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7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067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7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7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7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1季氏将伐颛臾7教案 苏教版必修4A课时安排:2教时。 B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D.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E.教具使用: F.教学设想 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 4.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势必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 5.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 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 G.预习安排 (第一课时前)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n)有颛臾(zhuny)社稷(j) 焉用彼相(xing)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 固而近于费(b)萧墙(xio)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 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 F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 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 二、初解全文。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注意: (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人小组轻声讨论。 (2)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3)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4)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 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 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 (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辩论准备。 1分发有关资料,布置辩论题目。(资料详见附件一) 课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孔子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弟子,弟子接受了吗?课文没有交代。有人说孔子层层反驳,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冉有、季路自会服从;有人说孔子之说得势不得理,弟子们不一定会听。冉有、季路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将会怎样呢? 给出辩题(展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正方)/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反方)。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可结合一定的史料或其它理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提示:可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准备(也可自行另辟捷径)。(展示) (1)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成立吗? (2)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任吗? (3)孔子安邦治国的原则适合于评判季孙氏将伐颛臾一事吗? (4)你掌握有其它关于孔子和对本文进行评论的资料吗?尽可能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对语文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利用。 2学生自学材料,分析课文,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教师巡视指导,留意学生的倾向,并根据学生所持正方或反方观点的已有数量,有意引导使其势力均衡,同时默认部分学生持弃权态度。 3初步分出辩论双方的阵营,设置弃权同学为评委。公布辩论活动的大致规则(多媒体展示): (1)正反双方各推举一名陈辞辩手,一名总结辩手,其余同学都可作自由辩手。 (2)正方先陈述己方观点,然后是反方陈述。双方陈述时限各为三分钟。 (3)双方自由辩论,正方先发言。时限各为五分钟。 (4)反方先总结,然后是正方总结。时限各为两分钟。 (5)评委同学判定胜出的一方,选出一名最佳辩手,需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并推举一名点评员准备评判陈述。 要求辩论双方紧扣观点,论据充足,做到有理有礼有节;能基本脱稿辩论者可加分。 四、布置作业。 1课外补充准备并整理辩论材料。建议双方可以就各个问题分小组准备。 2评委们每人粗拟一份关于辩题本身价值怎样的意见预析稿。 3可以向我求助或聘请其他的老师作课外辅导员。 第二课时 (课前布置好教室的辩论活动场面) 一、辩论活动。 1教师主持,再一次公布辩论规则。 2辩论过程(概括备录)。 (1)双方陈述观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已自制好多媒体展示资料,一边演说,一边轮换操作。) 正方: 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我方认为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孔子反对季孙氏伐颛臾的理由非常充足:一、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二、颛臾已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鲜明,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美好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是进步的。冉有和季路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经由孔子这般说理,自然知服。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压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成语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使冉有和季路无法辩解;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用正义之词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 第三,从文中可知,冉有和季路明显地处于服从的地位。冉有、季路把季孙氏伐颛臾的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一是尊重老师,二是本无确定攻伐与否,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后再作定夺。受批评后,冉有、季路关于“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显得非常虚弱,接着冉有替季氏的开脱又显得闪烁其辞,自相矛盾,遭到了孔子的有力辩驳。既然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会听从教诲。 综上所说,我方认为冉有、季路会接受孔子的教诲,会将此番道理转说给季孙氏知晓,劝阻其讨伐颛臾。 反方: 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我们把理由陈述如下: 第一,我们认为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再说,鲁国国君在经历“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之后必然明白季康子的最终意图,季康子对鲁国国君会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从而不利于自己的担心也并非多余。所以,采取讨伐颛臾的决断应是明智之举。冉有、季路辅佐季孙氏伐颛臾当然也是正确的做法;既然正确,何必软了耳朵更改立场呢? 第二,孔子的言论并不能站住脚。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不能成立。孔子所提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氏伐颛臾,因为这些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不要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负责。孔子将季孙家族比作“盲人”、“虎兕”之“柙”、毁损“龟玉”之“椟”,把冉有、季路比作是“扶相”者、看守“柙”和“椟”的人,实是大大地贬低了季孙氏的能力和为人,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这样就破坏了公正评判的法则。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虽然孔子提出“均、和、安”的主张,但“安之”的前提是“来之”,根本上不能解放人民,只能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显然不切合实际。不要说季氏根本不予理睬,就是冉有、季路也不会傻乎乎地拿这个理论去劝说季氏。 第三,冉有、季路虽然在文中显得很被动,但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作为弟子,毕竟难负师恩,且又是老师让他们去从政的,把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只是一种礼节而已。冉有虽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但他后来又替季氏开脱,显然表明他是赞成季氏伐颛臾一事的,前者之所以这样辩说是为了委婉地应付老师而已。骨子里既然早有了自己的主意,面上便懒得多说。所以,他们是不会真正听从孔子的。 由此可见,冉有、季路会对孔子的教育置之不理的,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 (2)双方自由辩论。(由于辩论激烈,论争纷纭,此处只是概括录列双方所用的部分观点和材料。另有部分准备好的投影资料见附录二。) 正方: a请问对方辩友,尧、舜、禹三代禅让之事可否算英明之举?西周初期的“敬德保民”的治国方针是否是周朝的强国之策?既然这些有利于社会发展,为何不能借鉴?孔子的政治主张正是汲取了历史的精华,怎么能说是过时了呢? b孔子的主张没有被各国诸侯采纳并不能说明冉有、季路会对孔子的教育置之不理而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论语颜渊记录季康子多次向孔子“问政”,可见他有信服孔子之处。熟悉孔子和季康子的冉有、季路自然知道此事,当然会把孔子的言论传与季康子听,从而劝阻其讨伐颛臾。 c孔子主张用礼仪治国,而非法治或武力。他的弟子乐于接受他的这种观点,其中就有季路。“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即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d对方辩友认为冉有、季路的被动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显然是臆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这样描绘:“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子路中子路当面反驳孔子说:“是这样吗?您真是迂腐啊,名分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呢?”可见季路是个率直自信的人,只要认定自己是对的,他肯定会辩驳孔子。而文中的季路一声不吭,说明他默认孔子的教诲。 e对方辩友先说孔子“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是说冉有、季路的实际能力并不强,这正好说明了我方的观点,即冉有、季路需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对方辩友后又说“骨子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是说冉有、季路的实际能力已超出了孔子的判断,前后矛盾。事实上,冉有在论语雍也中自我评价说“力不足也”,更说明他还需要受恩师的教诲。 f对方辩友说了,孔子从事教育,是让他的学生能去各国从政,继续推行它的政治主张。而子路是位忠诚的继承者,他在论语微子中有言论记录:“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路做官,就是奉行孔子主张的“大义”。 g孔子在言论时显得慷慨激昂,是因为在原则面前当仁不让,具有难能可贵的人格精神。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人格卑微。卑微在伟大面前,能不服吗? 反方: a孔子的“礼治”主张盲目。论语学而记录:“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周礼岂能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b孔子的主张被各国诸侯采纳了吗?没有。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辛苦奔波毫无所获,说明孔子的言论也影响不了季康子。 c冉有和孔子的师徒关系很不好,冉有有不会听从孔子的可能。论语先进中记录:“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同时也说明孔子与季氏的关系紧张,季氏又怎会听从孔子的言论?冉有、季路又怎会用孔子的言论去劝阻季氏呢? d冉有、季路并没有继承孔子关于“礼治”的主张,因此不会受其太大的影响。冉有曾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是说他不能胜任礼乐教化之事。而孔子有这样评价季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季路也没有用心去接受孔子的教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e子路不言,是因为他知道孔子的理论行不通的,他在出仕之前就说过:“不仕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f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是因为他教诲人的时候胸有成竹。而文中对冉有的称呼省去了表示舒缓而亲切语调的“也”,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显然是色厉内荏,只靠气势压人,不足以服人。 (3)双方总结陈辞。(因内容取决于辩论双方的临场发挥,允许辩手随机应变,教师不作指导,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度,故此处省略具体内容。) (4)A评委评定。 B点评员点评(结合辩论过程及已拟预评稿作简要评论)。要点如下: a论题的结论意义不大,但要论证所选定的结论则必须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人物的思想、个性等,即要立足于读懂本文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论辩。 b辩论双方准备充分,材料丰富,阅读面广;论证时能紧扣观点,据理力争;正方立足课文内容,反方强调历史事实;双方善抓对方漏洞,同时力固己方观点。 c自由辩论时双方争论激烈,但过程都缺乏系统性和推理的连贯性,如所引用的资料显得零碎,不过终究给人以不少启示。 C教师公布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名单。表示祝贺。 3教师总结简评。 辩论场面激烈活跃,非常精彩。活动不注重结果如何,而在于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能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查询相关资料,结合了读本,并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初步学会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所以,同学们的准备和活动是成功的。 二、诵读全文。 1结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特色,有声色地朗读全文。(利用多媒体轻放古典音乐平沙落雁) 2对照课文练习一或联系辩论过程,背诵全文。(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背诵。) 3课堂抽查背诵情况。 三、布置作业。 1翻译下面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2请以“我眼中的孔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行立意。 (2)自拟题目。 (3)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写作时限为两星期。 附录一 季氏将伐颛臾补充资料 1谈话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另附: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郈氏斗鸡生隙,引起冲突,昭公大概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故站在郈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失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大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周谷城中国通史) 鲁宣公十五年(前)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 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 2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炼,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3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治国和为政之道。孔子主张,以道德和礼法治理国家,通过教育和感化引导百姓。为政者要努力学习,学思并重,事实就是,言行如一;要贫而不怨,富而不骄;要忠君而不欺君,敢于犯颜直谏;要恪守孝道,言行谨慎,为人师表,从而影响他人,达到天下大治。作为统治者,要推行“仁政”,要本着“仁”的思想取信于民,减少赋税,维护“君臣父子”之间等级的尊严,并且要做到正直无私,避免杀戮。 ()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其具体内容。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4课文旁注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冉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5当代作家评论 鲍鹏山语:孔子驾着他的马车,虽然经常奔波于野外,但总是直通城市,直通诸侯的官邸的。孔子是没落贵族中流落到市井中去的、不谙世情、一片天真的子弟,他有着贵族的爱好与教养:音乐、艺术、射、御、书、诗、易但他不得不在市井中厮混,并建立了对下层人民有利的“仁者爱人”思想,但骨子里仍是盼着回到他祖辈曾在的圈子里去。他叹息,流泪,凄凉,严肃,恭敬,可以这样想象他:在深夜里,飙风四起,风声鹤唳,四野一片漆黑,他从他的复辟梦中醒过来,极不甘心地用那苍老的双手,小心地围拢一枚烛光,使它不致熄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