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165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主干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2.实践的特点:_、_、_。1【探究反思】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据此判断,下列活动属于实践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学生思考数学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_。4.实践是认识的_和_。1【拓展提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发展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速查:一、1.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二、1. 来源 2. 动力 3.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目的 归宿 重难疑点探究1准确理解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历史的发展着。实践的形式、内容、规模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三个特征,才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知识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3)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知识的过程。作为中学生,要获得知识,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 3.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必须首先明确检验认识有没有标准。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非莫辩”,认为认识真假没有标准可言,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思想。 (2)必须批判各种错误的真理观。“有用即真理”、“拳头即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是极其有害的。 (3)所谓“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一般地说,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提出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那就证明原来的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 (4)明确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超出认识范围,用一种认识去衡量另一种认识,缺乏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做法;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因此,只有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典型例题剖析本框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教材主要从实践的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进行讲解。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在学习中,主要加强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加深理解。题型一 实践的特点典例1 (xx海南单科)xx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xx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 B. C.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皆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研析】“地球一小时”的实践活动 该活动节约能源有限,我国众多城市参与该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实践不能按照主管本性改造世界,只能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性进行改造活动,故说法错误,陷入唯心主义;实践活动不是单纯适应性的活动,所以的说法错误。【答案】B【拓展提升】要全面理解实践及其特点,要注意以下三点: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实践。题型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典例2 (xx江苏单科)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研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这一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揭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项不选;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是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C项不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项不选。【答案】B【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就是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实践并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典例3(xx课标全国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xx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 B. C D【研析】本题以对木星的探测为背景,考查对人类认识的正确理解。错误,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前进的直接动力;正确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错误,一种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答案】B 教材问题提示(见原书44页) 限时达标训练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xx年12月10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措施xx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成功撞月全国各地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鹦鹉学啥A B C D 解析:选A。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而且客体必须是客观对象,和同事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主体都是人,但是客体是人的主观世界;主体是动物,不是人。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解析:选B。本题意在说明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A项说法错误;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未必是科学理论,故C项不选;D项不符合题意。3. 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 B.自觉选择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解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秦始皇之所以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A.是独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解析:选D。 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故排除A、B;C正确回答了二者的关系,但却没有给出其中的原因,应排除。5.下列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思而后行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A.B.C.D.解析:选C。“三思而后行”属于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6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xx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解析:选B。眼睛-放大xx倍的光学望远镜-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说明了随着认识工具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认识在发展。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选C。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8右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这句话所强调的是A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B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C别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要学会利用D一般情况下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重要解析:选B。漫画的寓意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别人的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间接途径,故应选B项。A项与漫画寓意无关,CD项观点是错误的。9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资源就有40余种。早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沙河市就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历届市委、政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年来,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该市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道理的?解析:本题以某个城市的发展思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理解。在作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主要观点,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讲课本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便是答案。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改革开放,沙河市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历届市委、政府都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转型。(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该市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10.(走进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困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并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思考:你知道最近几年我国为了解决社会公平,改善民生而采取了哪些措施吗?请你尝试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解析一下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解析:本题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民生的关注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1)问,可以从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领域列举。关于第(2)问,主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思考,注意结合材料。参考答案:(1)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等。(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人们在改革开放中,遇到了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困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难题,逐渐认识到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故而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的举措。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七届五中全会出台的关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些政策是否切实可用,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证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到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主干知识梳理一、真理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含义:真理是标志_同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基本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真理面前_。1【拓展提升】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吗? (1)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2)“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_的。任何真理超出了自己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_。2真理都是_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探究反思】.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具有什么特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从认识的_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从认识的_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从认识的_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_或_。4_,_,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拓展提升】在古代,“杞人忧天”是错误的,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然而,在今天,“杞人忧天”是正确的,因为天空每年被迫接受人类排放的300亿吨污染物,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等异常气候。“杞人忧天”的对与错,反映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获得真理?答案互查:一、1. 主观 客观 2. 客观性 人人平等 二、1有条件 谬误 2. 具体 三、1. 主体 客体 进程 2。社会实践 3. 波浪式的前进 螺旋式的上升 4。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重难疑点探究1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杀不了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二者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是统一的。真理的客观性要求适用于真理的具体条件和范围是客观的;同时,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定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的客观性。2全面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所以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就否认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认识。(2)认识的无限性。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就以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要求: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典型例题剖析 本框题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个知识点。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知识点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在学习中应当着重把握真理的客观性的概念和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同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热点来理解本框的知识点。 题型一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典例1(xx广东单科T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研析】本题主要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该题引文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告诉我们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A项只说区别和差异,属于对立性。B项又忽视差别和差异,走向另一极端。真理和谬误应是互为前提,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互相依存,D只有统一方面,故错误。C项既说其联系又说明其差别,符合矛盾的相互关系,故正确。【答案】C【误区警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而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型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典例2 (xx福建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 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研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以人为本为背景材料,说明高考命题要体现国家意志。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作答时,第一步确定答题需要的观点-人类认识,也就是认识的过程;第二步分解这个观点,即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第三步筛选材料有效信息,“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 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第四步讲材料和课本的主要观点结合起来。【标准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教材问题提示(见原书45页) 限时达标训练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无限性 B反复性 C客观性 D主观解析:选C。本题是基础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的识记能力。2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点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 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 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歪曲了判断真理的标准 A B C D解析:选D。“有用的观点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同时也歪曲了如何认定真理的标准。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真理的具体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选D。真理依靠实践来证明,因为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故选D项。4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解析:选D。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那么到了空间就不一定, 因为他们的条件发生了具体的变化。5.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都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得出的结论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池是有备件的,的说法就忽略了二者转化的条件,排除。C正确。6(xx南通模拟)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 B C D解析:选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正确的认识。二者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表述错误。7. 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千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绳索,但它已没有了这种冲动。这个故事告诉我A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C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解析:选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8(xx泰州模拟)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说明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 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A B C D解析:选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错误。夸大了经典作家实践的作用。经典作家的工作对书面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并非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9.辨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是永恒的。解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真理的特征,本题属于典型的正误混杂性辨析题。作答时首先肯定“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的正确性,同时也应看到,认识在发展,真理也在发展,因此真理是永恒的是错误。参考答案:(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讲,题中的前提是正确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认识的无限性。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10.(走进生活)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识:月亮上有位美女,叫嫦娥。嫦娥旁边还有一棵桂花树,树边上好像还有个叫吴刚的砍树人。传说月亮有美容的作用,拜月的女孩子们希望自己能貌似嫦娥,面似皎月。 今天,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照片认识到:月面没有大气,也没有水分,满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还有厚厚的石块灰尘。日夜的温度悬殊,正午时可升至120,至晚间则下降至零下180人类在探索月球奥秘的征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这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曲折的经历。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约一分钟在空中爆炸;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爆炸失事。但它并未影响到我国的航天飞行计划,我国为进一步全面获悉月球表面的月貌、月球元素分布、月壤的厚度,我国实施了“探月工程”,分别于xx年10月24日何xx年10月1日,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从古代人只能寄嫦娥奔月而得出月球的假说,到今天人类伴随着失败而取得的对月球的初步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特征?我国“探月工程”三部曲完成之后,是不是就能对月球做到准确无误的全面了解?并说明理由。总结概括前两问,你认为对月球真理性的认识能够很快实现吗?解析:本题以古今对月球的探索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认识发展的理解。关于第(1)问,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关于第(2)问,根据第(1)问得出的结论,可以知道人们永远不可能获得对月球的全面认识;关于第(3)问,主要从认识的主体、客体的因素总结人们对月球真理性的认识的结论。参考答案: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的产生,应用于实践后的总结,检验修改后的真理再次实践,慢慢的发展。 不能。因为认识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人们永远不可能获得对月球的全面认识。由于人们对月球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加上月球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要想获得对月球真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名师讲义摘录前沿视点透视1热点聚焦收入差距:根源与破解之道xx年11月17日,中国改革报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使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事关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收入分配的改革重点一直放在再分配上。再分配调整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补充民生欠账,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初次分配中出现的较大收入差距则很难解决,需要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会把准了收入分配失调的“病脉”,对症下药开出了“处方”。1理论透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寻找解决的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再分配调整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补充民生欠账,无疑很有必要,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初次分配中出现的较大收入差距则很难解决,需要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寻找解决的答案,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创新预测1从“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到“收入分配的改革重点一直放在再分配上”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对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解析:选B。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的不断发展,正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B项应选。A项是不确切的,真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并不是改变了其性质。C项是错误的;D项与题意无关。2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的历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发展的哪些哲学道理?解析:本题以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注意从两个角度,即唯物论和认识论,具体说来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然后结合材料论述即可。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战略选择,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党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的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分配制度及分配政策上我国的变化体现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对效率和公平认识的一种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