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了解“为”、“穷”等的不同用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品中寄情山水的心态。2理解部分实词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学法建议】1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结合背景理解文中思想情感。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2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 )恒惴栗( )则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皆在衽席之下(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岈( )然培( )lou( )颢( )气引觞( )遁( )隐 3解释文中划线词。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攒蹙累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游于是乎始( )醉则更相枕以卧( ) 到则披草而坐( )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 故为之文以志。( )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引觞满酌( )【自主学习】1请解释重点字词,同时在疑难处作标记。第一部分:概述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zhu)栗(l)。 其隙也,则施施(yy)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二部分:特写西山宴游之乐。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若穴,尺寸千里,攒(cun)蹙(c)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 )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2西山有什么特点,请能据文中有关语句加以概括。 3.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 4.作者为何认为“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巩固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补充阅读: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其父柳镇,在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元和十年(公元815),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象他这样的奇才,从极有希望、前途无量的境地一头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受到过重用和迁升,满腹才华一无所用,其心理上的打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本课知识梳理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3)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4)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一词多义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教学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