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883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苏教版备课时间:xx年3与月15日 上课时间:3月 日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3)岂乎(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3.分析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备课人 孙伏解备课时间:xx年3与月15日 上课时间:3月 日教学目标:分析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 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书上有,此略)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t(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