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第3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训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589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第3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第3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第3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第3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训练一、选择题(xx安徽)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12题。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答案】A【解析】考查大气环流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冬半年,该地区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影响,盛行偏北风,再加上山地形成的峡谷效应,冬季风速较大;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由于该时期副热带高压较长时间位于该地区的北部,因此该地区盛行偏北风时间较长,风速相对较小。选项A正确。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答案】C【解析】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分析,沙山仅分布于局部小区域范围之内,因此其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主要是风力堆积所致;沙山形成后,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在风力侵蚀作用下沙山侵蚀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选项C正确。(xx浙江)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34题。3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答案】C【解析】考查了地质构造成因和外力作用。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图中为侵蚀山地,是岩层断裂上升,外力侵蚀形成选项A错误;地断裂下沉,为洪积冲积平原,是河流出山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原,与河流干流无关,选项B错误;地断裂下沉,有黄河流经,为河流干流泥沙冲积而成,选项C正确;地地壳断裂抬升,海拔较高,不能受到黄河干流的影响,选项D错误。4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A B C D【答案】B【解析】考查了区位选择。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王朝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陵墓。从图中信息分析,地沉积物最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较深,因此最为理想,选项B正确。(xx江苏)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M所在的山为向斜山,向斜属于褶皱,岩层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因而不可能是水平岩层,此外,地层界线经过M处,所以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B图。6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答案】A【解析】从地形上看,剖面线为山地,且2、3海拔高度相同,1、4海拔高度也基本相同。从地质构造上看,四点均为地层分界线经过的地方,并且由1和4到山顶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变化是一致的,因此答案为A项。下图拍摄于某山(75E,7255S)的山麓,该地全年以偏东风为主。读图,回答78题。7形成图中岩石形态的外力作用有()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B冰川作用、风力作用C地壳抬升、风力作用D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山位于南极圈内,即南极大陆。因为当地盛行极地东风,所以外力作用包括风力作用,南极大陆是个冰雪大陆,气温低,有冰川作用。地壳抬升属于内力作用。8下列有关该山所在地区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地表水运动速度慢,有利于其下渗B形成降水的水汽多来自于大陆内部C地表水缺乏,沙漠广布D年降水量小,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答案】D【解析】该山位于南极大陆,地表是厚厚的冰盖,图示地区没有河流,A项错。南极大陆的水汽主要来自周围的海洋,B项错。大陆被冰雪覆盖,没有沙漠,C项错。这里降水少,以降雪为主。选D项。图1是某同学去广西旅游时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911题。9图1示意的地貌类型是()A花岗岩地貌B喀斯特地貌C黄土地貌D雅丹地貌【答案】B【解析】图中河道宽阔,水流平稳,水中倒映着孤峰残丘,且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应为喀斯特地貌。10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看,形成图示地貌的岩石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A甲B乙 C丙D丁【答案】A【解析】根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确定丙为岩浆岩,再根据三大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沉积物判定乙为沉积物,甲为沉积物固结形成的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11形成图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A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答案】B【解析】石灰岩在外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下固结成岩,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上升,并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14题。12图示地质时期()内,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A海退,海进B海进,海退C海退,海进D海进,海退【答案】B【解析】依次为砂岩页岩石灰岩,从浅海到深海沉积,反映当地从浅海过渡到深海,最有可能是海进造成的;为石灰岩页岩,反映出海水深度变浅,最有可能是海退造成的。13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乙、甲【答案】A【解析】乙断层切断了甲褶皱,说明乙断层是甲褶皱形成之后产生的;丙侵入岩脉切断了乙断层,说明乙断层的形成早于丙侵入岩脉。14丙岩脉及丙岩脉形成时产生的丁岩石按成因划分分别属于()A沉积岩、岩浆岩B岩浆岩、变质岩C变质岩、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答案】B【解析】丙岩脉是岩浆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岩浆岩;丙岩脉形成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使丁处石灰岩变质,形成变质岩。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图中()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B乙处岩石由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C岩层年代由老到新D图示地表形态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甲处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乙处岩石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岩层年代由新到老;该处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16通过研究发现,乙处的部分岩石最终会通过泥沙的形式沉积在甲处,下列有关其运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处的岩石被流水搬运至甲处沉积B乙处的岩石经抬升出露后,再经风化、侵蚀,被搬运到甲处后沉积C乙处的岩石经地壳的水平运动,移动到了甲处沉积D乙处的岩石经风蚀后,被风力搬运到甲处沉积【答案】B【解析】乙处为变质岩,它经内力抬升后出露地表,经外力风化、侵蚀后,会被流水搬运到甲处沉积下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二、综合题17图1为华北地区简图,图2为我国汉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2中心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比较图2中南河与图1中黄河下游段河床差异。图2中P河段河床沙洲、卵石滩陈列,但宽窄不定,分析其形成原因。【答案】(1)盆地。等高线数值四周高中间低;向心状水系。(2)南河:呈“V”型;黄河下游:地上河。地势平坦、水流缓,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所以多沙洲、卵石滩;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径流量变化大,沉积速度变化大,故宽窄不一。【解析】第(1)题,图2中等值线数值中间小,周围大,说明该地是盆地地形;河流自四周向中心流,也同样说明该地为盆地地形。第(2)题,图2中南河流经地区地势陡峻,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呈“V”型;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图2中P河段河道弯曲,地势平坦,水流较缓,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多沙洲、卵石滩;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变率大,河流流量变化大,沉积速度存在差异,沉积物质多少存在差异,宽窄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