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056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人民版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2右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3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D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4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C历史的进步 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5.“(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6.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 D(元)宣政院7“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9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10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12 数字中国网预计2020年会有近5千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A王位世袭制 B世卿世禄选官制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13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14.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15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16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17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形成君臣等级 B确立皇权至上 C保证皇位世袭 D维护君主专制18.下列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体现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组织 “三公”朝议军国大事,彼此牵制 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 “三公”直接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 A B C D19.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20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 )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21元朝的行省制度( )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 B CD2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3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4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2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26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2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29.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A皇帝权力 B独尊儒术 C地方建制 D中央机构30.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31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32. “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或称御用机构逐步演化成中枢机构,是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一大特点。”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秦朝三公B西汉中朝 C唐朝六部 D元朝行省3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唐朝实行三省制 元朝实施行省制 明朝设立内阁A B C D34.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5.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 B、 c、 D、36.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37.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3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39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40.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A B C D4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42.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43.包拯,庐州人,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包拯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 B.包拯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C.包拯曾主张朝廷垄断盐业市场 D.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44.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5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C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47下面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48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忙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令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49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5025.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51.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8分)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6分)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4)根据材料四,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分)高一历史第一次周测题9.181-5 BDBDC 6-10 CBBBB 11-15 CCCBC 16-20 DDCAB 21-25 DBDAC 26-30 BDBCC 31-35 BADAD 36-40 BBDBA 41-45 BCCAB 46-50 BBDAB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一点2分)渊源:承袭秦制。(2分)(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2分)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4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分)(3)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2分)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分)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2分)(4)机构:内阁。(2分)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