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350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教案 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 考纲概览】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和内容窒,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考点突破 典例讲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重难疑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政治上,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权力下移,大国争霸,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渤被破坏。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2)各国应对:各国国君希望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因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 2春秋时期的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改革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3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 (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主要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第二,吴起军事改革:魏文侯还利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3)改革影响:李悝、吴起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改革共同构成了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4)战国变法整体特点: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对应例题 例 下列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特征的是( ) 周王室衰微,大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身势力 权力下移,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被逐渐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A B C 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归纳,又要对春秋和战国的历史特征有所区分。答案:B 考点对应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社会根源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B诸侯和卿、大夫力量日益壮大C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 D各国国君争当霸主欲望的驱使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临怎样的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是通过改革变法的形式实现的。请指出各国变法的政治、经济条件和主观根本动力,并列举其中的重大事件。 (3)同春秋时期政治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何发展与深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二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买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其中盗法和贼法主要惩罚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和人身伤害的法律,囚法和捕法是拘捕和惩办“盗贼的法律,杂法主要是惩办盗取官印、议论国家法令、越城逃跑、赌博、官吏贪污、所用器物超越等级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法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战国前期李悝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 (2)为什么李悝变法会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考点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重难疑点突破、1商鞅变法的背景条件 (1)秦国的落后: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商鞅到秦国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克服了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指施 (1)强兵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商鞅设立20个等级的芋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什伍组织。商鞅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凡是被编人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他们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阳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奖励耕织。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商鞅还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劳役和兵役。这些措施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直至秦汉仍继续沿用。 3商鞅变法的评价和思考 (1)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变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处处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秦孝公去世后,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逮捕了商鞅,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民心。 (3)“千年犹行秦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对应例题 例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缭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规定? (2)这些规定可以分哪三个方面? 解析:本题解答关键是读懂材料,按照题目要求处理材料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2)强兵、富国、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对应训练 1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人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了哪些改革的建议?甘龙、杜挚等人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 (2)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3)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是指什么? (4)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行为的历史作用。 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重难疑点突破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的落后与矛盾: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执政: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时年仅5岁,一切军国大政皆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人,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北魏早期的改革,虽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2均田制与三长制 (1)均田制和租调制:条件: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内容: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2)三长制:内容:北魏废除了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影响: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 (1)原因:北魏前期,吏制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对官吏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2)内容:制定了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3)影响: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 上赋役负担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4迁都洛阳 (1)原因:北魏原先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威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魏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迁都洛阳可以减少改革阻力。 (2)巧计迁都: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 (3)迁都之争:孝文帝的迁都活动引起了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极力反对迁都。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保守势力,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4)迁都意义: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汉姓,“定姓族”(肯定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确认鲜卑贵族的士族身份)。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联姻,纯粹是政治性的结合。孝文帝正是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 (2)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场改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与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分不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考点对应例题例 (xx上海A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注意题干实际上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词“汉化”,所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C 考点对应训练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是( )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民族矛盾尖锐 A B C D 2孝文帝曾经对一项制度实行的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指的是( ) A均田制的实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C整顿吏治增强了行政效率 D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记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境之比较: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考点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重难疑点突破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三冗”: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人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3)庆历新政:“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2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简表类别措施简评理财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按2030利息偿还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募役法由州县政府按每户富裕程度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缴纳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均输法京师在江南采购物资要根据需要在路程较近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保证了京师物资供应,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减少了政府开支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好坏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自耕农的负担有所减轻,增加了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收取利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保证了市场稳定,增加了财政收入强兵“省兵”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了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成保甲,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日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人军队作战;同保人连坐告奸寓兵于民,节省了军费开支,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军马,养马户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要赔偿减少了政府开支,军马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将兵法改变更戍法“将不得专其兵的做法,实行“兵识其将,将练其兵”的做法保障了军队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选才改革科举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试经义和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经纶济世和真才实学之人,为改革选拔了人才整顿太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可直接为官改革官制要求对官员子弟择优录用,克服恩荫制的弊端 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收效: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农田水利法颁行后,原来废弃的一些水利工程得以修复,还新建了不少水利设施,许多荒地辟成良田。青苗法和市易法都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免役法使民户以钱代役,这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王安石在军事方面的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局限: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变质:1085年,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右更化”。1093年,宋哲宗亲政。他起用变法派,打击守旧派,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但新旧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朝堂之上逐渐分化出许多派别,党争纷起。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考点对应例题例 王安石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思想。请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两项措施说明这一思想是如何实践的。 解析:考查对“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解和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掌握。“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前提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如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提供比高利贷者利率低的钱或粮食,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再如募役法,按照户等交纳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钱越多,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赋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考点对应训练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北宋时期军队人数的增加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造成冗兵冗费 C削弱了武将权力 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2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说:“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 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2)据材料二,王安石的话批评了北宋的什么现象? 为此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考点五 忽必烈改制 重难疑点突破 1忽必烈改制的过程和内容 (1)建号改元,立志改革: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在即位诏中立志变通创新。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忽必烈就是实现全国统一的元世祖。决心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 (2)革除“旧俗”,力行“汉法”: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旧俗带到中原,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忽必烈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重用汉官,推行汉法,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改变旧制,政体更新:忽必烈为了巩固统一,接受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转变国本,农桑立国: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以农桑立国的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2忽必烈改制的评价 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对应例题 例 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 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熟知中原文明 立志变通创新 A B C D 解析:结合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目的思考问题。答案:D 考点对应训练 1忽必烈改制产生的影响有( ) 经济发展繁荣民族融合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A B C D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城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缉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三 (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以上均引自元史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 (2)结合元朝的有关知识,回答忽必烈采用汉法是否顺利?为什么7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采用汉法有何影响? 考点六 张居正改革 重难疑点突破 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 (1)整顿吏治:张居正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人手,进行吏治改革。张居正创设颁行考成法。通过推行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由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的制度,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边防新政: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张居正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在积极操练兵马的同时,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大大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边防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税制改革:清丈土地。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使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同时逃亡农民与土地分离,又直接导致生产力萎缩,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张居正于1578年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推行“一条鞭法”。内容: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或称“条编”。新法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简化手续的征收办法,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人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考点对应例题 例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田赋、力役、杂税合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以银代役官府直接收解 A B C D 解析:思考改革中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C 考点对应训练 1一条鞭法中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 ) 稳定了农业生产,促使农产品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 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A B C D 2明史张居正传中如是评价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请回答: (1)张居正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2)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张居正生前已预料到自己身后的毁誉荣辱。对此,他报以怎样的态度? 【方法探究 规律总结】专题复习攻略 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坚持以能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标准来评价,而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成功或失败下定论;二要注意把握改革原因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具体表现上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改革具体背景迥异,但其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三要注意中国古代改革的复杂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必然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而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使改革之路曲折而又艰难;四要注意决定改革成败因素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间的力量对比,改革方针策略是否得当,改革家个人因素等;五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语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复习方法例说 方法一 运用政治、地理、语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方法点拨:迁都洛阳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却是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推进改革的第一件大事,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进行。运用政治、地理、语文等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迁都原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落实:政治上,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地反抗,北魏统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而洛阳曾经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便于改革鲜卑旧俗。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而且交通运输不便,从南方调动粮食困难。地理上,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变化无常,农业生产的条件非常差;而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构成对北魏的威胁;迁都洛阳,既可避免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还便于举兵南下。 方法二 运用比较法把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方法点拨:商鞅和王安石都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的改革家,但他们领导的变法却一成一败。两者对比思考,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目标落实:商鞅变法是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实力日益强大且强烈要求改革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确立封建制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措施得当,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新法深入人心,因此变法成功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先,新法首先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势力强大,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内部缺少凝聚力;宋神宗又常常举棋不定,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畏缩;而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矛盾,变法必然遭到失败。 【典题类析 能力升级】 题型一重点难点突破题 本专题中,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课标要求重点把握的中国古代改革。注意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等重点内容的理解把握,并结合相关史料思考分析问题。 典例1 中国是有着改革传统的文明古国。请回答12题。 1(xx天津文综)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土地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2(xx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解析:本组题目考查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背景和目的等重要问题。 1鲁国实行税亩制主要目的是增加赋税收入。井田制是名为国有,实际为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B、D早已存在,C项租税之说不是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 2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答案:1A 2D 题型二 专题知能综合题 本专题中,对于重大变法改革起因、过程、措施、结果、影响等重要问题的系统掌握,是专题综合复习的重点之一;同时对古代变法改革的整体把握也是非常必要的。 典例2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请回答34题。 3(xx山东文综33)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4(xx广东)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摊丁人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解析:3(I)19要明确“士(科举教育)、“兵”(军事)、“农”(农民、农业)、“商”(商业)的具体所指。(2)问解题关键是理解司马光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4考查均田制的基本内容,均田制与租调制是相配套的。答案:3(1)士:改革科举制度。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4A 题型三 延伸探究创新题 从延伸探究的角度看,本专题重视结合材料对改革变法的背景因素和措施特点加以分析。对变法结果的多角度评价、中国古代重大变法的相互比较、中外变法的比较、联系现实思考古代变法等都是应注意的探究视角。 典例3 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带给我们诸多历史思考。请回答56题。 5我们今天应从商鞅变法中借鉴的是( ) 取信于民 重农抑商 激励机制 轻罪重刑 A B C D 6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三次重大的改革。 请回答: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分别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指出结果不同的原因。 (2)改革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因而改革的进程往往十分曲折复杂。结合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总结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解析:5借鉴有益的经验,吸取教训 6(1)问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2)问结合两次改革成败的具体因素比较总结。 答案:5B 6(1)商鞅变法:旧贵族与新兴地主阶层的矛盾。王安石变法:封建国家与部分官僚地主的矛盾。结果: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王安石变法虽有一定成效,但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原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层战胜旧贵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封建社会内部调整地主阶级的关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官僚地主的阻挠破坏,变法失败。(2)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改革者是否有坚定信念;改革力量与守旧力量的确良对比。【专题演练 巩固落实】一、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请回答13题。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2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最主要区别是( ) A是否涉及政治改革 B是否涉及经济改革 C是否由法家代表人物领导 D是否由地主阶级领导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涵义是( ) 由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由旧贵族经济到地主制经济 法治取代人治 由商品经济到农耕经济 A B C D 历史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请回答45题。 4下图“商鞅方升”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统一度量衡 C国家的统一 D商品经济的发展5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它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思想 C娱乐场面 D尚武精神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成功改革。请回答67题。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7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 )A农业化的过程 B封建化的过程 C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D民族融合的过程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请回答810题。 8北宋诗人孙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人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9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推行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更戍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保甲法 10(xx江苏)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 B C D11(08四川文综)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 材料二 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宋代社会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隐藏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时间遂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改革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西汉著名政治家刘向评论商鞅变法说:“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两者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措施分别对两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15(08江苏单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16(08江苏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专题二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A 2(1)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政治条件:随着诸侯力量的发展,西周以来实行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局面。经济条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的程度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主观根本动力:各国国君在争霸战争中求生存和建立霸主地位的要求。重大事件: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3)一是更加广泛,形成了一场变法运动;二是更加深入、彻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为根本任务,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 3(1)相同点:发展生产和破坏井田制。不同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触动世卿世禄制度;李悝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并制定了完整系统的法律维护统治者利益。(2)经过春秋争霸战争,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被破坏;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发展,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强化;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既要通过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