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426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教案 岳麓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的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2、孔子的思想学说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二、老子的学说1、老聃和道德经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3评价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三)巩固小结:春秋时代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的剧烈变化,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1课 孔子和老子 生平 政治思想一、孔子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评价 教育思想 生平 政治思想二、老子 思想学说 评价 哲学思想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这一问题,采用阐释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吧!(二)讲授新课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2墨子和墨家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墨子还提出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 );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其思想一度成为 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3庄子和道家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庄子认为, “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韩非和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韩非继承发展了齐文化中的黄老学说,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5孙膑和兵家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巩固小结: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依据各自的立场,著书立说,纵论天下大事,形成诸子争锋的生动局面。他们敢于摆脱束缚、冲破罗网,走上历史舞台,以自己的才智纵横天下,用自己的见解主张,游说荐用于各国诸侯,成为文化传播方面的一支队伍。他们之间既相互探讨,相互辩驳,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促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学术的发展,又形成百家争鸣的 局面。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四方之士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相互影响、渗透,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流传至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都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思想家、学者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之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二、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儒家孟子仁政、重民;人性本善;舍生取义荀子“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尚力”、“节用”、“节葬”道家庄子“齐物”“逍遥”、人和天“不相胜”法家韩非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兵家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式,分析比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二、教学重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的确立。三、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特征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黄老之学”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因此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形势,符合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所以,在汉初统治者的提倡下,黄老之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但是,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2、董仲舒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 “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3、新儒学的评价1)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3)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第1题(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第2题板书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的特征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3、黄老之学的作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3、新儒学的评价第4课 宋明理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弄清宋明理学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以文字材料或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如何看待宋明理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三、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与巩固。理学大师呼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在他们的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由此产生。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法。它绵延七百余年,以理学传统传入并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将儒家思想不仅渗入每一个中国人骨髓血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二)讲授新课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1程朱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4课 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1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人物2陆王心学主要思想主张 消极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简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通过学习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二、教学重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三、教学难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清之际,中国思想被禁锢在“八股”之中,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都以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生气。 (二)讲授新课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1.背景: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2.李贽所谓“异端”思想: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3.李贽思想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2.经世致用的主要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3.影响: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食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三)巩固小结: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四)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背景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要思想 影响 背景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主要思想 评价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等。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结合模块和模块所学知识探究中国古代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让学生上网收集各种相关图片(包括人物、书影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和说明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位,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并且延续至今的国家。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二)讲授新课一、天文学成就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战国 甘德石申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东汉张衡 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地球是圆的比欧洲早1000多年唐朝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 线的长度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元郭守敬 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二、算经与圆周率时 间发明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决、度量衡、筹算计算法东汉九章算术 书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三国刘徽 提出割圆术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比世界领先1000多年晚明朱载堉 “理由数显,数自理出“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三、古代农书时 间作 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元朝中央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农桑辑要 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农书元朝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四、从黄帝内径到本草纲目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西汉黄帝内经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 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五、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时 间发明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西汉造纸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记载的印刷品北宋毕升 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唐宋火药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北宋指南针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这些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无穷智慧的发明和发现,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传播到欧洲后,与其内在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西欧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飞跃。西欧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从而奠定了它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三)巩固小结: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有各种解释: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四)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板书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天文学成就二、算经与圆周率三、古代农书四、从黄帝内径到本草纲目五、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