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3 春之声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3内容感知 这是个取材于乐曲春之声圆舞曲的题目。正如它的题目一样,本文充满了相当丰富的象征特点,最集中地展现为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王蒙先生是当代较早引进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主要作家之一,而意识流是其中的一个大项,即将人的心理活动当作文学素材来写,这在当时来说,不可不说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手段。同样难能可贵的还在于,王蒙先生在作品里融入了相当多的他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思考,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性的命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量地弄清楚作者隐晦的语言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深意,在咀嚼中发掘出独特的味道。基础梳理一、字音字形1.字音识记高亢(kn) 晕眩(xun)瓦瓴(ln) 立锥之地(zhu)涟漪(lin y) 怏怏(yng)恍然(hung) 凛冽(li)2.多音字辨析3.形近字辨析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高亢:(声音)高而洪亮。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寒伧: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讥笑,揭人短处,使失去体面。2.近义词陈规成规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3.相关成语立锥之地: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用于“无立锥之地”。坚忍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乌合之众:指临时杂凑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那样聚集。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寐,睡,睡着。三、文学常识1.王蒙(1934 ),生于北京,原籍河北,当代作家。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等职。王蒙是中国新时期文坛创作最丰硕、也是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作品清醒、冷峻而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2.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意识流小说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王蒙的春之声是我国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较有影响的意识流小说。四、名篇名句1.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2.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剖析:心理活动带出一连串的感觉,主人公的一切心理活动始于这一听觉。“方方的大月亮”,这一说法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月亮怎么是方方的呢?接下来便是一个笼统的解释,在火车上,透过窗子看到了一个“方方”的月亮。在车身轻轻的颤抖下,主人公的意识开始了流动。非常特别的写法,引起人的兴趣。2.失去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责备我么?欢迎我么?母亲的坟墓和正在走向坟墓的父亲!剖析:先想到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由此引发了对父母的怀念。“失去了的”是指已经逝去、不再拥有的童年和故乡。“没有失去的”是指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和故乡,两个问句写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3.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剖析:作者实际上是运用了巧妙的夸张手法,极写人多。而且用自然的变化写出人类对自然的压迫,有紧张感。“黑”与“白”“绿”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反映出拥挤的人群造成的压迫感和不快的感觉。4.车身一个大晃,又一个大晃,大概是通过了岔道。又到站了。咣哧,铁门打开了,站台的聚光灯的强光照进了车厢。剖析:运用拟人的手法恰当传神,表现了新时期的中国正在稳步前进。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咣”的重复出现,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串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5.他看到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剖析:“破烂寒伧”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的火车头,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写照。虽然当时社会充满了混乱、拥挤、贫穷、落后,但在新的力量带动下,社会正在向前发展,预示着推动中国前进的高层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以极大的希望。二、重点语段1.从“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至“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剖析:“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月亮为什么是“方方的”?它为何“消失,又重新诞生”?因为坐在闷罐子火车里,从三个小方窗向外看,只能看到方形的月亮。因为火车在移动,有窗外的障碍物的遮挡,所以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所以一时消失,一时又诞生。这一段文字是典型的“意识流”,是一种由声音引起的意识流,“咣”“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车轮撞击铁轨”“泉水叮咚响”“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京剧锣鼓里有噪音”“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因为车厢里面漆黑,所以听觉特别灵敏,火车在移动,于是意识随声音流动起来。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声响引起的这一连串的联想,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相关而已。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无不显示出我们生活出现的转机。2.从“车到了岳之峰的家乡”至“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剖析:这段文字以象征的笔法对祖国的现状作了精心的描绘,显示了作者特有的思索。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以火车上的乐曲春之声圆舞曲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与憧憬。结构图解回乡过年思念父老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审美鉴赏意味深远的象征 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是本文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春之声写了一个出国考察刚回国的知识分子乘火车回老家探亲的故事。整篇小说叙述了他在火车上的心理活动。火车上拥挤不堪,秩序混乱,敌对情绪浓厚,这与干净整洁的德国街道相比,至少落后半个世纪。对家乡的眷恋与眼前拙劣的现实构成尖锐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具有讽刺性:“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正在梦寐以求地渴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们,却还要坐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这辆闷罐子火车如同一个象征,上面挤满了人,这正是当时中国的寓言性写照。 春之声是一首“春的序曲”,表明了作者对祖国“春天”的感知。破烂寒伧的闷罐子车象征着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王蒙当然没有放弃希望,“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并且,火车上出现一个抱着小孩还在读德语的年轻妇女,这同样也是一种象征,一个怀抱新生生命的母亲,显然是被动乱年月耽搁了,现在却在急起直追,希望可能正在这里。他写道:“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这就是王蒙,既揭露现实的困境,又不失时机给出希望。他从不粉饰现实,但他的落后现实里总是透示无限的光明。合作探究问题: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了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而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请以“意识流小说探究”为主题,对意识流小说做深入了解。导思: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西方。它没有共同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只是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若干作家不自觉的自然组合。它以英国为中心,主要在小说领域,对电影和电视也颇有影响。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探究:分组查阅尤利西斯(乔伊斯)、喧嚣的愤怒(福克纳)、波浪(伍尔芙)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等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并查阅相关的评论资料。做笔记,交流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