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1.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结合文意和具体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理清一段话的思路。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节。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本课的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 怎样理清总体思路?2. 怎样理清局部思路?3.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一、理清总体思路大致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本文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通过探究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例如第一、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其实是申述段政府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另外,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七节都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调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二、理清局部思路,也有三个步骤:以第二节第1段作具体说明第一步:把握句意,看清句与句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在各句标上序号,共5句。第二步:分析句意真的猛士的表现。对真的猛士的评价。庸人淡漠的情态。庸人淡漠造成的后果。对黑暗世界的愤慨。第三步:理清语段的思路。先概括猛士的表现,再表示自己的看法。先揭露庸人的情态,再拽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因到果。三、怎样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其实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可以准确而透彻地解读词句的含义。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评这段话的深刻含义,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实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再如“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不少论者凭直觉断言“这样的生活艰难”肯定是说刘和珍,事实上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应注意“生活艰难”之前的“这样”指代词,它只能是紧靠的上文“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且在前后文语境中,也没有任何语句叙述到刘和珍自身生活困难之处。由此可确认“生活艰难”之人应为鲁迅先生,从侧面反映进步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的政治形势,更加突出了刘和珍是一名反对黑暗、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 题解 “记念”通常写作“纪念”, 此处用“记”: 1.同义, 通用;2.双关纪念、记住。“记”的反义词是“忘”,本文二段未句用反语提醒人们别忘此事,说: “忘却的救主要降临了吧。”3.此处用“记”的引申义牢记、铭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一文中,虽用“纪”,但强调说: “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记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称她为“君”,怀有尊敬的意思。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决非只是从师生的情谊出发,为追悼刘和珍一人而已,而是为了赞扬像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一样的爱国青年,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也是为了从“三一八”惨案中引出经验教训。 由于以上这个原因,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一般性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悼念烈士,寄托作者的哀思,又要揭露中外反动派杀人者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革命。文章以作者痛恨反动派,悼念死难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叙述中往往是揭露与歌颂相结合,文中记叙、抒情、议论互相交错,悲愤的感情洋溢于全文之中。文章的基调虽属悲愤,然而并不伤感,既激励人心,又激励斗志。它是一篇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抒情散文。 怎样理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说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关于诵读的教学建议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语言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体悟并不是繁复的语句分析所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好语调和节奏,注意强调重点词语,整个朗读要自然流畅。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几点建议1.概括归纳全文七大部分各自的主要内容,并据此理解文章的主题;2.体会贯穿全文的悲、愤两种感情;3.品读感情丰富意蕴深刻的语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学习的重点确定为“理清思路”,并将课时安排为:第一课时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通过诵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运用抛锚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案例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7O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既然文章是纪念对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她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到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我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早晨,我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使死。”)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找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很悲哀。”“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其次,是针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正面讲解课文,学生更容易换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选自(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中学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 诵读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 理解关键语句,品味语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 了解鲁迅。教学重点1 诵读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 理解关键语句,品味语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语言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体悟并不是繁复的语句分析所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好语调和节奏,注意强调重点词语,整个朗读要自然流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写作背景简介二 诵读课文本文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其实非常清晰,学生在诵读几遍课文后变会明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教师范读一遍,之后找学生分节朗读。三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上面的诵读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具体办法可以是:让学生找出每一小节的一些关键语句,满含感情的读给大家。教师板书。对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的梳理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诵读,找出能够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并不是对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第二课时一 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解决办法: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语句并加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一些长短句,正是这些长短句的运用,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这一点,需要师生共同反复诵读才能品味的出。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语句意义分析,只需稍加引导即可。(关于语句的具体分析内容可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二 简介鲁迅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精神,鲁迅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并借此让学生能够接受鲁迅的“风骨”。三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能够将抒情、议论、描写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的融合起来。鲁迅杂文简介鲁迅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所开拓和丰富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杂文,一般是指那些文艺性的短论。而“鲁迅杂文”比这范围要广泛得多,它包括杂感,论文、通讯、序跋、演讲、日记等。鲁迅杂文通常认为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杂文包括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这些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是适应“五四”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后期的鲁迅杂文指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作品。后期鲁迅杂文所触及的问题比前期也更为广泛复杂。如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抢,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很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鲁迅杂文是这种理论的验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文是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伴随斗争而生,伴随斗争而长,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倾向,鲁迅说过他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用语犀利,爱憎分明,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年月日撰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的这个特色。鲁迅在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很好地把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的记叙、精辟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一、生动感人的记叙。文章在记叙烈士斗争事迹和殉难经过时,生动感人,波澜起伏。如文章介绍刘和珍的生平时,没有面面俱到地写,而只是撷取了几个片断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收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刻苦自励。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她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当女师大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于泣下”,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了使记叙起伏迭宕,文章还娴熟自如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将一个血肉横飞的场面惊心动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边是“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另一边是“欣然前往”的徒手请愿;一边是禽兽中所未曾见的凶残虐杀,另一边是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从而通过客观的记叙鲜明地划分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与祸国的政治界限。二、精辟独到的议论。首先,本文的议论是以确凿不移的事实为依据的。如文章先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牺牲经过。在这基础上,再得出北洋军阀政府此次暴行远远超过历来中外杀人者的“伟绩”和“武功”的结论。这样就用铁铸般的事实毋庸置辩地说明了原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其次,运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议论化为具体的形象。第三,文章的议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文中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警策精粹的箴言告诫人们: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具有不避锋芒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由于他敢于正视凄惨悲凉的黑暗社会,就不能不为人民的奴隶地位而深感哀痛;又由于他能置身变革现实的斗争漩涡,因而又感到了献身革命的幸福。这既是对刘和珍的高度赞扬,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三、爱憎鲜明的抒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采用了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从而增强作品的抒情气息。如文中为了突出刘和珍烈士的形象特征,用了“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句子。类似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每一次出现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回环往复,收到了重迭咏叹的艺术效果。排比句和对偶句的运用在全文中也不乏其例。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深化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邹振秀选自茂名日报)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节选)钱理群周氏兄弟的两篇悼文在语言上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死者更多的采用口语,文风趋于平实,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则于口语之中多杂以文言成分,并多用对偶、排比,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例如:“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儿困难”“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 (鲁迅文)前者全用口语,并一律用陈述句;后者杂以文言句式,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 (周作人文)“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鲁迅文)两段文字都是寓主观情感于客观叙述之中,但前者含蓄,后者不但包含着浓重的论战性,而且通过排比与重复句式使读者强烈感受到压抑的情感几次冲决而出。“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周作人文)“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文)前者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与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含蓄味与简单味(有些粗心的读者还因此对周作人发生了误会);后者既是情感火山般的喷发,又着意将散文与骈文,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互相交错,取得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应该说,这两者都是“美”的,在我国现代散文艺术园里都各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阅读提示】就思想倾向的主要方面而言,两篇文章毋宁说是“同”大于异”的,无论是对爱国学生的同情与赞颂,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谴责和抗争,对所谓“学界名流”“诬陷”的义愤与揭露,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都是惊人的相似,真正的差异倒在于周氏兄弟有着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章风格。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空白艺术(节选)人物描写的“空白”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刘和珍的形象并没有工笔细描而只是简笔勾勒,造成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揣摩回味的余地。如在课文中只用了“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黯然至于泣下”写其行为表现,用“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其对理想的追求,在女师大事件中只写她被强拖出校”在“三一八”惨案中,只写她“欣然前往”“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穿心肺”,然而,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笔画”进行加工润色,学生通过想象使作品中的人物更加具体、生动、丰满,从而对烈士的崇高品质和对反动派的惨无人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大连市西岗中学 张永春)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部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被守军击退。日本联合英、美等8国于16日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撤出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和国民党中央北京执行部领导,北京各界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通过了驳斥帝国主义的最后通牒,督促国民军为驱逐帝国主义而战,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民众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要求拒绝8国最后通牒, 遭到段祺瑞执政府卫队的枪击,致使46名(一说47名,其中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爱国民众死难,200余名受伤。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1865一1936),安 徽合肥人,字芝泉。皖系军阀首领。历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临时政府执政。病死上海。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周作人一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棋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二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衷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量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借。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褐大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我真深切地感得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三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死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敛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妹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妹。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这是我昨天在京副发表的文章中之一节,但是关于刘杨二君的事我不想再写了,所以抄了这篇“刊文”。四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记念死者。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人日之后五日。习题精选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1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2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3“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参考答案:1.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 2.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 3.事实、为、明证。 课文语段阅读理解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1.下列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包括(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包括(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4.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约有关句子是(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5.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参考答案1.D 2.BCE 3.BD 4.A 5.B延伸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强烈的寂光。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_、_、_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选出对本文思路分析正确的一项( )A. B.C. D.(2)根据全文,写出开篇“真是晴天霹雳”写法上的特点及效果。(3)依据原文,写出“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的根据。(4)写出对第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5)第自然段空格处所填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爱戴 崇仰 拥护 B.拥护 爱戴 崇仰C.爱戴 拥护 崇仰 D.崇仰 拥护 爱戴(6)写出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1)B(第一段写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时的心情及奔丧过程,第二段写在殡仪馆见到的情景,第三段写作者由鲁迅的死及人们的表现而生发的感受,第四段写丧葬结束,并展示光明前景)(2)特点:开门见山,倒装。效果:制造悬念 表明鲁迅逝世的突然 抒发自己的震惊、悲愤。(3)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4)写鲁迅死后其伟大精神更给人们带来启迪鼓励。(5)B(注意轻重顺序)(6)鲁迅的伟大精神、思想给黑夜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