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0099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湘教版选修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教学难点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建立。教学媒体与教具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图片、案例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天、地、人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而在三者之间,变化最频繁的就是人类,时刻在影响着天地的变化。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干预自然、改造自然的作用越大,自然反馈人类的力度也就随之变大。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即人祸可以诱发天灾。【板书】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案例一】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家园。后来,他们由于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上帝还派天使把守通道,再也不让后人重新找到它。伊甸园从此消失了。我们的家园曾经是人类史上的伊甸园,它就是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千年前,那里风调雨顺,土壤肥沃,森林茂密,草原油绿,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举世闻名的古国巴比伦就诞生在那里。但是由于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过度砍伐了森林,结果失去了积聚水分的地方,连绵不断的沃野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的伊甸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丰沛的雨水不见了,肥沃的土壤刮走了,繁茂的植物枯萎了,这里的动物迁走了,灿烂的文明湮灭了,人类的“伊甸园”消失了。如今的这里成了挖掘史前文物、考察古代文明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骑着骆驼,出没在沙漠,寻找被黄沙淹没的座座古城。【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伊甸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是为了获得木材和土地,是为了生存发展,这样做,错了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不适当的旱作农业,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了土壤的风蚀和雨蚀的速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旱情,暴雨时,形成山洪,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思考】在没有人类活动时,难道土壤就没有遭受侵蚀吗?【讲述】有,但没有这么严重。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据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大于侵蚀程度,距今1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以侵蚀为主。进入人类历史以来,又由单纯的自然侵蚀变为自然侵蚀和人类侵蚀的双重作用。根据侵蚀堆积相关推算,大约在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的侵蚀量已经达到075亿吨每年。后来,侵蚀量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而迅速增加。(如下图)【结论】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破坏,诱发了自然灾害。【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位于洞庭湖入口的岳阳城陵矶水文站获得的水文资料表明,由于淤积和洞庭湖湖区围垦,在大体相同的洪峰流量下,20世纪80年代的水位比50年代的水位高出2米以上,洪水威胁因此明显增大。城陵矶水文站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水位增长 年份 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相应水位(米) 1954 43400 34.55 1956 29800 29.97 1966 29700 30.57 1974 29800 32.51 1982 29100 33.65 xx 28800 35.941根据上表资料,绘制城陵矶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水位增长关系图。2说一说洪峰流量与水位的关系。【点拨】1图略(横坐标为年份,双纵坐标:左轴为洪峰流量,右轴为相应水位,描点即可)2洪峰流量减小而水位却上升。说明河道、湖泊淤积使河道湖泊调峰能力下降。【承转】18世纪兴起的产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然而,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灾害事件层出不穷。【板书】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案例二】拉开科技发展帷幕的人当属瓦特,蒸汽机来到人间之后,工业生产绕着科学技术这个轮子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飞跃,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财富飞速地增长着。但由于工业速度发展过快,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多,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工业文明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化石燃料资源,然而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而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等影响。工业污染物被大气或被水稀释,进入地球物质循环系统,并逐渐改变这一系统,使环境污染危害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散。如其进入循环系统,与自然界原生物质发生反应,会使无害或低害物质变成有害物质,酿成更加严重的灾害事故。电气化和电子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视发射塔、高压输电线、雷达站、移动电话的发射台等,各种电磁波充斥我们周围。他们助长了癌症和心脏病暴发的几率。 【思考】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科技发展,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思考活动】阅读教材25页材料“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思考:1造成上述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2你还能举出近几十年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要公害事件吗? 【点拨】1.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甲基汞、重金属粉尘、镉、多氯联苯、光化学烟雾等。2公害事件:如:(1)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l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2)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l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3)发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第二课时【过渡】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所导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思考】(1)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危害?(2)臭氧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臭氧层遭破坏会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回答】(1)气候变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一是造成海平面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2)臭氧的主要功能:具有非常强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使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人类大量排入大气的氟利昂等,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臭氧层遭破坏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意味着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而有害紫外线增加,会损坏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探究活动】阅读课本26页活动材料“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了解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影响是有利的,哪些影响是不利的?【点拨】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因地而异,比如南北方的差异:气候变暖,对于北方有利的是农业生产的积温值可能增加,但是可能降水减少,造成干旱影响农业生产。【思考活动】为什么说氟利昂是造成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点拨】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其稳定性决定它将长时间滞留于此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CL+ O3CLO+O2,CLO+OC1 O2。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L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L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O3+02 O2,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L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起反复分解O3的作用。O3就被氟里昂分子释放出的CL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在氮肥的生产中,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0),它会引发下列反应:N20+0N2+O2,N2+ O22N0,NO+ O3NO2+O2,NO2+0NO+O2O3+O2O2,N0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1987年签订了蒙特利尔条约,即禁止使用氟氯烷和其他的卤代烃的国际公约。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不论是南极地区上空,还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上空,O3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对大气臭氧进行的观测是局部和有限的,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监测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臭氧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估计,认为臭氧每减少l,具有生理破坏力的紫外线将增加l3,因此,臭氧的减少对动植物尤其是人类生存造成危害是公认的事实。保护臭氧层须依靠国际大合作,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对策。【实践活动】阅读课本27页活动材料“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然后查阅资料,说一说非洲大象遭厄运的主要原因。【点拨】非洲象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没有食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承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修建许多大型工程,为人类造福,但利与害只在一念之差。【板书】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讨论】建设城镇、兴修水利、开矿等工程建设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城镇建设方面:城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建设高层建筑物使许多城市面临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问题。地面沉降使得地面标高降低,河口、沿海地区潮水上岸,地面积水,桥墩、码头下沉,地下管道开裂、错位以及部分建筑物被破坏,给市政建设、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危害和损失。开矿使得许多老矿区的地下形成大片的采空区,地表沉降、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表失稳现象经常发生。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容易诱发地震。【思考活动】阅读课本2829页活动材料,根据材料中表格资料,想一想,水库坝高与诱震概率之间有什么关系?【点拨】水库大坝越高,地震概率越高。【课堂总结】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能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能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和加重自然灾害。所以人类在行动时要注意:1预测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2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3加强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影响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开发建设项目是否对其周围环境引发灾害性后果;(2)项目实施区域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开发建设项目有潜在的灾害影响; (3)重大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抗灾能力与保护措施是否经济合理。4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对破坏森林、草原、土地、矿山、海洋资源和破坏灾害监测、通讯、防灾设施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与纠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现象。 5研究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1)围湖造田与洪、涝、旱灾害的关系;(2)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与山地灾害、水旱灾害、风沙灾害的关系; (3)地下水超采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4)大型工程建设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6研究人为因素引起的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1)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引起的地震、火、水、风、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2)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业病虫害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3)矿产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7探讨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危害的途径。8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汲取世界的经验和教训。【课后作业】结合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后 果 与自然灾害关系 乱垦滥伐 大量燃烧 矿物燃料 乱捕滥杀修水利工程【点拨】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后 果 与自然灾害关系 乱垦滥伐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 土壤侵蚀加剧加剧风沙、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大量燃烧 矿物燃料 环境污染 气候变暖加剧干旱和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度 乱捕滥杀 生态破坏 物种灭绝 遗传多样性丧失瓦解人类生存修水利工程生态破坏环境改变诱发地震【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乱垦滥伐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加剧 干旱、洪涝、风沙、滑坡、泥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石流等自然灾害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不合理的工业活动 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锐减等 自然灾害三、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城镇建设开矿 不合理 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地震等水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