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072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并且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3、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4、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5、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讲析,了解新闻的创作背景。2、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学习本则新闻的写作手法。3、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4、通过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本则新闻的社会意义。(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二)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法西斯的罪行,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法西斯在年前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呢?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就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新闻。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奥斯维辛,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二)整体感知1、新闻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六部分组成。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出本则新闻的结构组成部分,并概括其内容。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电头:波兰布热金卡电。导语:(1-3)奥斯维辛的现状。背景:(4-6)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主体:(7-15)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结语:(16)奥斯维辛的现状。2、解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却写下了这篇新闻?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导语和背景的部分,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1)没有什么新闻(第5段:“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奥斯维辛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而关于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2)为什么又要写(第6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苦难,忘记历史。3、主体部分是7至15自然段,也就是说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那么参观者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哪些地方呢?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绞刑地下室。4、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的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参观者的所见所感。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试验室 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死囚:表情木然 ;姑娘:温和微笑 地下室 见绞刑架 感窒息 明确: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匠心所在。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三)细读品析阅读新闻,打动人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本篇新闻中有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明确:“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2、怎么理解“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而雏菊花代表了生命的顽强、不可践踏与生命的永恒,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广阔与无处不在、坚韧。而雏菊怒放了,也象征了奥斯维辛的人们对光明、自由与生命的渴求。作者说这个景象“使他们终生难忘”,这个“他们”中其实也包括他自己,废墟意味着毁灭,雏菊代表了新生,作者深刻的感受到了无论纳粹的暴行多么残酷,它始终都无法阻止生命的进程。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3、第14自然段写到照片中的一个姑娘,临刑前她微笑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 明确:其他死囚徒的表情是木然的,死亡在这里已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他们知道死亡在等待他们,所以他们是绝望的。而这姑娘温和的微笑是对生死的超脱,表现了生命的坚韧,她为梦想而微笑,这是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这微笑正是对纳粹的控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做祷告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奥斯维辛到处充满罪恶,作为世间的主宰者上帝在此无处容身。而且德国法西斯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没有人能解救他们,甚至是上帝。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5、“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明确:“恳求”一词说明他们已被深深地震撼,看的这些已足够召唤起所有人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反省。6、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所以在写法上,这是以乐景衬哀情。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总结: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四)主旨深化1、文中多处形成了反差,如现实的明媚与历史的阴暗、废墟与雏菊、表情木然的死囚与温和微笑的女孩构成了反差。其中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请问这些反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与情感?明确: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2、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明确:(1)时效性:一般新闻写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的时效性不强。(2)报道内容:报道的是客观事件,而本文着重写个人感受。(3)情感倾向: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它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零度写作”方式以文字代替画笔,通过图像的组接述说了一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同时寓评价于事实之中,实现了事物中彰显意义的效果。看似图像杂乱无章,但安排其实都是受制于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最后目标。)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1960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你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哪?试着为它写一段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五)结语虽然说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斯维辛时刻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与沉痛,罗森塔尔的思考,时时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无数的鲜花和果实,又流走了多少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对战争的沉痛的记忆和反思,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六)课后作业(二选一)1、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什么吧写法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选择你倾诉的对象遇难者、参观者、普通民众、上层领导、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五、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新闻没有什么新闻 侧面描写 原因? 细节刻画获美国新闻最高奖 反差这里有重大新闻!六、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