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数学 2.2 2必选内容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981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2.2 2必选内容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2.2 2必选内容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2.2 2必选内容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2.2 2必选内容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一、本学期选修课课程安排建议由于广东省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未正式出台,因此对于选修课如何开,尤其是系列4的若干专题如何开课,是大家比较困惑的。根据中心组的建议,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提出以下开课方案供各位老师参考:1文科:选修12系列以新增内容为主,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要求不宜拔高,因此大约用六周左右的时间完成选修12的学习;之后的时间,可以将必修的五个模块、系列1的两个模块中传统的重点主干内容重新整合为几个专题,结合教材,进行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回顾与再现。对于系列4的一个专题,如果还没有开课,可以考虑留到6月底待07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研制情况基本清楚后再做安排。2理科:本学期应该完成选修22、选修23。对于系列4的三个专题,如果还没有开课,可以考虑留到6月底待07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研制情况基本清楚后再做安排。二、选修12、选修22、选修23各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学期(第7、8学段),对于必选内容,高二理科学生将完成选修22、选修23的学习,文科学生将完成选修12的学习。内容包括: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对以上选修1,选修2系列的这些课程,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统计案例、数系扩充与复数的内容及要求是相同的;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内容基本相同,但要求不同;还有一些内容是不同的,即选修1系列中安排了框图,选修2系列安排了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为叙述方便,以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为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简称为旧教材。下面将这些内容分为七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 导数及其应用所处位置:选修22第一章(一)课程标准要求(24课时)(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通过函数图像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2)导数的运算 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c,y=x,y=x2,y=x3,y=1/x, y=的导数。 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会使用导数公式表。(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闭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最大值、最小值;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例如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5)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通过实例(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做功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通过实例(如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与路程的关系),直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6)数学文化收集有关微积分创立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人物的资料,并进行交流;体会微积分的建立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要求见本标准中“数学文化”的要求。(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这部分内容与大纲相比,标准在理念、编排、内容选择的处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重视导数及积分概念的产生的实际背景,淡化利用极限的语言对导数概念进行形式化表述。旧教材是在学习了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等知识的基础上,从切线的斜率和瞬时速度引入导数的概念;新教材没有给出极限的定义,而是按照:平均速度(平均变化率)瞬时速度(瞬时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用形象直观的“逼近”方法定义导数,这样引入导数的概念,可避开极限概念的难点,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学习导数的思想方法,体会导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淡化计算,学导数不仅作为一种规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学习;(3)更加重视导数的几何意义,以及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决相关问题;(4)强调导数在研究事物的变化率、变化的快慢,研究函数的基本性质和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极值、最值);并通过与初等方法比较,感受和体会导数在处理上述问题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5)关注算法思想的渗透,以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切线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文科、理科的教学要求比较按标准要求,导数及其应用在选修11中约为16课时,在选修12中约为24课时。理科比文科增加的地方主要有:在导数的运算中,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x3和y=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定积分的概念与微积分基本定理。3教学建议(1)在引入导数概念时,不宜再补充极限的定义,而是应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速度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速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思想和作用。 (2)本章1.1变化率与导数非常重视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引入导数的概念,然而例题与练习偏少。建议1.1.1适当补充一些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例题与练习;1.1.2补充一些简单的纯数学的求导数的例题及配套练习题;1.1.3补充与曲线的切线有关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导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3)导数的应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教学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用导数的知识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单调性以及证明不等式,理科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导数与函数的综合题;二是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教科书的这一节选材阅读量比较大,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例子,或者补充一些背景教为简洁的典型例题,所选问题应该能体现导数方法的优越性。(4)关于定积分的教学,把书上的东西讲清楚就可以了,应控制定积分计算的难度,严格控制定积分应用的广度和难度。(5)选修22第6页倒数第6行分式的分子中“D x 2”应改为“(D x)2”;第8页第二行“过点P的切线”应描述为“在点P处的切线”更合理一些。4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两个版本对这一章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从实际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相比较人教A版更加突出应用,“高台跳水”问题几乎贯穿始终,整章应用题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而人教B版叙述较为简洁,例题、习题中的纯数学题较多。第二部分 统计案例所处位置:选修12第一章、选修23第三章(一)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学习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肺癌与吸烟有关吗”等)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2通过对典型案例(如“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等)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统计案例是新增内容,是在必修3学习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体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标准要求的有四个案例,但教材中只选择了其中两个案例,所以标准建议14课时,而人教A版教师用书建议约10课时。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章教学重点是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教学难点是:掌握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利用随机变量K2来确认“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这一结论成立的可信程度(类似于反证法)。2文科、理科的教学要求比较标准对选修1和选修2中统计案例的内容和要求是一样的,但人教A版的这两本教材对这一章的处理却不尽相同,理科要求要高一些。(1)在第一节例1之前,理科教材增加了利用最小二乘法求a,b的详细推导过程。(2)在学习随机误差e之后,理科教材给出了线性回归模型的完整表达式:(3)在探究“如何衡量预报的精度”的问题中,文科教材是通过研究解释变量x和随机误差e对预报变量y的变化的效应,将总偏差平方和分解为残差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进而转化为用相关指数R2来衡量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理科教材则是类比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用衡量回归方程的预报精度,没有出现偏差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的概念,而是在残差分析之后直接给出R2的计算公式。(4)理科是在学习过“相互独立事件”的基础上学习独立性检验,因此在理科教材中,直接将“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等价为“吸烟与肺癌独立”。(5)在独立性检验的例2中,理科教材增加了统计量K 2的推导过程。3教学建议(1)建议在本章学习新课之前先回顾必修3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复习统计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要强调,统计学最关心的是: 如何抽取数据; 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所得结论的可靠性。(2)关于最小二乘法的教学,建议文科只要让学生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即使样本数据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达到最小值的直线ybxa就是要求的直线,具体过程不必介绍;而理科教学则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3)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对于其理论基础不作要求,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和机械套用公式;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处理数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运用一些常见的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建议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中的“回归计算”功能进行有关计算。(4)尽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如统计推断可能犯错误,估计结果的随机性),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5)A版在“回归分析”这一节的选材相当完整,从收集两个变量的数据开始,先画散点图,进而直观判断它们是否线性相关,然后在相关前提下尝试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最后还通过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来判断拟合效果。教学时应让学生结合例1体会这一完整的过程。4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两个版本对统计案例的处理差异是比较大的。(1)人教A版是先讲回归分析,再讲独立性检验,人教B版两小节顺序则相反。因此B版的回归分析是用假设检验思想来进行的,而没有讲述残差分析内容。(2)人教B版的选修12教材,在第一节独立性检验中,一开始就介绍了“事件A与B相互独立”的定义及有关结论,A版则没有。(3)人教A版的每一节总是以某个具体问题为线索贯彻始终,详细阐述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而B版则设计了较多的例题。(4)人教A版给出一个K 2临界值表,B版只给出两个K 2临界值:3.841与6.635。第三部分 推理与证明所处位置:选修12第二章、选修22第二章(一)课程标准要求(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数学归纳法(仅理科版)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4)数学文化 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 介绍计算机在自动推理领域和数学证明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推理与证明是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把过去渗透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思维方法,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使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除理科的“数学归纳法”之外,推理与证明其余内容都是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对于数学归纳法,旧教材安排在第三册(选修)第二章极限的第一节,新教材则是把数学归纳法作为直接证明的一种特殊方法,安排在选修22推理与证明的第三节;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要求由 “理解”降低为“了解”;对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新教材只有等式的证明,删减了“整除问题”、“几何问题”的证明。2文科、理科的教学要求比较理科比文科增加了数学归纳法,其余内容基本相同。标准建议文科约10课时,理科约8课时。文科教材中的例题相对比较多,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这两节中,文科有15道例题,理科有11道例题。3教学建议(1)推理与证明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它论述的是思想方法,知识只是素材,所以在选用例子佐证时,既注意已学知识的囊括,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删或改或增。若补充实例应以“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为准,不宜再拓宽、加深,拔高要求。(2)推理部分最好不要学生预习,除非能有更多更好的素材充实并延伸。(3)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过 程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特殊由一般到特殊结 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在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前提下,结论一定正确作 用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证明思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4)学习证明部分时,分析法要强调书写格式,否则学生容易犯逻辑关系错误。另外,应考虑简易逻辑内容的渗透与支持。(5)理科的“数学归纳法”教学,建议以新课标要求为准,适当补充“不等式问题”的证明,另两个“整除问题”、“几何问题”应用证明可让有能力的学生作课外研究。4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1)对新内容的引入,人教A版注重结合丰富的实例,比如一开篇就提出“四个猜想”,火星上的生命存在的猜想等,这是A版的优点,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B版比较传统但朴实,娓娓道来,如小溪流水很流畅。因此,在达到“数学文化”这点课标要求主要靠对A版学习外,将A、B两版结合起来或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2)在演绎推理这一节,人教A版主要提出“三段论”的一般模式;而B版是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四种常用的演绎推理规则:假言推理、三段论推理、关系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3)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人教B版比A版多了“不等式问题”、“整除问题”、“几何问题”的应用证明。第四部分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所处位置:选修12第三章、选修22第三章(一)课程标准要求(4课时)(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4)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1)删去了复数的三角形式,以及三角形式的运算等内容。(2)突出了数系的扩充过程,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3)人教A版教材弱化了: i的正整数次幂的周期性(隐含于本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中) 共轭复数的概念(在3.2.2例3(1)中给出) 关于复数的模的几何意义(隐含于3.1.2练习4中)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见习题3.2 理科A组第6题、文科B组题)2文科、理科的教学要求比较标准要求是一样的。教材内容也基本一致,理科的习题难度比文科略有提高。3教学建议(1)数的概念的发展与数系的扩充是数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数系扩充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也体现了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议教学时详细介绍从自然数系逐步扩充到实数系的过程(可参考B版),使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更为自然,让学生充分领略数系扩充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科学发展思想。(2)在讲解复数相关概念时,可以在“复数相等”学习时,增加“相反数”的概念,也建议在此同时提出“共轭复数”的概念,这样感觉比较系统些。(3)学习复数代数形式时的加、减、乘等运算时,可设置研究题:用第二章“类比推理”思想,将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与之进行类比。(4)删减的内容不必再补。那些弱化的部分,建议也只是在其出现的地方作适当延伸,不必重点讲解。4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与人教A版相比,B版内容较深一些,具体表现为:专门设置了“实数系”一节;在引入虚数单位i后,紧接着就给出了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和1的三个立方根;在复数的乘法一节,集中证明了共轭复数性质,给出了复数范围内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律,要求记忆i的正整数次幂的结果。第五部分 框图所处位置:选修12第四章(一)课程标准要求(6课时)(1)流程图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程序框图。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结构图通过实例,了解结构图;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结合作出的结构图与他人进行交流,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框图是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它是表示一个系统各部分和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图示,它能够清晰地表达比较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准为文科学生设计这一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清晰性,养成用框图清晰地表达和交流的习惯。1教学建议(1)本章的学习基础是必修3中的算法流程图。教材一开始就要求画“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的程序框图,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议在引入本章教学时,选择一、两个较为简单的算法问题,让学生回顾写算法流程图的方法,以承上启下。(2)框图的学习建议重点从以下4个层次去把握: 从分析实例入手,先让学生认识流程图与结构图的一般形式、特征和作用; 学会读流程图和结构图; 学会画流程图和结构图; 用流程图写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步骤,把学过的某些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来,对学生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3)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用框图表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以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优越性,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清晰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不宜拔高要求。(4)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问题的认识、观察考虑问题的角度都存在差异,他们作出的框图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对于学生作出的框图,只要他们“有理有据”,都应该认为是“合格”的,不要用“统一标准”去束缚。2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对于全新内容,不同版本在处理方式和选材上总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起来,人教B版这部分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在第一节中,通过三个浅显的例子介绍了程序框图和工序流程图;第二节只是用两个例题介绍了知识结构图。第六部分 计数原理所处位置:选修23第一章(一)课程标准要求(14课时)(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排列与组合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二项式定理 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这部分的内容与大纲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处理方式上,相对于排列、组合,标准更强调基本的计数原理,而把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证明作为计数原理的应用实例。就计数原理本身而言,标准强调对计数思想的理解,避免抽象的讨论计数原理,而且强调计数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用时比大纲少了4课时。2教学建议(1)本章的重点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和组合的意义,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二项式定理。难点是如何正确运用有关公式解决应用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对问题本身和有关公式的理解不够准确,常常发生重复和遗漏计算、用错公式的情况。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应强调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排列与排列数、组合与组合数、排列与组合、二项式系数与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运用各个公式的前提条件,并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认真剖析。(2)要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计数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本章的必要性,从而激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例如,所在城市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升位后的最大装机容量怎么计算?世界杯足球赛每个阶段的赛事要进行多少场比赛?(3)对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学生一般是不难理解的,然而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达到会用的境界,需要一定量的应用性训练,建议教学时结合具体问题,着重引导学生弄清两个原理的联系与区别,如何根据问题的特征选择对应的原理,合理运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各种背景下的计数问题。(4)排列组合的应用题所涉及的问题背景非常丰富,而计算可用的公式只有几个,与旧知识联系也少,要从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些特定的数学模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时,要通过典型例题,形成典型问题的思维模式;注意常见题型与常用方法的归纳。(5)关于组合数的两个性质,标准未做要求,而教材将其作为探究问题供学生选学。这两个性质能够有效简化一些组合数的运算,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杨辉三角的预备知识,因此建议还是组织学生学习,并补充一些简单的应用;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用组合数公式给予严格的证明,并尝试用组合的意义给予解释,让学生体会其本质。3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两个版本相比,A版更加注重体现课标的精神,比如:从内容编排上看,非常强调基本计数原理的思想及其应用,第一节安排了有梯度的9个例题,计划用4课时,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来熟悉原理及其基本应用,而同样内容B版为3个例题,2课时;注重学生对新概念、新公式的探究。第七部分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所处位置:选修23第二章(一)课程标准要求(1)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通过实例(如彩票抽奖),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方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增加的内容有:超几何分布,条件概率;加强的: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概念从大纲的“了解”变成现在的“理解”;弱化的:相互独立事件的要求降低为“了解”。与旧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中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采用了概率论中的严格定义,即用特殊情况下条件概率公式的乘法变形来规定:当P(A | B)= P(A)时,有P(AB)= P(A)P(B),则称事件A、B互相独立。在正态分布中,新教材增加了用定积分表示随机变量在某区间 (a , b 上的概率(即正态曲线在某区间 (a , b上的面积)。2教学建议(1)本章的学习基础是必修3的概率,因此在引入本章教学时,可先对学过的概率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回顾,例如概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随机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怎样才算是把一个随机现象研究清楚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章的必要性。(2)建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建议教学时类比函数的意义去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标准对连续性随机变量不作要求,但教师可以选择考虑向学生简单介绍它的概念,一方面与“连续”对比,学生就能更好的体会“离散”的含义;另一方面,后面要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就涉及到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密度,可以先让学生有一些知识准备。(3)超几何分布虽然是标准新增的内容,但它所描述的概率模型大家并不陌生。例如2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从中任取5件产品,若按所含次品数来分类,可分为0件次品5件正品、1件次品4件正品、2件次品3件正品、3件次品2件正品,这样的概率分布就是一个超几何分布,即次品数X服从超几何分布。教学时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让学生在研究同一个背景下,根据古典概型计算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的过程中,掌握超几何分布的意义。(4)对于条件概率和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标准对这两个概念的要求只是“了解”,主要是为独立重复试验和二项分布做准备,建议不要拔高教学要求。(5)两点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都是概率论中重要的分布类,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些分布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还可以解决许多现实中的推断、决策问题。因此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认清楚这些分布的特征;能够判断哪些类型的问题可以化归为这些分布的概率模型来解决;掌握这些分布的期望和方差公式(其中超几何分布的方差公式比较复杂,不作要求)。(6)正态分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正态曲线的形状,再结合函数的性质与概率的性质,来认识正态曲线的特点和正态分布的性质。随机变量的分布密度函数,x(,+)只是让学生了解,直接给出即可,不必解释其来龙去脉,但是要弄清楚表达式中各常量、变量与参数的意义。3人教A版与人教B版的比较两个版本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思路基本一致。有区别的地方是:人教B版给出了超几何分布的期望公式、提出了标准正态分布,A版则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