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538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掌握文化人文性、实践性、物质性的特征;2、通过活动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化”一词的多义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书所指“文化”的内涵;3、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领悟到当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教学难点:1、 文化的不同含义;2、 文化力量对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导引法、对比法、谈话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步了解本书的结构脉络: 观察目录,让学生找出教材四个单元的联系,想想每单元都回答什么问题?(1) 什么是文化?(2) 文化怎么样传承和创新?(3) 中华文化是什么?(4) 怎么样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2、观察本单元的结构图表,点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然后用xx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 引导同学们观察P45的组图,回答讨论相关问题,重点理解芯片为我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景观是什么?(网络文化)它有什么特点?(交流共享)2、 探究学习:探究1: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会、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为什么?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提示:(1)不赞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把文化等同于知识或艺术,属于狭义的“文化”,是不全面的。(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探究2: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见教材第7页)(1)观察镜头一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镜头二中稚气未脱的学生的行为,你认为谁更有“文化”?(2)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提示:(1)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于细微下见精神”,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镜头一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吸烟,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镜头二稚气未脱的学生,尊敬老人,主动让座,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人们的赞许。道德属文化的范畴。从思想道德上看,后者比前者更有“文化”。(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探究3: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力量的? (2)任何文化都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吗?提示(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巨大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并非任何文化都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3、小结三、板书设计:现象: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内涵: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征:人类特有,实践培养,物质性作用:文化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正反两方面)四、教学后记:对于文化多义性的理解,由于用投影举出一些实际语境来让学生讨论辨析,效果不错。另外,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也不错,但由于文科班同学基础太差,对有些本该深入的知识难以深入,令人堪忧。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目标:1、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联系,认识当今人类社会文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2、能用图表等简明的形式表现出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的关系,结合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些新名词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感受当代文化竞争的重要性及应对办法,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终身学习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联系,认识当今人类社会文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谈话法、质疑导读法、图示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思考:社会生活一般包括哪几个领域?2、观察P9框中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分类,探究相关问题,教师指导并引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学生速读P10,用图示归纳整理三者的关系:反映 反作用政治集中表现基础文化决定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巨大促进作用反映 反作用经治反2、谈话:(1)说说“文化产业”、“文化侵略”这两个词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什么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2)你还可以找出反映这种三者交融特点的名词吗?(文化消费、民主素养、企业文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生产力等)(3)用你的话说说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是如何交融的?3、质疑导读P1112:(1)综合国力的评判依据有哪些?(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3)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4、小结;5、课后思考:P12根据材料,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三、板书:反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反映 反作用反映 反作用集中表现基础文化经治政治三者相互交融如何应对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四、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好地配合思考、活动,教学中也暴露出同学们分析问题的片面性,今后教学中仍需多加引导。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目标:1、 弄清文化是怎么样影响人的以及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2、 通过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活动的对比,理解这些不同活动背后的文化影响的不同;3、 通过让学生谈影响自己的经历、情感、名言警句等文化及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反省自身成长经历。教学重难点:弄清文化是怎么样影响人的以及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谈话法,事例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P13本课导语的作用2、速读课文,就本框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二、学习新课:1、根据问题,归纳要点: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一)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二)(二)特点:A.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学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B.深远持久的影响: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2、结合教材中的事例讨论和学习谈自身体验来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重点在P14各民族礼节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影响,P16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某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3、小结文化影响人三、板书:怎么样?什么?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四、课后作业: 说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一份情感、一句名言警句或一种文化现象,并找一些例子说明它们对你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五、教学后记:很多同学以前都没有意识到文化在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让它们结合自己经历来体验文化对它们的影响,效果不错。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教学目标: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二、通过对“超级女生”等文化现象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自学地接受健康先进文化的影响,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化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教学方法:谈话法、质疑导读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讨论导入:说说“超级女生”现象对你产生什么影响?(教师要引导同学们正确、较全面地认识超女现象的影响)二、学习新课:(一)质疑导读: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3、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4、辨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5、辨析:文化消费越多,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水平越高。6、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7、如何理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8、辨析: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9、辨析:一个人学历越高,其个人素质越全面。(二)讨论回答以上问题,并补充一些材料:人一生之大意欲,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三种意欲方向,三种“文化”类型: 青年时期追求物欲的满足(生存需求),感官的刺激(生殖需求),重在向外部求索(求职求婚求功利位势)。充满骚动,如夏之炽热。此亦如同西方文化。故可曰西方文化是人类青年期的文化。 中年时期经过前一阶段的打拼追求历练坎坷,物欲已经满足,性欲也通过婚姻形式得到体验,蓦然回首,这才意识到需要抓紧时间充实后半辈子的生活。西人曰:“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于是寻求精神的协调,生命的安详,重在内在的惬意,充满稳健,如秋之成熟。此亦如同中国文化。故可曰中国文化是人类中年期的文化。 老年时期经过青年期的向外(外宇宙)搏击、中年期的向内(内宇宙)调适,已经看透尘世,了悟人生,对名利场不再留意(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寿短,七十已稀,今人寿长,七十后方为老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值此时期,自会思虑人生的真谛,终极的关怀,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老年沉潜着深刻,如冬之深遂。此亦如同印度文化。故可曰印度文化是人类老年期的文化。 (三)探究思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否矛盾?文化建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二、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文化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持久推动 (四)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 文化环境是指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所构成的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总和。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凝聚功能。 其二,教化功能。 其三,定向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要培养独立个体;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合作模式。三、板书设计:(先进)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国先进文化的无穷力量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四、教学后记:本节课能运用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先进文化对人的作用,效果不错,但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6班掌握情况不好。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意义,理解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二、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体会,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提高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世界文化是全人类共同财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并保护它们。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意义,理解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质疑导读法、谈话辨析法教学过程:一、了解本单元结构图,导入新课。阅读本单元结构图,初步感知本单元知识结构,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 过渡:由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中的克隆人及生物多样性引入。2、 质疑导读:(1)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的宣传?(2)为什么要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3)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过程中应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5)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民族文化应顺其自然的优胜劣汰。请谈谈你的看法。(6)辨析:a.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各国文化应不分彼此,共同发展。b.经济全球化会使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日渐消失,因此,各国为保护本民族文化,应尽力反对经济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d.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各国文化将最终走向一体化。e.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4、谈话讨论理解以上问题: (1)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 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 。 自然遗产:武陵源历史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历史风景名胜区、黄龙历史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 昆曲和古琴两种艺术被评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2)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带来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事实。(3)如何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首先,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 。第三,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第四,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第五,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4)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自己安贫乐道是美德,希望别人安贫乐道却是缺德。贫困不是文化。民族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5)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该并行不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 。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都面临着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挑战,而且,各种文化中先进的、开放的、积极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在本质上越来越趋同,它们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甚至会与本身的变化同步进行。但这绝不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甚至会形成一种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不仅文化的多样性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5、课堂练习:不定选择题: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应这样对待文化多样性A、认同本民族文化 B、尊重其他民族文化C、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主义 D、全盘吸收外来文化2、祖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开发,不使其一百万具有特色的产业,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前几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的动画片在全国热播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段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B、充分开发我国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C、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D、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三、课后思考:P32框中比较罗马、悉尼、雅典及北京奥运会会徽中的异同,并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文化多样性四、板书设计:尊重(正确态度)感受透视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必然要求发展本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作用含义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都不可缺少民族文化多样五、教学后记:为了让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有更感性的理解,我用投影展示了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学生兴趣极浓,但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并内化成自己知识经验,由此看出绝大多数同学的艺术素养极差。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目标:一、掌握文化传播的几种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理解现代传媒的作用。二、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分析不同信息搜集方式的特点,学会运用已有的合适的方式搜集各种资料。三、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使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教学重难点:掌握文化传播的几种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理解现代传媒的作用。教学方法:质疑导读法、事例分析讨论、谈话法。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上节课课后练习。2、导言:从奥运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各民族多种多样的文化,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世界文化更加繁荣,更为异彩纷呈。各种文化在奥运会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由此看出奥运会不但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除了奥运会外,文化还会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呢?二、学习新课:(一)齐读P34培根的名言,质疑导读归纳文化交流的几种途径:1)商品贸易活动。谈话:举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有的文化传播的功能。2)人口迁徙3)教育(二)文化传播的手段(引导同学们自读归纳传媒的发展阶段及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形式,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三)质疑结合P37郑和下西洋的材料思考:为什么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及如何完成这一使命?(P37郑和下西洋的材料介绍是针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认识目标的,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推动作用。另外,从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国也可看出,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也曾不断得益于同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同时,“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整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继而重新点明本课的态度目标-对待世界文化,要尊重其多样性,并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粹。)(四)小结(结合板书)三、课后思考:口、字、印、电、网(P36框中的探究活动)媒介传媒文化传播四、板书设计:标志中华文化 大众传媒 报、广、电、网交流为什么 怎么样 商贸 迁徙 教育五、教学后记:同学们虽然正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对于网络的共享理念也领悟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介绍。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在现实中的影响,明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二、结合所见所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使学生初步具备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三、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使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行动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教学方法:举例谈话对比法、材料分析讨论、讲授法、质疑导读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P36框中的探究活动)2、导入:由刮痧这部电影引入。(可让看过的同学介绍)二、学习新课:(一)质疑导读: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内容是我们可以继承的?它们在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同时板书)(二)出示图片:谈话:你知道“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三)说说你对P41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认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展示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考: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去掉其思想中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四)辨析P43两个观点,谈谈为什么及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小结。课堂作业:选一传统文化,辨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内涵因时而变三、板书设计:影响传统文化习俗 基本形式之一建筑 重要标志文艺 重要组成部分思想 非常重要部分稳定(特征)民族(纽带)现在糟粕精华弃扬批判继承四、教学后记:本框的知识点学生理解的情况不错,特别是在讲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时融合哲学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领会,效果不错,只是有些同学不清楚本节讲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容易与下节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搞混。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目标:一、 理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是一个过程,弄清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 能结合现实中一些文化传承的事例,认识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明白有哪些重要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继承和发展文化。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重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质疑导读法、举例共享谈话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请同学选择一传统文化,辨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并由此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 设问讨论:你如何理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并用此分析P44两个观点。2、 设疑导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例子说明。(重点讨论P45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及对诸子学说的见解,并结合“文艺复兴”运动和改革开放前的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加深理解)补充资料:仁的含义可以分为三层:一,爱人。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其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其三,无私,忘我,杀身成仁之意。仁最通常含义是“爱人”,另一层含义是修身,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克己复礼为仁”仁的第三层意思是指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意识。仁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概括为“爱人、忠恕、务实”三条。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兼爱”。所谓“兼爱”,即是说人与人应该平等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兼相爱,交相利”。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1)作用:能动地传承文化,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点功能(2)比较:私塾、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的特点。4、小结:结合课前所提问题小结本课知识要点。文化在继承中三、 板书设计:影响教育作用方式变革必然要求前提基础同一过程影响因素社会制度 科学 思想.更替 技术 运动发展四、教学后记:本课板书设计较好,对帮助学生理解并梳理本框知识点作用很大,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很理想,教育方式变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又能用一节课学习,顺便对本课内容进行练习。第五课 文化创新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到实践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把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文化创新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法、谈话法、自读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如何 ?导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二、学习新课:、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的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途径:认识、书本),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新的诞生,旧的灭亡,先进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练习理解: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实践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 B、 C、 D、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创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认识、关注、虚心、创造练习: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道理是: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统一的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4、小结:(结合板书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5、课后作业:P57评议三个镜头反映的内容,说说“假如我是人大代表”。三、板书设计: 源泉 动力 基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实质文化发展作用: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主体关注理解虚心学习人民群众四、教学后记:本节为了讲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引入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知识点,有相当多的学生弄不清楚认识和文化创新的关系,上课时我也只是一带而过,今后在这个问题上应加以注意。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目标:一、掌握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二、能结合教材相关材料,分析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创新应以传统文化为主,弘扬传统文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学重难点:掌握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教学方法:事例论证法、谈话法、材料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P50活动中的第一个问题。2、导入:由中学学过的核舟记和微雕艺术引入。二、学习新课:1、 讨论P52的活动,讨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文化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而且活动中所列举的创新事例都经历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传统的改造过程,同时也经历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 在课文中找出一些成语(或一段话)概括文化创新的途径。3、 结合P53活动,分析传统“孝”的精华和糟粕,认识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4、 结合P55活动,认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梁祝的创作过程中体现了学习和借鉴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交响乐是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先进的艺术形式,但我们要跻身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梁祝是用西方的音乐形式完全地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文化事例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同时梁祝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感动,也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到共鸣点,人们对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这也是不同文化进行借鉴和交融的基础。5、 结合对P55三个观点的分析,认识如何克服两种错误倾向。6、 小结三、板书设计:新文化(创造)出新鼎新取精去糟交流融合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民族、历史虚无主义守旧、封闭主义借鉴、汲取优秀文化外国文化基础社会实践传统文化(辨清)四、教学后记:本框是第二单元的总结,设计板书时我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文化创新的途径,从教学看达到了预定目的,但仍需要多结合材料练习巩固。单元教学后记:本单元学生对继承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和借鉴汲取外来先进文化经常搞混,分不清主次,有继承外来文化后取精华去糟粕的,另外,对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不透,今后教学时要结合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典型的文化创新的事例来讲清文化创新的途径。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二、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三、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教学重难点:解析(1)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明确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运用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和史学典籍,说明并理解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教学方法:史实回顾法、讲授法、示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逻辑导入,明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学习新课: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讲述利用课本事例及说明,辉煌历程,并加以明确各自的地位。利用课件,学生填图表,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源远流长。(利用例题加以解释)(2)中华文化的见证:文字:明确文字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文字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作用: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学生利用相关联接的内容,加以明确意义: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利用课件,加以明确一些经典的史书典籍,让学生了解。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利用材料,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即:导出下一个问题,并利用材料让学生讨论说明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含义及意义。(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含义: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意义: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明确基本的历程即: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原因(了解),再创辉煌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课堂小结:明确本课主要问题 及相应的重难点。课后作业:学生撰写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起草。辉煌历程板书设计:文字见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书典籍原因包容性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 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感受,领悟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二、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教学重难点: 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教学方法:导读谈话法、讨论比较法、阅读指导法、实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阳光卫视的文化频道介绍并结合P66外国学者对中华文化的评价引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出示导学提纲,导读:(1)博大精深-为什么瓷器艺术园林艺术文学艺术:以其 、 、 的风格,展现了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 ,具有 和 的特点,是 的生动体现。(2)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为什么是什么(3)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 ,又有 。它们 , ,共同 。各族人民对 的 和 ,显示了 和 。2、谈话认识中华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列举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结合P68活动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选择一项谈谈自己的认识。3、 通过对比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文化差异,认识我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4、 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石窟;(2)民族文学;(3)音乐舞蹈;5、小结(齐读P70最后一段作小结)三、 课后练习:列举一至两种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以及演奏的乐器。文学艺术独特领先四、 板书设计:科学技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相融而各有特色)地域性石窟民族文学(异彩纷呈)民族性音乐舞蹈五、 教学后记:学生对民族文化了解较少,在谈话中难以引起共鸣,因此要求他们完成P70活动,列出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以及演奏的乐器,激发同学们对各民族同胞的热爱和关心。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二、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古今知识,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的;三、激发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热爱,使学生能对照自身和当代社会实际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难点: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指导学生自读-归纳;列举材料分析谈话法;学生活动方式:参与式、探究式、谈话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探究: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二、学习新课:1、中华民族之魂:(1)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从历史回顾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材料:“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英国哲学家罗素思考:你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什么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民族精神的作用(3)特征:爱国主义是具体的a.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b.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三、思考与拓展:你在周围还看到过哪些事情能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吗?意义:植根于,是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魂四、板书设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集中体现为什么?新时期主题五、教学后记:本课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的重点之一,因此引导学生真正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本课时的任务,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找例子证明中华民族具有这些共同的精神,效果不错。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各种精神,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理解当前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火炬的重要意义;二、 提高通过比较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民族精神形成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各种精神,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理解当前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火炬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指导学生自学-比较分析;资料查询; 学生活动方式:参与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说说“愚公移山”“业精于勤荒于嬉”“和而不同”这几句古语反映了什么精神?导入:五洲人民齐欢笑“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处无芳草?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回首平身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亲手把社会主义来建造。说说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二、学习新课:1、过渡:革命先烈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新世纪来临,中华子孙扬眉吐气(阅读P76图文材)想想你怎样祝福祖国的未来,我们应为此做什么?2、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及探究P78框中的活动,思考:“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与“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3、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的充实发展和创新。请完成下列的填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孟子)“三军可夺帅也,_。”(孔子)“居庙堂之高,_;处江湖之远,_”(范仲淹)“风声雨声读书声,_;_,事事关心”(东林书院)3.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对此观点,你是否赞成?请进一步阐释你的观点。(1)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2)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详细做答)4、观察P80图文材料,探究:毛泽东:“今天是进京赶考 ”同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学习,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5、小结。三、课后思考:毛泽东“赶考”和胡锦涛当前面临的考题分别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四、板书设计: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必要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五、教学后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各种精神离学生太遥远,现今语文教材介绍得太少,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自己谈,基本上都得教师介绍,因此本课难点难以突破,教学效果不好。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知道只有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二、能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三、充分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教学重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P92图文材料,探究相关问题,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结合P86探究活动二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当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为什么当代文化生活会有这些特点。 (这里对文化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描述,揭示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但是并未揭示出它们的全部特征,而且它们的特征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注意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文化生活体验中,概括出其他特征,或者结合本地的文化生活实际,概括出它们的主要特征。)2、学习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结合P87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观点一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观点二揭示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无论是观点一还是观点二都是片面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简单讨论P88探究活动中的各种观点,从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的礼尚往来这一现象,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时尚文化,知道并不是任何时尚都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文化的外衣宣扬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对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反对盲目攀比,赶时髦,追求所谓的时尚,从事一些与自己的年龄和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