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023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xx备考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年5考)(xx四川卷,xx山东理综,2011安徽理综)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2信息传递的作用或应用作用作用或应用举例个体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作用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的气味捕食或躲避;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应用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赶有害动物3.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功能(海南高考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解析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互动探究上述实例表明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哪方面的功能?提示该实例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重要作用。对点强化(xx临沂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由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无关C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由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有关。答案B题后归纳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该模型为信息传递模式图,属物理模型。(2)范围(3)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4)来源: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5)方向: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特别提醒信息的传递必须经过信源(发出信息)、信道(传输信息)及信宿(接受信息)三个环节,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考点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年9考)(xx新课标,xx浙江卷,2011四川卷、海南卷)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稳定性的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联系一般是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二者关系如右图所示: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2)农田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3)荒漠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其恢复力稳定性则较强()。(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负反馈则很少见()。(6)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高于农田生态系统()。答案(1)(2)(3)(4)(5)(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1(福建理综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答案D互动探究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谁的稳定性更高?提示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题后归纳1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2如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图中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定量指标越小。(3)图中S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S值较大的是森林生态系统。(4)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T值和S值之间呈正相关(填“正相关”、“负相关”或“无关”);从图示可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5)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衡量总稳定性的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T与S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2(2011四川理综)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能力。解析(1)根据图A中不同的食物链分析,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根据图B分析,当有卷尾鬣蜥存在时,较无卷尾鬣蜥存在时沙氏变色蜥的数目减少,网蜘蛛的数目增多,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卷尾鬣蜥以沙氏变色蜥为食,而卷尾鬣蜥和沙氏变色蜥都以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因此沙氏变色蜥和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生态因素的改变可导致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答案(1)三或第四竞争和捕食(2)垂直结构(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一定的自动调节题后归纳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越多越复杂大越少越简单小(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平衡。2反馈调节的种类比较项目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抵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对点强化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答案C实验19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要点突破阅读下面该实验的流程,分析相关问题。1由实验设计要求分析原因设计要求原因分析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留一定空间可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2.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思维激活该生态缸是否含分解者?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该瓶置于黑暗处会怎样?提示该生态缸所加入的沙土中应含有分解者,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四类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故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生态缸置于暗处,则会因丧失能量持续供应而使生态系统崩溃,其内生物将很快死亡。典例透析【典例】(xx天津模拟改编)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对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在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中加等量的水(1、2号加清水,3、4号加少许河泥)、同样的金鱼、等量的金鱼藻(24号),用橡胶塞塞紧。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入黑暗的纸箱中。(均放于室温20 条件下)(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_生活时间长。因为_。(2)上述14号瓶中_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因为_。(3)1、2、3号锥形瓶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3、4号锥形瓶相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同的是_。(4)4号锥形瓶中的鱼存活时间最短,说明_是生态系统根本的能量来源;3号锥形瓶的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5)2号与3号对照,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若不能,如何设置实验才能证明?_。(6)本实验所得结论是_。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群落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它,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答案(1)1号瓶4号瓶中有金鱼藻,但置于黑暗处,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金鱼藻的细胞呼吸消耗水中溶解的O2,故生存时间更短。(2)3号3号瓶置于日光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CO2,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溶解氧,清水、河泥又为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故金鱼生存的时间较长(3)水温和光照有无光照(4)光能瓶内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无法长期保持稳定(5)不能。应再设置一组5号瓶与3号瓶对照,除加入已经烘烤过的杀死其中微生物的河泥外,其他成分和条件与3号相同,观察并记录结果(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物质和阳光等)、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金鱼)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四者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一不可技能提升(1)实验设计注意事项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极小,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一些非生物因素极易影响生态缸中的生物。因此要注意生态缸中水温不能过高,以免藻类死亡,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实验失败。观察指标:观察稳定性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2)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四步曲”易错点1信息传递相关易错点辨析点拨(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3)涉及到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4)若涉及到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5)范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6)方向一般为双向,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易错点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点拨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易错点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点拨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纠错演练1.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解析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是根据家畜、家禽的生活习性进行的,不属于信息传递。答案A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一个过程的结果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池塘早期,藻类的增多(过程),导致水蚤增多(结果),结果藻类减少(减弱),故属于负反馈调节;池塘后期,水体污染(过程),导致大量水蚤死亡(结果),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加强),故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1(xx浙江理综,5改编)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食物天敌等因素引起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由植物、旅鼠及其天敌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此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三种生物都生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都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并且种群数量都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食物和天敌的变化引起的,C正确;在这三种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答案D2(2011海南卷,22)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A灰椋鸟种内斗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解析由题意知,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且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从而使该地区的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答案D3(广东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群落;植物信息传递方式既有化学信息也有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答案D4(天津理综卷,5)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 C D解析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答案B5(xx山东卷,26)如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0t,N0是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缓解。答案(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2)增加(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时间:30分钟)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解析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答案B2(xx试题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解析A、C、D项分别对应的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选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但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选项错误。答案B3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结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解析A、D项属于利用物理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项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答案C4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外激素,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外激素的数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外激素具有高效性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微量的性外激素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外激素具有高效性。答案C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xx广州执信中学一模)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弱B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恢复力稳定性强C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少,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若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将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答案A6(xx哈三中测试)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答案C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答案B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解析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答案A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9.(xx潍坊二模)如图表示某草场以牧民的定居点为核心统计牧草覆盖率的变化情况,3年中的气候条件基本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牧数量最多的是第2年,最少的是第3年B可放牧数量与放牧范围呈正相关C第2年该草场的营养结构最复杂D定居放牧和轮牧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载畜量解析由题图可看出第2年牧草覆盖率最低、放牧数量最多,第3年牧草覆盖率最高、放牧数量最少,A说法正确;放牧范围越广,可放牧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B说法正确;第2年牧草覆盖率最低,营养结构可能最简单,C说法错误。答案C10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可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甲和乙之间可存在信息传递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解析图中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乙可捕食甲,即乙是捕食者;本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图中B点为种群数量下降速度最快的点,D点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在C点,甲种群个体数量较少,同时食物充足、天敌少,故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就越容易恢复到正常水平,故曲线的振幅应越小。答案B11(改编题)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属负反馈调节D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其中A方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机制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属于正反馈调节。从图A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C12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 态 瓶 编 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D甲、乙、丙、丁四个生态瓶中均缺少分解者解析乙瓶中没有光照,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减小;丙瓶和甲瓶中都没有小鱼,但是丙瓶中缺少微生物,所以有机物积累得多;丁瓶中小鱼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氧气含量少;泥沙中含有分解者,甲、乙、丁生态瓶中含有分解者。答案C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3(xx临沂三模)研究人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图甲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乙是一定时间内流经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的不同去向的相对值(分别用a、b、c、d表示,b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请回答:(1)碳元素在大气与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是以_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始终与_结合进行。图甲中的D代表图乙中_部分(用数字表示)。B与E的关系是_。(2)图乙中,_(用字母表示)代表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经分析图甲、图乙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3)温度、食物等信息能使丹顶鹤等候鸟每年从北方迁徙过来繁殖,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4)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199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这是在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CO2能量(流动)捕食和竞争(2)a2或(b3c3d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间接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未受干扰、受到干扰和遭到破坏三种情况下,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A区表示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或受到一定_(干扰/破坏)的情况下,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稳定性,某种群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B区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_(干扰/破坏)的情况下,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稳定性,某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正常范围。(3)C区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_(干扰/破坏)的情况下,某种群数量持续下降,随着生态系统的_,种群趋向灭亡。如果对C区的物种进行保护,应该采取_措施。(4)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针对受到外来干扰而言的,恢复力稳定性是针对生态系统受到轻度破坏而言的。当生态系统受到严复破坏时,就会崩溃,其中的生物就会消亡。对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保护,不宜就地保护,而要易地保护。答案(1)干扰抵抗力(2)破坏恢复力(3)破坏崩溃易地保护(4)信息传递15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对外界有依赖性),某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设计如下实验。条件abc小鱼(相同)水草(相同)泥沙适宜光照密封注“”表示具备的生物或条件(1)装置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其中_是生产者,_是分解者,_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a、b对照可以说明_;b、c对照可以说明_。(3)从小鱼存活时间上看,预测可能的结果及原因。结果:_。原因:_。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装置中模拟的是小型人工生态系统,利用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说明生态系统维持所需的条件。答案(1)水草泥沙中的微生物空气、光照等(2)光照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空气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3)小鱼存活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c、b、aa中没有光照且密封,水草和小鱼都消耗O2,O2耗尽所需时间最短,c中有足够的O2和光照,条件较适宜,小鱼存活时间最长,b中水草能产生O2,但由于密封,光合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