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421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语文版必修5教案设计 老虎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五、媒体设计: 1制作虎啸深山的幻灯片并配虎啸之声。 2制作郭沫若翻译老虎的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 1自由朗读,谈谈你读这首诗时,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2首尾两节内容上完全一样,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3说说作者在刻画老虎这个形象时,作者抓住了老虎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赞美的? (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 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一)作者笔下的以老虎为主的意象群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重点研习第一节,抓住意象的特点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题: 1第一节中作者把老虎比作是火,你认为,老虎和火两个意象之间有哪些关联? 2作者为什么把老虎放在“黑夜的森林”这样的环境中?老虎和“黑夜的森林”两个意象之间有何关系? 讨论交流: 在形象上,二者之间的颜色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与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 把“火”放在“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达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同时,也是老虎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事实上,诗人也正是由老虎在黑夜森林中奔跑的感撼人心的情景联想到了燃烧着黑夜和森林的火焰。 小结:通过第一节中意象特点和意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老虎身上那种威慑力的美、惊人的形体之美和令人恐惧的破坏力,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响。 (二)你认为诗人想赞美体现在老虎身上的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以二、三、四、五节为主,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研习。) 1第二节,从对老虎眼睛和铁掌的描写中可看出老虎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从“充满眼睛的火焰”、“胆敢”、“铁掌抓一把火种”这些词语描写可看出,这是体现了老虎身上的胆魄之美。 2第三、四节,对老虎的筋络、手、脚、脑髓和掐住雷霆举动的描写,体现出老虎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用霸气逼人、惊心动魄的筋络、手、脚,和铁链铁捶在熔炉里炼出来的脑髓,“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体现出老虎身上那种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3第五节,星星为什么把“千万滴银泪洒满了苍穹”,并“扔下了金枪”?这体现在老虎身上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这是从侧面烘托描写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出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暴力的赞美。 总之,作者想赞美的是老虎身上那种总体给人的威慑力的美,胆魄的美,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四三读体会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意象是容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要探究象征意义,必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1作者威廉布莱克是怎样一个人呢?(小组汇报或媒体展示)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已经表现出“对任何使他受约束的企图都以不可遏制的愤怒来反抗”的强烈性格,幸好他的父亲任凭他在家自学,才成就后来的布莱克,这也决定了他必定毫无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他的弱点,也是最耀眼的优势。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后人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一个野性的人、一个在具有高等修养的人心目中的桀骜不驯的宠儿。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疯子、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这使得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有所节制地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企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他展示了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然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幸。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断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宣布上帝退位“永恒的地狱复兴。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惟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幻象诗歌正是精神革命的圣经。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评论与研究的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对华滋华斯、叶芝、艾略特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甚至王尔德、尼采等人都不自觉地是布莱克主义者。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着魔似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世界,他的执着、疯狂、敏感、叛逆使他过早地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痛苦与失落。 今天他已被认为是英格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他那个时代最具灵气与原始冲动的画家。 2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爆发的法兰西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对身处在英国伦敦下层社会的手工匠布莱克而言,已经内化为巨大的精神事件,不只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在心中激励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不息战斗。老虎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长诗法国革命也是其中之一。布莱克把革命的暴力看作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毁一个压制、禁锢人的旧世界,可以改造人的灵魂,从而建立起一个地上的天国。 由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老虎身上爆发出的那种旺盛生命力和对外界强大威慑力的强烈赞美之情,而老虎的形象正是力与美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国革命者所拥有的革命暴力的颂扬,和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 五、四读全诗,品味语言。 1惊人的想象力。 比如,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 2富有气势的反问句。 诗中大量用运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语气和劲猛的节奏感,并且气势流贯地表达了诗人对老虎热烈的赞美。 3铿锵有力的韵律感。 这首诗歌的韵律好象打铁的砧声,一下下有节奏地打着有力的拍子。大声朗读,体会那种让人亢奋又激动不已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此诗有多种译本,将下面郭沫若的译文和课文比较,你认为谁的翻译更好?请说明理由。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袖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提示: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以从两首译诗的用词、意境、节奏、音韵等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七、小结。 豹 在巴黎植物园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豹”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谈谈豹的象征意义。 三、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分组搜集里克尔的资料,组长汇总形成报告,主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品味,体会感情。 三、阅读鉴赏,质疑讨论。对精彩的诗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对重、难点问题分组讨论,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题:说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或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抓住豹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描述,只要符合大自然中豹的特点即可。) 二、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 假设作者笔下关在笼子中豹的就是你刚才想象中的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现在你就是那只被囚禁的豹。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进入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作者对话。) 第一节示例: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笼子里走动着,目光焦躁机警地在四处观察,寻找着突围的缺口。但是,这日复一日的走动、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缺口。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想想曾经的我生活在天高地阔的荒野林莽,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变成的蟒蛇死死地缠住了,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极度的疲倦 三、分析意象特点。 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这个意象进行细致而逼真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豹身上有那些特点呢? (作者抓住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下面从两方面分析豹的特点。) 1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 (提示: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分析。) 讨论交流:第一节中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和那目光后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疲倦。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那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铁栏中的悲剧状态:昏眩。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2豹的眼神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题: (1)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入手? (2)第一节中,“缠得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 (3)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第一节相比,你觉的豹子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 (提示:“画眼睛”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进行描绘。) 讨论交流:眼睛同样也是动物内心世界的窗户,诗歌正是抓住豹的眼神进行细致描写从而深入地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而第三节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象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副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象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四、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要体会诗人借豹表达的情感和在豹身上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要从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强调。 (1)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参见课后“相关链接”)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中的豹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交流: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 3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 (提示:抓住被“囚困的自由、力量、美的悲剧”等意思发挥,可能有以下看法,学生只要谈出一两点就很不错。) 讨论交流: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像诗人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象征。豹的厌倦、苦闷、迷茫正是人的厌倦、苦闷、迷茫。豹的形象,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求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的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坐困愁城的英雄可以象征所有胸怀大志的人处于被囚困状态的悲剧。 五、豹的艺术特色。 (可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程度,有选择的总结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 1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拟想它的“疲倦”、“昏眩”,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恼等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心理。比如描写豹的眼光,就如同把豹当成人来写一样。 2思想知觉化手法的运用。豹在铁笼内无休止地走来走去,它从疲倦到厌倦,乃至造成铁栏杆外的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丧失。它在铁笼里不断旋转,以至认识到这是一种“力之舞”,甚至在其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诗人把抽象的“力”和形象的“舞”、抽象的“意志”和形象的“昏眩”相结合,用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观念获得感觉的手法,这种手法就被称为“思想知觉化”手法。 3象征的手法。(略) 4形象的视觉艺术化。诗人在形象刻画上,诗人追求一种客观、精确、雕塑般的效果。作者力图摒弃早年创作的感伤性和主观性,转向为现实的绝对的客观视觉创作为“劳动”的表现风格。也就随之产生所谓的“物诗”的效果。作家描写豹就如同画家、雕刻家去现场写生一样,在自然面前真实地工作。如“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等等。 六、写作借鉴,课外拓展。 (可在课堂作口语训练,也可课外练笔。) 通过虎豹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比如:虎中惊人的想象力和富有气势的反问句等,豹中拟人化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试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动物,选用以上写作方法中的至少两种,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