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基础达标】1.(xx重庆学业水平测试)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扩大公有化规模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xx潍坊高一检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提问:“这台机器(如右图)姓社还是姓资?”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B.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C.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4.(xx扬州高一检测)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会议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5.(xx临沂高一检测)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91年邓小平谈道: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B.决定拨乱反正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D.“南方谈话”和召开十四大2.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1993年9月,邓小平则明确警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材料表明,邓小平的核心主张是()A.缩小城乡差别B.实现由“贫”转“富”C.实现“共同富裕”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4.(xx汕尾模拟)1992年,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C.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5.(xx珠海模拟)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其中催生1984年、1992年这两个创业高潮点的主要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C.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6.(xx徐州高一检测)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二、非选择题(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市场的特点。(6分)(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12分)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即富裕、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其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能力。1992年中共召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D。3.【解析】选B。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等,姓“资”姓“社”的关键是看它为谁服务。4.【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破“计划经济崇拜”指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故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体现了这一意义。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粮票是中国实行配给制时使用的,反映了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故选A。调查表明,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这标志着中国()A.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共同富裕B.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完全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由市场定价,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C正确;我国目前还没有基本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也没有成为现代化国家,国家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故A、B、D不正确。【能力提升】1.【解析】选D。材料内容发生于1991年,A、B、C发生在1978年,故可排除。从材料看,邓小平认为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基于此,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知识拓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较。(1)主要区别:计划经济是用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是用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2)作用:计划经济在实行初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对生产力的束缚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的。【变式训练】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通过人口流动特点的变化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控制向发挥市场的作用转变。2.【解析】选C。分析材料可知,邓小平的基本主张一是要富,二是要防止收入差距扩大,据此判断其核心主张是要防止因一部分人的先富而导致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即要实现“共同富裕”。故选C。3.【解析】选C。1992年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经分析可知选C。4.【解析】选D。从材料时间可知此书与“南方谈话”有关,“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选择D。A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贡献。5.【解析】选A。本题主要根据相关大事的时间和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两个依据来解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产生于1984年之前,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出现在1992年,开发开放浦东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时间相符,且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6.【解析】选D。图中第二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是1991-1993年间,原因是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7.【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从商人数量、商品种类、长途贩运等角度回答。第(2)题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3)题“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实行计划经济,第二问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1)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主要原因:实行计划经济。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三某地1978-xx年部分经济数据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1978年249.2461.09188.11992年2 136.02152.311 060.7xx年21 548.361 656.685 813中国经济网数据中心(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阅读材料三表格,概括1978年以来某地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变化”要从私有制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分析,“原因”要结合两次变化所涉及的国内、国际因素分析。第(2)题“变化”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分析,“影响”从积极性、企业活力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题要依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判断“变化”是指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变化: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3)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原因: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