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4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525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4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4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4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4 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和影响2、了解最高统治者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及其影响3、了解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制度及影响4、了解古代统治者禁奢侈的目的、实质和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得失2、探究秦王朝的关东政策及其后果3、探究秦律均工律和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内4、探究专制王朝奢侈之风无法抑制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看是违背经济展规律2、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基本规律3、认识严格管理工商业制度的利弊4、体会禁奢侈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教学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2、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一、重农抑商1、重农抑商的目的(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后来,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抑商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特殊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3、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1)汉代初年,政府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然较低,但是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国同朝廷抗衡。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也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2)“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区域经济政策倾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畸重的偏差,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2、秦王朝的关东政策及影响 秦王朝实现统一之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大规模强制性的移民运动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破坏,而穿凿骊山、造阿房宫、北筑长城、南戍五岭,承受繁重徭役、兵役负担的也主要是关东人。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秦始皇时代反秦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应当看到,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3、汉代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的地位,当时许多人甚至以身为关外民为耻。东汉因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也受到优待。(2)自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有“扬一益二”“湖广熟,添下足”等说法。这些地方的经济收益,成为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当地民众也因此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4、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三、工商业的管理 1、秦朝政策(1)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代法律规定,制用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秦律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衡器。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也为经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2)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隶臣有特殊技校艺可以作为工匠的,不承担驾车、炊事等劳作。均工律还说,新工匠开始工作后,第一年应当达到规定生产定额的二分之一,第二年所完成的数额应当和熟练工匠相当。工匠的学艺年限也有规定: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匠,应当一年学成;学徒则应当两年学成。能够提前学成的,向上司报告,应有所奖励;逾斯未能学成的也应记录在案。(3)从秦律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是相当全面和具体的,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2、汉代政策(1)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管理,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重租税以困辱之”。从九章算术中提供的资料来看,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对“市”的严格管理,也是古代王朝发行政方式控制商业经营的手段。(2)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盐为官营,就是由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铁业官营的形式,也由在产铁区设置的铁官负责采治铸造并出售、发放铁器。(3)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包括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且办理官营货款业务。3、历代政策 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也被“海禁”政策扼杀。四、禁奢侈1、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富足的历史时期,奢侈之风往往抬头。禁奢侈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2、有识之士的警告历代开明的政论家经常警告社会,奢侈之风破业伤生,腐化人心,会导致国家败亡,是严重的社会动乱的根源。盐铁论散不足和潜夫论浮侈中都明确提出了类似的警告。3、禁奢政令难以取得实效 奢侈之风往往自上而蔓延。汉成帝在诏书中曾经指出,当时奢侈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在于贵族高官崇尚奢侈,于是民众仿效,逐渐形成社会风习。又说,如果不能扭转这种现象,而期望百姓节俭,家给人足,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有识之士也指出,对奢侈世风的纠治,应当先自“上行”而后求“下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