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745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旧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2 能力方面:(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生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文化运动。(3)引导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为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不屈的探索与抗争才是中国不致灭亡的根本原因。(2)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2)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几个层次等。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式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必须寻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半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这一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革命不可避免。同时自然反驳了一种错误的说法:“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这种说法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忽视了必然因素。2 难点分析:(1)观克思主义的传播。讲清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对各派别思想的了解,及“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表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是根据自身的亲身实践,审慎的思考,才作出的抉择。(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要与以往的革命相比较,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前途、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体会,得出结论: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五四运动以后,领导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由中国无产阶级承担起来。这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课堂教学设计师:请思考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都有哪些?结果如何?教训有哪些?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师:(板书: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师: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1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材料1: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 单位:家材料2:辛亥革命前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师:分析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引起阶级结构的哪些变化。生:(分析概括,及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师:1918年新文化运动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为什么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启发了中国人民?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具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生:(对此并回答)师: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中国的思想界正发生着大变动,而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否改变?黑暗的现状是否改变?生:(思考并回答)3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1军阀护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材料2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材料3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材料4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亿日元;年输华货值亿日元,年增至亿日元;美国对货贸易额从年亿海关两增至年亿海关两。材料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年日本对货借款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师:结合材料思考: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师: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二、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师:年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全权代表陆征祥等参加。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如下:材料()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材料“和会”议长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之内,拒绝讨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山东问题,日本在战中获的权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认,以及中日双方曾有的换文,故日本拒绝交还在山东的特权。材料和会规定德国应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夺取的中国的天文仪器;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性权交给日本。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的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的开始了。经过师:请大家新闻记者课本第页、第页、第页有关内容及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松沪沪军史卢永祥电及第页北京市民宣言等有关内容,回答如下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运动前期的主导力量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师;然而学生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掩面而泣”;却感动不了军警。月日军警逮捕学生余人,月日逮捕余人,月日名学生遭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回答:这时的学生运动有什么局限性?生:(结合材料回答)师: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唤醒了中国各界民众,工人首先起来支持学生运动。月日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了,月日开始,上海商人罢市。许多商店门前贴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那么,从月起,运动的主导力量有什么变化?运动的中心有什么变化?五四运动波及的范围?从运动的口号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从北京市民宣言看,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回答问题)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师:一战的空前残酷,战后的极度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吸引力;而巴黎和会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又给中国人以实际的教训,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主要原因。“寻求根本的解决”是知识界的呼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从此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生阅读课本第页、第页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师: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有哪些?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位代表人物是谁?“问题”与“主义”的各自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是什么?生:(依据课本有关内容及教师设问的要求回答)四、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有关内容深化、理解教材)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问: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是彻底的?从斗争的坚决性上思考)社会各主要阶层在这场革命中的表现:学生、工人、商界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说明这是一场人民大革命。生:(归纳分析)师:为什么说“中国工人阶级能发展自己阶级的独立力量与独立斗争,显然与此次罢工有很大的影响?”生:(联系旧知识。从中国产业工人诞生起就进行的反抗与五四运动中工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怎样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世界意义?生:(结合课本回答)师: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设计如下问题:()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革命目标、革命前途、国际背景)师:(做小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作出了奋斗和牺牲,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仍未改变,一场更为巨大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着。五四爱国运动所表现同的蓬勃的气势,特别是其中孕育的无限生机,使这一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投影片:概括本节内容)背景:国际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力量的变化思想结构的变化经过:爆发 初期阶段 发展 结果意义:性质国内意义:范围 群众基础 伟大功绩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