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185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关于鲁迅(1)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1894年冬。鲁迅十四岁。父亲突然大吐血,遂请本城著名中医治疗,开始说是肺痈,后又说是膨胀。由于诊金昂贵,只好经常典当衣物,家道更趋衰落,鲁迅开始分担家中事务。又据周遐寿:鲁迅的故家病。按:鲁迅对于父亲生病时间的回忆,说法不一。在自序中说“四年多”,在集外集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三年多”,据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说,推算起来,大约两年半左右。周作人的回忆也不一致,在鲁迅的故家病中说,其父曾亲自去吊小姑母之丧,发病时间可能在1894年冬季,在同书童话中说,大概起于1895年;在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中说,发病时间在1895年的春天,至早可以提前到1894年的冬天,并说很难确定。1896年鲁迅十六岁,10月12日父亲病逝,年三十七岁。在父亲长期治病期间,鲁迅曾经和绍兴城的著名中医接触。了解到他们在诊疗上的种种弊端,因而非常不满,非常厌恶。这曾经影响鲁迅对中医作出全面的评价,鲁迅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既正确地批判了某些庸医所谓“医者,意也”“医能医病,不能医命”等反科学成分和封建伦理、迷信观念;同时也就他所遇到的庸医得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结论。后期,鲁迅对中医中药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分析。(2)鲁迅办新生1907年鲁迅二十七岁。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浙江钱塘人与鲁迅同期留学日本。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曾任甘肃财政厅长等职)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筹办人之一。鲁迅为了办好新生,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安排。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十九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收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积极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2.关于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收十五篇作品,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入鲁迅自己编的“乌合丛书”。1930年1月第十三次印尉,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从此,呐喊便一直收十四篇小说。呐喊中的小说,以发聩振聋的气势,揭示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心声。它反映了五四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适应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需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冠于呐喊卷首,又曾单独发表于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文学旬刊。在内容上,自序回顾了小说集中那些为革命而“呐喊”的作品的由来,最早回答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问题,初步总结了作者自己早期从事文学战斗的经验。在艺术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法。娓娓而谈,侃侃而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二、课文赏析1. 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节选)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3呐喊自序(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鲁迅一生,写作各种序文约二百余篇,其中呐喊自序坟题记争自由的波浪小引柔石作二月小引艺术论译本序伪自由书后记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田军作八月乡村序白莽作孩儿塔序都是名篇。而呐喊自序,尤其不同寻常。我们说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除了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确实是一篇耐人经久品读的名篇。特色之一,是它的结构。呐喊自序的结构,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着笔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放弃医学改而致力于文学事业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段。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从蛰居北京S会馆抄古碑的生活写到金心异劝他“做点文章”再写到狂人日记的出世,直到最后交代明白呐喊这一集名的原由,用的是散文的形式。看起来,这两部分写法大不相同,但通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他都是用的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一篇文章,两种写法,却又让人感到笔调和谐而统一不变,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特色之二,是这样的结构里把全篇序言写得波澜起伏。比如说“梦”。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用“梦”来说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各种设想。开篇第一句,鲁迅是说他“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那“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就成了呐喊的来由。接下去,说到他的一个旧梦学医。起先,他觉得这学医的梦很美满。不久,这梦破灭了。相继而来的,又是从事文艺运动的新梦。不料,在东京筹办文艺刊物新生而不成,再也不能纵谈将来的好梦了,他于是又失望。然后,鲁迅又写他回国以后由希望到失望,到重新有了希望,直到发为这样的警句: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他这样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叠出,就在波澜起伏间把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的影像溶化在自己身上了。特色之三,是序文与本文的风格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常常都注意这种统一。比如,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他为呐喊作序,很注意于呐喊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自序之中,鲁迅对于他少年时代进出于当铺和药店的场面与情景的描写,可以说历历如绘。他对S会馆里抄古碑的生活,对夏夜槐树下槐蚕的冰冷,以及金心异来访情景的描绘,与金心异对话的记录,既生动、形象,又暗淡、沉寂,那笔下,实在是一幅令人凄然的幽居图。这样的描写和叙述,就使得序文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序中常有一些议论,用来抒发深沉的感情。比如这么一小段: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即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这是表现他在新生杂志流产以后得到的一种深沉教训的。脱离广大群众的那些“精神界之战士”所感到的孤独,他写得不算不形象,也不算不深刻了。特色之四,是自序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自序中,鲁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有这么一段: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里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以及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来形容当时中国的现状;用“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来形容对思想启蒙的一度无望;又用“起来”的几个人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来形容先驱者们的斗争必胜信念,这都是相当精辟的。至于篇中用笔含蓄之处,像说梦,说寂寞,都是可以让人细心玩味的。呐喊自序里,鲁迅曾说他“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我想,这使鲁迅高兴的“还有读者”,不仅指他的小说创作,也还包括呐喊自序这样的优秀序文的。(中教网通教育专网,作者:曾庆瑞)2. 寻梦圆梦解读自序童话读了自序,我们会觉得:在这里用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是那么贴切、精当。可以说,直到开始呐喊的创作,鲁迅先生都在执著地寻梦寻求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之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少年鲁迅,在当铺和药铺间的奔波途中,受尽了世人的白眼和欺侮。“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一切身感受,使少年鲁迅对畸形的社会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从识,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一种明确的不认同感,所以他抛弃了身边的人们所认定的人生正道读书应试,决绝地选择了“走异路,逸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开始了一生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异地的学堂里教的是和“子曰诗云”异样的认识。借助这异样知识的映照,鲁迅似乎觉出了这畸形社会的病因。疗救的激情,促使他东渡日本到仙台学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如果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是鲁迅基于个人经历对身边社会的不认同,有点“誓将云汝,适彼乐土”的自救色彩,那么仙台学医的选择则昭示了走出绍兴那一小片天空后,在新知识展开的新天地里,鲁迅的视野得以拓宽,目光已投向了更为广大的社会,因此在人生之路的又一次选择上已融进了十分明显的忧国忧民的意味,从对身边社会的不认同,走向影响、改造整个社会“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面对仿佛重病缠身的中国社会,鲁迅的梦实在太浪漫,太美满,太少年意气。国弱民愚、列强瓜分的铁的现实,注定了这梦的脆弱和不堪一击。生物课上的一段时事片轻而易举地打碎了它。鲁迅猛地意识到,新医学对患着沉疴的中国社会是如此的无力、无助,“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样的内心独白,包含着社会先觉者怎样的沉重和哀痛啊!当鲁迅从现实的震击中痛感通过新医学来变革中国社会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梦,有着很强叛逆个性的鲁迅并不就此向现实妥协,归顺社会,而是舍弃这个梦,越过失梦的哀痛,继续向前,重寻新梦寻找更为切实可行的变革社会之路。在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更为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后,鲁迅做出了又一次人生选择弃医从文。如果说鲁迅“走异路,逃异地”的第一次人生选择缘于个人伤痛,到仙台学医的第二次人生选择的动因中除了个人哀痛,已经掺入了明显的民族哀痛这一因素,那么在鲁迅先生第三次人生选择的动因中,则完全退尽了个人色彩,纯粹是基于民族哀痛,受救国救民这一社会责任感的驱驰了对于愚弱的国民,学医并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通过文艺,医治国民的愚昧麻木、冷漠自私,重铸民族魂,再造一个强健、合理的中国社会,成为青年鲁迅新的梦想。现实似乎总是跟不满现状的人作对,新生创刊的失败给再次踏上寻梦之途的鲁迅又一重创。此后,不幸的婚姻,辛亥革命表面的喧嚣和热闹平息后整个社会形态的依然故我,篡国复辟丑剧的上演更迭,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冷却着鲁迅寻梦的热情。社会像一具死尸般沉重地压挤着鲁迅,使他难于前行。在连续不断的受挫中,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甚至绝望。他开始用抄古碑、钻入故纸堆来忘掉“问题”和“主义”,以此麻痹自己的灵魂,淡忘现实带来的苦痛。先觉者毕竟不同于庸众,他之所以处心积虑地要忘掉苦痛,是因为他觉出了这苦痛的惨烈,并未像庸众那样愚钝麻木感觉不到苦痛。所以,所谓的“忘掉”只能有短暂效用,只要产生苦痛的病因还存在着,他就不能真正地摆脱苦痛的纠缠。所以,当鲁迅在抄古碑中暗暗地消着自己的生命,自欺欺人般地宣称“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时,我们从他夏夜枯坐树下的神态中却能够很清晰地读出他“没有爱的悲哀”和“无所可爱的悲哀”,被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孤独、大凄怆而震撼,看不到一个忘时忘世的隐逸者所该有的真正的平静和淡然。“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现实,决定了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这是沉默而不是沉醉,鲁迅的心仍在日日夜夜受着理性的拷问“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一切都保证了鲁迅不会在沉默中消亡。金心异寥寥数语,就让他听命“希望”的召唤,毅然钻出故纸堆,重出实际上并未“相忘”的江湖,将自己孤单之力汇入变革社会的时代潮流,再一次踏上寻梦之路。历经挫折后的鲁迅,虽然不再有年轻时的慷慨激昂,却磨炼出了成熟者所惯有的沉着和坚韧,前行的步伐变得坚实有力做不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与英雄同道、为猛士呐喊助阵也算尽心尽力!“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鲁迅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压抑多年的激情喷涌而出,凝结为呐喊中一篇篇讨伐旧时代、旧道德的战斗檄文。鲁迅先生在自序的开篇中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话,既表明鲁迅先生对自己寻梦历程的无怨无悔“不以为可惜”,也告诉我们通过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变革社会是他的执著追求和信念,是他不能忘却的梦。呐喊的写作动机缘于此,呐喊的灵魂也在此。只要我们读一读呐喊,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当“狂人”琢磨出历史书上遍写着的“仁义道德”下潜隐着“吃人”的血污时,鲁迅先生掀开封建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看到它的血腥和丑恶。当孔乙己的生命活力被传统文化教育戕害得只剩下“窃不算偷”的可笑辩白,咸亨酒店里的人们用笑声伴他永远消失时,我们分明嗅出这社会的陈腐和死亡气息。从扬二嫂的自私刻薄和闰土木偶般的呆滞里,我们似乎身受着“故乡”冬季里的肃杀和了无生机。从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像抱着新生命的希望,从康大叔的骄横自得,从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的随声附和,从夏瑜母亲上坟时的羞愧之色里,我们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病体沉重和亟须疗治。当阿Q的健忘和“精神胜利法”也无法帮他摆脱死亡的恐惧,并最终也无法挽救他走向死亡时,我们会想到,不起来改造国民精神,中华民族真的是要趋于死地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等,这些构成呐喊的每一篇每一章,无不闪现着鲁迅先生通过文艺采改造国民精神、变革社会的思想理念。可以这样说,鲁迅的呐喊及其后的所有创作,都是为了圆他通过文艺改变国民精神这一“不能忘却”的梦。鲁迅的笔端倾诉着一个民族的渴望,因此他的文章总爆发着惊雷般的震撼力,对旧时代有着摧枯拉朽的猛力。鲁迅寻梦途中的百折不挠,鲁迅圆梦实践中精卫填海般的坚韧自信,无一不燃烧着他对民族、国家热烈的爱,无一不证明着他是一个真的猛士。鲁迅该得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大敬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6期)注:出自鲁迅热风随想录四十。出自鲁迅热风随想录四十一。三、美文荐读1.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鲁 迅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做“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什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都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孩子了。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司见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总是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但中国的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阅读提示:作者以孩子照相这样的小事为题目,生发开去,讽刺了传统文化观念的陈腐,同时批判了当时“满口爱国,满身国粹”的人们,指出他们其实是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奴才。这篇杂文既保持了尖锐泼辣的锋芒,又不失之于片面,犀利深刻,又耐人寻味。2 父亲的病 鲁 迅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再片,竹叶十片云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令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拚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醺,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还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租,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有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现在是让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即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选自朝花夕拾)阅读提示:父亲的病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在文中以沉郁的笔调记叙了父病、医治父病、医治无效、父亲离开人世的经过,并以幽默、辛辣之言讽刺了那两位所谓的“名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四、高考指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能力层级为C。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文段、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段落要点直括式,是此考点常见的一种题型。请看下面两题:1.下面文段中,作者写“齐白石画虾”时,说出了创作准备的三个层次,请加以概括。(概括时每个层次不超过4个字)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和想像,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深度有关。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全面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概括下面文段的中心意思。(不得超过25个字)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传统,经过长期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唱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融化成的京腔)等,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答案解析:1.(1)观察积累(2)全面认识(3)得其神韵(作者是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出了创作准备的三个层次,因此,答题的有效区间要放在此例子上。然后再从字里行间筛选关键词语。例如:“长期观察”“认识才能够逐渐深入”“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等等。最后借助关键词语进行概括)2.京剧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源远流长。(完成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心句,准确地提取出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概括出文段的中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