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978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1)按劳分配的概念(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1)按劳分配的含义。(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例,说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2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例,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重大意义。3觉悟方面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从而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1)家庭或周围的人们获得收入的来源(2)“十五大”和“十六大”关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论述2思考:(1)在公有制企业中,职工收入多少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2)回忆初中学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配个人消费品?(3)除公有制企业外,其他企业和个人是如何取得生活资料的?并按分配的性质划分类型。(二)问题导学当前,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答案:(1)这种分配制度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为,产品分配采取何种方式,最终要取决于生产成果的多少,而这又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例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内,我们现在既不能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也不能像未来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可分配产品的多少。再如,我国现阶段承认凭借生产要素取得个人收入的合法性,原因就在于这种分配方式适应生产力的总体情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对产品的分配方式具有决定作用;分配方式是所有制的表现。(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这时,不仅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且形成了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顺利运行。(4)还要从经济发展的实践角度去分析,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必然性。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三)自学导引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1)按劳分配的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劳分配的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2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2)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资本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3)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福利性分配。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首先,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最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四)自学路径阅读教材、填表: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所有制基础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分配的主体公有制的劳动者个体劳动者收入状况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按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分配地位主体非主体归纳: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课堂练习】(一)重点难点重点: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难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二)教学方法 “四环节”教学法,即读书思考,启发引导,师生共议,点评提高。(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探究式导入法让学生介绍各自所了解的人们收入来源,讨论:收入来源不同表明了什么问题?(2)复习提问式生产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应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那么,与它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本、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体内容教学1我国的分配方式投影展示:一家人(或不同的人)收入来源不同的资料。讨论: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学生阅读课文P43P44第3自然段,回答3个问题:按劳分配的含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把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记忆:范围、尺度、分配对象、原则。把握其原因要注意几个关键词“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理解其意义可列举原来我国实行平均分配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重大意义。(2)其他分配方式学生阅读课文P43第4自然段P44第4自然段布置问题:(出示投影)问:目前在我国有哪些非按劳分配方式?完成下表: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所有制基础分配的主体收入状况获得收入方式地位学生讨论完成。教师点评,完成表格,出示投影: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所有制基础公有制个体所有制分配的主体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所有者收入状况稳定不稳定且差距大获得收入方式由社会分配给个人劳动成果直接为劳动者所有地位主体组成部分检验并巩固成果(出示投影)连线题: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股金分红按资本要素分配信息服务收入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工资按土地要素分配下岗的每月200元生活费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社会保障收入出租房屋收入排除关于非劳动收入所得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之一:除了按劳分配收入外其他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所得不是按劳分配,而是劳动收入)之二: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所得。(如:股息分红,利息收入,土地要素收入,技术信息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但都不是剥削收入所得)之三:非劳动所得是非法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在遵守法律前提下的分配收入都是合法的收入。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P44第5自然段到本框最后一段。第二步,放录像(内容之一:关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内容之二关于我国目前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录像内容与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什么关系?第三步,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强调两点: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最终原因;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直接原因。第四步,让学生从这种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思考回答第三个原因。【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根据企业经营收益分红。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解析:题干中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既包括薪水收入,也包括技术入股所得的分红。其中,科技人员的薪水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以技术入股所得的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故选D。A、C都不全面,B项错误。答案:D2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差别。这主要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联系在一起的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应选B。效益不同的国有企业,其按劳分配必然要受到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按劳分配实现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应选B,A、C、D不选。A项所讲的是劳动存在着差别,题干讲的是同样的劳动得到不同的报酬,故A不选。C项的说法虽有道理,但不如B项表述正确,故在最佳选择中不应该选C。按资金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依据不同,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且与题干无关,故不选D。答案:B3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表现在(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C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要求解析:此题着重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教材,答案应是B。A、C、D的表述都是错误的。答案:B二、非选择题4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距离。”材料二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决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必须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提的要求是否一致?为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生产力在总体上比较落后,且不平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同时存在非公有制成分;经营方式多种多样。(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坚持效率优化、兼顾公平的根本原则。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这一理论的运用要明确:实行这一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和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答案:(1)材料一说明社会主义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机制,使劳动者收入合理拉开距离。材料二说明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时,必须关心、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反对两极分化。(2)强调拉开收入差距和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共同富裕。因为:拉开收入差距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关心困难群众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增进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总之,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维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对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适应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分配制度的论述。对于十六大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的论述,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问题探讨】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指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在把握此问题时,应能根据上述形式在分析某一具体分配过程时,加以恰当运用。(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分属不同所有者,而这些要素在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要有效使用这些要素必须进行补偿。(3)按生产要素分配能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4)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都能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都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我们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备课资料】现代薪酬体系是以要素产权收益论和价值贡献分配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所谓要素产权收益论,是指劳动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应当凭借自身产权获得相应收益;所谓价值贡献分配论,是指劳动和其他有关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时作出了贡献,应当依据各要素所做贡献大小再次获得报酬。现代薪酬体系的框架和内容。现代薪酬体系是现代收入分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框架如下图:从现代薪酬体系框架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营者、科技人员、其他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通过工资分配制度获得自身的劳动力产权或人力资本产权和一般性应得收益;同时,由于劳动力、经营管理、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要素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价值,因此,还要通过剩余收益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获得各自在创造新增价值时所做贡献的报酬。建立现代薪酬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深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带动、引导其他经济组织改进完善分配制度,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形成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调动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现代薪酬体系面临多项任务,但当前应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建立科技骨干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当前的分配制度未能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及其科技劳动的特点,不能或难于使科技骨干获得其应得收入,因此,要抓紧建立科技骨干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经营者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目前,社会化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对经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我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制度改革和加强科学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急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积极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当前分配制度未能充分反映经营管理劳动的特点,经营者应得报酬未拿足、不应拿的收入反而拿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配套改革其他员工的分配制度。建立现代薪酬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抓好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理清分配的基础。各法人组织都要按职能定机构,按工作定岗位,按岗位定人员、按人员抓考核,建立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以此明确各类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力、经营管理、人力资本等要素产权,特别是科学测定在创造新增价值时各要素所做贡献的大小,为分配向经营者、科技骨干以及其他关键、重要岗位劳动者倾斜提供依据。二是要深化企业制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科技、资本等各类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形成各要素的市场均衡价格,为建立现代薪酬体系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四是抓好其他配套改革,包括建立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和改革财务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等。这是保证现代薪酬体系正常运行的条件。(用于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