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490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境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仁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这表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2.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房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诗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3.“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折()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4.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承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5.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古罗马帝国).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卡拉卡拉敕令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 省声。周伯温曰: 居之圈曰家.故从从。“材料反映出我旧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足()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拼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7.旧唐书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扬州的信息是()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关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受官府控制8.从公元994年起,成部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簘条9.“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10.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己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1.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嘟部典籍?() A.韩非子 B.论语 C.老子 D.墨经12.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钾、权.13.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伯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进家思想 D.墨家思想14.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1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判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判进”理解准确的是()A.认为“理在气中”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16.下图是渭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 b. c, 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焚书坑儒” 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主张是() A. 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 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18.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儿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抢或刀剑,一一这种贵族对平民所d毛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的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明是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19.中19古代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对下列艺术作品的评价正确的是() A、图1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气 B.图2是一幅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作品捕捉了人物特征,“以形写神. C.图3是一幅文人山水画,从注重意境变为注重写实。 D.图4作品尽显端庄浑厚,笔势开张,注重法度。20.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 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雄放洒脱.浓厚深沉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21.明末清初某画家有一首题画诗写进:“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 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 A.人物龙凤图 B.女史箴图 C.清明上河图 D.松鹰图22.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章回体裁小说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23.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一一汉赋一一唐诗一宋词一一元曲一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山落后到先进24.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维进京。徽班进京被称作是京剧诞生的开始,从以上材料的分析,京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 D.满足市民要求2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进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制26.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故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A.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27.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28.王觉非的英国近代史中描述道:“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嘟一历史人物的贡献最为密切相关() A.伽利略 B.瓦特 C.爱迪生 D.牛顿29.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1688年一1744年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茫茫沧海夜,万物匿其行。天公降处处皆光明.”省略号省略的人物最可能是() A.法拉第 B.爱迪生 C、达尔文 D.牛顿30. 19世纪中后期,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 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A.马丁路德提出伯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D.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天主教神学基础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31题14分、32题15分,33题14分,34题12分,共55分)31. (14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嘟些措施来管理地方?(4分)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一一屈超立四南民族大学学报xx年11期(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3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1分)3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1) 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4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重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承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脸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中国通史(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5分) 材料三16-18世纪的中国,手工业产品中棉布或丝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在长距离贸易中取代盐而成为主要商品,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非盐所能比拟的。棉、伙织品大量卷入全国性大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594年全国海外贸易总值约100万两。1745年粤闽江浙四港贸易总位高达3657万两余,而南宋海外贸易总量值不过500万两。1641年至1684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1711艘,年均10. 7艘左右。1684年海禁取消.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船赴华贸易。1684年至1757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3017艘。年均41. 4艘。到中国贸易的英美商船有312艘,其中英商船最多。明末清初中国到东南亚商船年均91艘。(3)依据材料三,概括16-18世纪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呈现嘟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影响.(6分)33. (14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脸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胎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胎“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2分) 材料二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材料三明消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行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气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一一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5分3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一一普罗塔格拉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伯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路德选集 材料四: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并归纳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4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4)上述材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分)据此,你认为在今天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怎样彰显个人价值(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