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3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800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3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3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3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3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xx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答案:B2xx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A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正确。答案:B3xx福建高考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答案:B4xx课标全国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 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答案:C5xx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6xx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意义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1)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2)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越大,防治的成本越高,所以横坐标向右的方向是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越小越容易防治,所以表示成本的曲线为;A、B、C三点中C点防治最容易,但此时作物价值()也较低,而B点时相对收益最大。(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xx菏泽模拟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上下波动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自然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以及天敌的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种群的K值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C项错误。答案:C2xx无锡模拟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本题考查对生物种群环境容纳量的理解。环境容纳量是一个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超过环境容纳量,如过度放牧,但最终还是会回到K值;捕杀家鼠只是使家鼠的种群密度降低,但如果环境条件没有改变,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放养牲畜过多使草原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草原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环境容纳量将降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3xx皖南模拟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答案:C4xx合肥检测某草原6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时间123456鼠种群数量(只)500004500021000212002100021200甲种群数量(只)200025004000450043004400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解析:甲被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鼠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改变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A错误;由表分析可知,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最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说明甲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B错误;引入甲后鼠的数量降低,说明鼠在与甲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环境阻力增大,环境容纳量降低,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生存的环境,草原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物、土壤、水、空气、阳光等因素,D错误。答案:C5xx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如图中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乙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一个中方格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甲 乙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2的场所是,产生酒精的场所是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需要经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才能转运到细胞外C图乙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中格中有酵母菌23个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1 mL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解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同时产生酒精,A项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其运出细胞的方式均为自由扩散,B项错误;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项错误;计数操作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往计数室滴加培养液,然后镜检,D项错误。答案:A6xx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答案:D7xx重庆南开中学二诊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所示某地区夏天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昆虫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C图中某种群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只杀死一半老鼠,就很难达到效果解析:图是种群数量上升然后K值下降,过度放牧羊群数量短时间增加,大量啃食植物,则K值会降低,A正确;图是种群的K值增加,蝗虫在夏天气候适宜、食物较多,蝗虫的K值会增加,使用信息素能杀死部分雄虫,B正确;图是某物种数量大量减少,不是动植物大量死亡,不能认为是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C错误;图可知在K/2时种群数量能快速恢复,杀死一半老鼠增长速率大,控制老鼠就难达到效果,D正确。答案:C8xx浙江金华十校联考下图表示某个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数量达到600时增长速率最快B病源物的致病力在t1时比t2时强Ct1之后的波动仅受种群内部行为和激素调节的影响D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的波动与该种群相同解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个平均值,种群数量可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图中的1200不是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种群数量达到600时不是K/2,故增长速率不是最快,A错误;在t1时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而在t2时开始上升,说明病源物的致病力在t1时更强,导致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种群内部行为和激素调节的影响,也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影响,C错误;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种群的波动呈现的是非周期性波动,而图示为周期性波动,D错误。答案:B 9xx日照模拟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实验结果证明:_。解析:(1)在原产地,由于天敌鸟类、鳖等可以捕食福寿螺,福寿螺不会过快增长。(2)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天敌,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曲线。福寿螺活动范围很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3)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进而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导致福寿螺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J”样方(3)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10xx南昌模拟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4)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解析:(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在初期疯狂蔓延,体现了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做是“J”型增长,如曲线所示。(2)由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如图中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K/2时,资源和空间比较充足,K/2是种群发展的最适数量,所以全世界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1/255亿。(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其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答案:(1)过度繁殖(2)55亿(3)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1xx湖北高三摸底图甲表示种群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图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1)在测定种群密度的前提下,可以估算种群的数量,常用的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有_和_。(2)对一个种群来说,增长率等于_;图乙中的K值对应图甲中_点,K/2值对应图甲中的_点。(3)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_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通过_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4)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_;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_。(5)最佳捕捞鱼时间是在大于K/2一点,捕捞完剩下的种群数量为K/2,原因是_。解析:(1)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常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常用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称为增长率,增长率最大时对应K/2,增长率为0时,对应K值。(3)从图乙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在K1K2之间波动,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4)若环境遭受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若环境变好时,环境容纳量会上升。(5)鱼的种群数量在K值时,生产量会降低,应适当捕捞,促进鱼群的生长,捕捞的最佳时机是稍大于K/2时。答案:(1)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减去死亡率DB(3)固定不变负反馈(4)下降上升(5)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1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5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项错误。第5年该种群的值是1,因此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项错误。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值都是0.5,第12年的值是1,第13年的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第10年的值第11年的值第12年的值第13年的值,即K0.50.511.50.375K,C项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第5年该种群数量达到最高,一直保持到第9年,可推出,期间该种群达到K值,D项正确。答案:D2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的分析正确的是()A使用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固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B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单次取样可防止污染C接种前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组,酵母菌个体数常通过抽样检测获取解析:选项A,该实验使用灭菌处理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选项B,对同一培养基进行重复计数,很容易造成杂菌的污染,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如果单次取样就可防止污染。选项C,接种前应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小。选项D,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种群密度能够反应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处在波动中D呈“J”型增长的不同种群的数学模型的参数相同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些相对隔离的环境中,种群不具有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数量特征,A项错误;种群密度能够反应种群的数量特征,但无法反应种群间的空间分布特征,B项错误;表示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同种群的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