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后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当于生态系统概念中的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也就是概念中的生物群落。只要具备生态系统的这四种成分,就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由此可见,A、C、D三个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答案:B2.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生产者可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转变成化学能,使之流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将无法分解,终将尸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缺少消费者,生态系统也可以长期维持平衡。答案:C3.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答案: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固氮微生物一般为异养,不能利用无机物;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答案:D5.右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C. b的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D. d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依次增大的,A项错误。一片鱼塘中的所有动植物既不是种群(有多个物种),也不是群落(缺少微生物),也不是生态系统(没有微生物和无机环境),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答案:C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解析: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级。食物网上的生物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还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答案:C7.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关于此食物网中生物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绿藻的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均减少B.如果大量捕捞花鲢,则乌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C.如果大量捕捞白鲢,则花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D.如果大量捕捞乌鱼,则其他生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解析:因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能量来源,所以生产者大量减少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减少;因为乌鱼除了以花鲢为食外,还以白鲢为食,所以当大量捕捞花鲢时,乌鱼的数量不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如果大量捕捞白鲢,乌鱼会更多地捕食花鲢,所以花鲢的数量也不会大量增加;如果大量捕捞乌鱼,在短时间内花鲢和白鲢的数量都要增加,但水蚤和绿藻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增加。答案:A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由题图可知,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的关系为丙甲乙丁,所以这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大量捕食甲,使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同时丙的种群数量因其天敌减少而增加;乙的种群数量增加,使丁的食物增多,丁的种群数量也随之增加。答案:D9.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泰山上的所有生物一块朽木及其上面所生活的细菌、蘑菇、鼠妇等各种生物一片森林里的所有动植物A.B.C.D.解析: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属于种群;泰山上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一块朽木构成了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与生活其中的各种生物形成一个集合,属于生态系统。答案:A10.绿眼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它是()A.生产者B.分解者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解析:绿眼虫“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显然是生产者;无光时“在水中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而不是以生产者作为食物来源,所以绿眼虫是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答案:D11.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羊时,狼是()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第二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D.第三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解析:狼捕食羊,若写成食物链,应为草羊狼,因为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狼在此食物链中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答案:B12.下列有关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作为分解者的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网)的构成,故该食物网只有2条食物链;鹰与鸟只存在捕食关系;鹰在食物链中只占第三营养级。该食物网中的主要植物类型是草,鼠属于草食性动物,所以该食物网应处于草原生态系统中。答案:C13.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斗争强度(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填“增强”“减弱”或“不变”)。解析:(1)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人捕食狐且人和狐又都捕食野兔,故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2)根据人、羊、狐、野兔和牧草之间的捕食关系,它们组成的食物网为:。(3)人登岛后的第5年,狐濒临灭绝,野兔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岛上的资源和空间有限,野兔种内斗争强度增加。(4)一般情况下,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优先捕捉到的是老弱病残的被捕食者,随着患病个体不断被淘汰,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弱。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3)增加(4)减弱14.下图甲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苔类、C、G和I生活于白杨林中层的树枝表面,A、E和F则在白杨林中层来回飞动寻找食物。(1)图甲中共有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2)如果因某种原因,E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而在较长时间内A的数量并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3)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乙所示。若除去全部A,则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白杨林中物种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将成为优势种,而E和F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是。解析:(1)题图甲中从白杨树开始的食物链有5条,从苔类开始的食物链有2条。初级消费者有B、C、G、E、F,以它们为食物的则为次级消费者,即I、D、A。A以D为食,两者又都以C、G为食,故A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E是A的食物,但A还可以C、D、G、F为食,所以E大量减少,对A的数量无明显影响。(3)从题图乙可见,A的食物中C占的比例较大,故若除去全部A,则C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而成为优势种。因苔类、C、G和I都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故当C的数量明显增多时,苔类的数量将大量减少,E和F会因失去食物而大量减少。答案:(1)7I、D、AA和D(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代替(3)C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林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数量会因失去食物而大量减少15.右图为某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该食物链有个营养级,鹰在此食物链中是级消费者。(3)此食物网中最基本的成分是。(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5)由上述简图可知,鹰与蛇的关系是。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在最短的食物链“草鼠鹰”中,鹰处在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根据食物网可知,鹰与蛇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答案:(1)3(2)草鼠鹰3次(3)草(4)鹰(5)捕食和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