间接的、内在的、长远的、本质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板书: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四、联系的条件性问题探究: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错的。教师总结: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教师举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人的活动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时又是参与条件的变化的。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条件的历史。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人们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为了确保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课堂小结综上所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多样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板书设计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3.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复杂多样的B.不可捉摸的C.因人而异的D.固定不变的4.xx年上半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除了“非典”之外,还有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我国的石油进口价格。这说明()A.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相传广州附近有口“贪泉”,饮之贪得无厌。东晋吴隐之受命赴任广州刺史,对此却不以为然,大胆饮之。到任后,吴隐之勤谨清正,整肃贪腐,为民称颂。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完成56 题。5.相传如果饮“贪泉”之水,人将变得贪得无厌,这种认识()A.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B.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6.吴隐之对传闻不以为然,饮“贪泉”之水,依然勤谨清正,为民称颂,表明()A.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D.饮“贪泉”之水和贪得无厌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二、非选择题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什么是联系?(2)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参考答案:1.D2.D3.A4.B5.B6.D7.(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所以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