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575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 年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 考点 1、实践观 【应知应会】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 的一切活动。 (1) 、理解: A、实践是 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B、实践是人们变革 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C、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 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这与庸俗唯物主义 划清了界限。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那些人们纯 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 、基本要素:实践的 是人;实践的 是客观世界;实践的 是工具和设备。 (3)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相对于 )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 了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相对于 ) 结果的 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本 质特征是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 。)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相对于 )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 ;实践受到一定历史 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实践具有 。 (坚持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 )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是适应 的产生;B、认识是在 中发生的。 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后者除了来源,还有动力、 标准和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但是人 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通 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外, 还可以 通过读书学习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 ,提供 ,提高 ,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 ,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 ;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 为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为什么:是因为 。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的特点。它一方面受 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 , 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 ,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 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B、如何检验:一般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能够达到 , 则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注意并不是“凡引导实践达不到预期目的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因为任何理论都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必 须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系统考察实践结果。 C、防止:把主观认识或者客观对象当作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它们都不具备把主观和客 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决定了一切认识正确与否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D、联系:“三个有利于”和“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 。 G、注意:承认实践标准,但不能否认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方 法 论: 实践决定认识 重视实践、勤于善于实践实践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反 对:否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误区点击】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2)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 (5)盲目实践是无意识指导的。 (6)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含义 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 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 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目的,运 用特殊设施和手段,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包 括改造自然和社会) 地位 作用 最基本实践活动,决定人 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也是基本实践活动,推动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是从前两种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历史 前进的有力杠杆 具体 表现 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 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 是人们从事政治、科 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 础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 革能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 社会生产的发展 阶斗是阶社发展的直 接动力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集中表现: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 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 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具体()建立 ,指导生产和社 会活动()获得 ,直接手于 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 启示 树立生产劳动观点 重视社会关系的改革(要树立阶级观点) 重视研究和应用 错。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 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 得直接经验,二是学 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 间 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7)人的错误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对。但实践不是产生错误认识 的根源。脱离 实践才是产生 错误认识的重要根源。 (8)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9)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1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1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12) “生产力标准”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13)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意见可充当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4)直接经验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是理性认识。 (15)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6)区别:认识的起点是 、认识的基础是 、认识的源泉是 、认识的对象是 、 认识的目的是 、认识的任务是 、 认识的过程是 、 认识的途径是 、 认识运动的规律是 【课内检测】 1、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说: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C、实践的客 观性服从于实践的目的性; D、实践的客观物 质性、能动性是统一的。 2、我们应树立劳动观点,其最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劳动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B、生产劳动 是人类存在、发展和全部社会生存的基础; C、实践 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生 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3、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 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 ) 实践是 认识 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 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B C D 4、2005 年 10 月 12 日至 23 日,举世瞩目的第十届全运会在江 苏南京举行。江苏省利用举办十运会 这个机遇,进一步改善内外环 境,展示江 苏文明形象,扩大江苏在国内外的影响,推动江苏省现代 化建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 联系构成发展,发展推动运动 B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C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 实践活动是有意 识、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 5、(不定项)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 记中,如“PF(佩服)”“7456 (气死 我了)”“(:*我生病了)”等,让 人看不懂。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 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 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 选择与运用,最 终得到社会的承承认, 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给 我们的启示是 A 推动认识的发展必须发挥 主观能动性 B 认识应当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C 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 动 D 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 书面语言的发展 6、(不定项)美国一所大学科学家表示,他 们利用量子力学与激光技 术将造出一种“ 简单”计算机,可 以比目前所用电脑运算速度快 10 亿倍。 这种“ 简单”电脑能否成为现实,要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A 认识的发展水平 B 科学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C 科学家的设想是否来自实 践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8、(06重庆卷)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医生治病 法官办案 文艺演出 调节分配结构 A. B. C. D. 9、(06广东政治卷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 利欧斯说:“ 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 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 ”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 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 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10、(06广东政治卷24)从柏拉 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 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1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无边 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B 12、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新课题。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 果 D.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 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对发展的认识也由最初的“发展:经济增长”到“发展=经 济增长+结构改善” ,再到“发展=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社会进步” ,现在,人们认为:“发展=经 济增长+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发展观的完善也推动了我们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实践。 辨析: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产生正确的实践。 例 2、 (xx北京文综)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 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 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 又进一步显现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 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 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参考答案: 例 1:(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而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 够推动人们 的实践顺利发展。 (2)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正确的实践过程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经验) ,也可能 产生错误 的认识,错误的实践过程中人 们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也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 教训)。 (3)认识产生实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无论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不能决定(产生) 实践。正确 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正确的实践,因 为影响实践正确与否的因素除了正确的 认识外, 还有个人 的能力、客观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4)上述说法是片面的。 例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 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 重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 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 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 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 续发展。在 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 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练习 3、 (xx 年江苏政治卷 37 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 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 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 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 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 践。因此,我 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 劳动。 考点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应知应会】 1、事物都有其现象与本质 (1)区别:现象是事物的_和_ _,它是_,能为人的_ _ _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_ _和_ _,它是_,只能是由人的_ _把握。 (2)联系:本质离不开_ _,本质总要表现为_。 现象离不开_ _,现象是_表现。 (3)现象分类:_和_,真象,假象都是事物_的表现。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区别: 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 阶段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_的认识;具有_、_、_特点,是认识 _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_ _ _的认识;具有_、_ _特点, 是认识_阶段。 (2)联系: _认识依赖于_ _认识,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_ _; _ _认识有待于发展到_认识,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_。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_,归根到底来源于_。 3、真理与科学理论 (1)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 正确认识。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科学理论-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反映按其内在逻辑而组成的 。 (2)为什么人们往往把真理称作客观真理? 因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之间的区别: 从含义上看,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论是人们把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是把 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 从性质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确的认识。 之间共同点: 来源相同实践;性质相同属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的东西;本质相同内容都是 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系 理 系 理 统 论 统 论 化 化 化 化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4)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 哲学依据:认识对实践反作用 B 原因:因为科学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表现:预见事物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_ _、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三观” D 要求:认真学习 , ,做到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切实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G 准确把握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结合起来。 应该明确科学理论的作用再大,毕竟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不能撇开 谈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真理 理 理性认识 科学理论 理论 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其它相关理论联系起来。 如: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物质发展起促进作用;实践的 特征;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 【误区点击】 1、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因 为现象是事物的 ,可以通 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 知;本质是事物的 、 ,只能由人的思维去把握。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 别,才需要动脑筋,才需要研究,才需要科学。因此, 说“本 质是现象的总和”是不正确的。 2、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3、真象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 4、假象是一种错觉。 区别:二者的本质不同。假象属于 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 观现象。与真象相对, 是事物本质的表现。错觉属于 范畴,是人 们对客 观事物错误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假象是由客 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 的产生即有 ,又有 原因。 联系: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5、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因为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多种 现象表现同一本质, 6、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是理性认识 7、感性认识是错误的不可靠,理性认识是正确的,是可靠的。 8、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 认识是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整个 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 认识,二者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本质 的区别。 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 须充分 ,对实践中获得的大量可靠感性材料 进行 。否 则,再多的感性认 识也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内检测】 1、人们获得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 论的共性是 A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客 观事物在人 脑中的反映 C客观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D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2、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真理三者的共同点在于( ) A、对事物的本质的系统论的认识 B、都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 进作用 C、都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 D、都是客 观物质对象在人 脑中正确反映 3、“审时度势”、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 动的最佳效果 B客观规 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既要 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D主 观 能 动 性 的 发 挥 ,受 一 系 列 主 观 因 素 的 制 约 4、“会看的看门 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与“热闹”分别是( ) 、本质与现象 、理性 认识与感性认识 、真象与假象 、真理与谬误 5、(不定项)俗话说:“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 热闹。 ”要学会“ 看门道”就必须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D发挥认识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 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C、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7、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些作用有:、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 、指导 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A、; B、; C、; D、。 8、“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 主观动机 ;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 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 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 (xx 年全国卷)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 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 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 的支持。回答 1-2 题: 9、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 象,是 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 表明 ( ) 理性 认识是感性 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从感性 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理性 认识与感性 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 B C D 10、借助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 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 现代工程 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 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 ) 经实验 室检验 而尽可能完善 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更好地指 导实 践并接受实践检验 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 B C D 【应知应会】 4、认识的根本任务 (1)是什么?经过_ _上升到_;透过事物_抓住事物的_。 (2)为什么? 从现象与本质区别来说,认识现象_。 (因为:_) 从认识水平程度来说,认识需要由_上升_。 (因为_) 从认识作用来说,对事物本质规律的_认识,能_ _指导实践。 (3)如何实现? 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 最终目的、 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创造必要的条件 A (前提):占有 B (关键):对进行 的加工制作。 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贯穿着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 把握:为什么加工制作? 感性认识总和理性认识 怎样加工制作?_ _、_ _、_ _、_ _。 (加工制作过程:是我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5、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一个艰苦探索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事物本质与规律认识,实现认识的 。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_:指导_得到_、_,实现认识 的 。 两 者 关系:第一次飞跃是由第二次飞跃的 ,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 。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是因 为,通 过第二次 飞跃,才能实现 ,使 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 化为物质力量;通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使 认识在实践中得到 、 修正、补充和 。 经过由_到_,由_再到_的若干次反复与提高,只有当认识被 实践的证明是正确的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_。 (2)认识要不断发展: 原因:任何一个具体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_认识,一个_认识,一个 _的认识,而世界空间、时间上都是_。 要求:在深度上,认识要不断认识,而世界空间,时间上都是_。在广度上, 认识要不断_ _在过程上,认识要不断_ _ 6、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a)事物的_决定了我们在思维中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即: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_ _进行分析,又要反对事物从 _进行综合把握。 (b)分析方法 含义:把事物的_分解为各个要素或阶段,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 作用: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对事各种要素首先作出周密分析,才可能_ _。 要求:分析不仅要分析_ _,还应在_ _中把握各个要素,即联结中“分” 。 反对:只分不联,否则导致_。 (c)综合方法 含义: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_起来,组成一个_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 作用:能正确地认识_ _客观对象。 要求: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_;抓住对各部分研究成果之间_;把握事物 _的本质与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_认识。 反对:综合是“简单机械相加” ,否则不会形成_。 (d)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_下的深入 分析,又要注意在_基础上的综合。 (g)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核心方法是_。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a)合理想象:立足_,根据_,充分发挥人的_。对人们认 识与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b)创造性思维:就是以_为指导,面对_,敢于提出_,解决 _的思维活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_,进行_思维。 (c)培养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注意:一是要善于_; 二是要敢于_ _;三是务必_,把握_; 四是要正确对待_; 五要经得起_ 。 【误区点击】 1、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 认识是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 认识是对事物本质 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前提和基础。但是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 识都源于实践。认为理性认识 源于感性认识, 实质上是混淆了 认识的本源和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 间的关系,是错误的。 3、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更形象。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5、创新就是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6、创新一定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剖析 (1)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人 们在 实践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必须在 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新观点、新方法去解决。 (2)创新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 们只有具备正确的 、良好的知 识构成、创新能力、 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 够 ,充分利用 ,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7、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 剖析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出现的事物并 不一定是新事物,是种创新( 2)人类产生后,逐步学会了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 自然界的进化,都是新事物的 产生,但并没有人 类的创新活 动。因此, 创新并不是创造新出现的事 物,新事物也不定是创新的 结果。 8、创新就要敢想干,敢想敢干就能创新 剖析(1)创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 进旧事物的 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实现事物的发展。 它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 现状的旧观念,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2)树立创新 精神,不仅要敢想敢干,还要不断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尊重 基础 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反之,不顾客观规律和客观 条件地蛮干,就不是创新。 9、综合就是各个要素相加。 剖析 (1)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 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 ,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 果之间的 ,从中把握事物 ,得出一个全新的 。(3)把 综合看成是各个要素的机械相加,是不会形成新的认识的。 10、认识现象时需要分析,认识本质时需要进行综合。 剖析 【课内检测】 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 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 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 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刀子嘴豆腐心”、 “笑里藏刀”,这表明了解一个人,必 须( ) 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 B、不能只看假象,因为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C、把握理性 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正确、可靠 D、透过现象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3、(不定项)认识根本任务是经过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深刻,感性认识肤浅 B、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错误 C、理性 认识是本质,感性认识是现象 D 对事物本质与规 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4、从前,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给 3 个儿子留下 17 匹马的遗产,并有一个费解的遗嘱:马群的 12 分给长子,13 分给次子,19 分给最小的儿子,同时要求不许宰杀马。3 个儿子苦思冥想了许久, 仍没有想出分马的良策。正在 “山穷水尽”之时,来了一位 骑马的哲学家。哲学家 问清了遗嘱的具体 内容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马归人待分的马群中,使 马 的总数成为 2、3、9 的公倍数,这样,再 按老人的遗嘱分配,长子得 9 匹马,次子得 6 匹马,小儿子得 2 匹马,兄弟 3 人分掉的还是 17 匹马。 这表明 A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B创 造性思维有重大作用 C要多接受新事物 D要敢于提出新问题 5、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同志说:“多想出智慧。 ”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 心来。 ”这都说明 A认识了事物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本质 B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 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6、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 “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 “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 “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 “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 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B. C. D. 7、一位哲人说;“ 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 ”这句话 A强调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说 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 C说 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D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 8、(05广东卷1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 窥园 D目无全牛 9、(xx 年春季高考文综卷)“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 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0、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求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国有控股企业挖 掘企业内部潜能,提出了“ 质量至上,技术领先,管理 创新、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是: A、对事物各要素的科学分析、判断 B、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C、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 D、对事物各要素的相加。 11、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 调查证明,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 群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 粪便、 饲料和饮水等途径传播。在发生禽流感的疫区,有关部门针对 其传播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切断病毒 传播途径,从而控制了疫情发展。这说明,禽流感的传播是可 以控制的。控制禽流感的传播 应 : 、正确 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按客 观规律办事 ;、创造 条件,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把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A B C D。 12、在音乐艺术里, 旋律是多种音 乐因素的综合体。由此可见, 优秀的艺术作品: A、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融入了对概念的分析和把握 C、渗透了系统综合的思想 D、加理了合理的想象力 13、文艺评论是文艺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清代 诗人赵翼在“论诗绝句之二”中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只 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宛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人认为,那种“矮人看戏” 的作风,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因为这种人没有: A想象力 B创造性思维品质; C正确 发挥主观能动性; D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4、曹操成功地运用“ 望梅”办法使士兵暂时“止渴”,智闲禅师认为“画饼不可充饥”。对此的正确认 识是:B A唯心主义者认为“望梅” 能“ 止渴”,唯物主义者认为“ 画饼 ”不能“ 充饥” B主观 能动性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C、“梅” 是客观 的,“饼” 是主观 的,因此二者作用不同 D、主观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1960 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一些杂志上获知杂交高粱、杂交玉米等成果已在国 外广泛应用,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等规律对作物育种 有重要意义。于是,他跳出了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 6 年时间,先后用 1000 多个品种,做了 3000 多个杂交组合,仍然 不能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 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 6 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 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经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以及与全国各地科研人员的合作,1973 年 10 月,袁隆平终于发表 了题为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成功。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如何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认识 认识的目的 感性认 识 理性认 识 是什 么为什么 (a、b、c)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分 类 认识的任务 怎么样(a 、b)本质 现象 答案(1)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问题, 抓住了正确解决问题并推动事物发展和创新的首要环节。 (2)要敢于突破和超越。创造性思维要求解放思想,善于打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袁隆平 不迷信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敢于 对权威提出质疑和超越。 (3)要积累知识和把握科学规律。袁隆平利用前人提出的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进行杂 交水稻实验。 (4)要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袁隆平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成果, 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促进了新事物的成 长。 (其他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要重视发展创造能力,特 别是知识创新能力。因为知识创 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 论和新方法, 为人类文明 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 进 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力量) 考点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应知应会】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 。 2、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 (1)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因而从 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 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 。 (3)人民群众是 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 作用。 理解人民群众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群众创造物质 财富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 精神财富生产的源泉。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方法论意义 总的说:坚持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具体地说: (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 (2)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课堂思考:为什么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哲学依据: 现实依据:这是由 和 所决定的。 课堂思考:怎样才能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呢? 把读书与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把学习间接经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情,即对 ; 理,既为 ;行,即 ) 。 【误区点击】 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5、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 【课内检测】 1、2006 年 4 月 14 日人民日 报载文指出,人的水平、能力、品德,不会随着职务的提升而自然上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效地充 实、提高自己,获得与岗位相称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 任务。材料表明( ) A、人的能力不会自发形成和提高 B、学 习是改造主 观世界的有效手段 C、改造客 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D. 改造主 观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2、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根本上推 动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首先创造了物质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根本上推 动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首先创造了物质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 观的夸 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人民群众 的革命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这强调的“只有人民群众的革命的实践,才是 检验真理的尺度” 只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真理的化身,是历史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 实践活动具有连接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C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体都是正确的活 动 D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真理的发现者和拥护者。 5、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既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肆善于组织和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 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之所以要加 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因为: A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 性的活动 B 实践的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人 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 主观因素决定着人们发挥主 观能动性能否职积极的效果。 6、(不定项)依据上题材料,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就是要实现 A 理论能指导实践 B 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 C 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D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结合 7、阿炳,原名华彦均,出身贫寒,入道 观当道士,眼睛瞎后沿街行乞。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在国际上久享盛誉,被评为“ 华 人经典音乐”之一。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 : A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B、文学 艺术起源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凡天才人物,不经过严格教育和训练,也能作出惊人的业绩 D、 像阿炳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在中国成百上千,只是未被发现 【知识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 【原理归纳】 1、现象与本质辨证关系的原理 内容: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本质表现,本质 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求: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原理 内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 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要求: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条件原理 内容: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一分丰 富合实际的感性认识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勇于 ,又要善于 。 4、认识要不断发展原理 内容:任何一个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认识,一个发展阶 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反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不断发展认识,创新反对把认识_、_观点。 5、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 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 重视实践、勤于善于实践实践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6、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 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 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 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 的机械化、庸俗化。 7、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要相信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群 众利益而奋斗,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典型例题】 例:材料一:2006 年 3 月 21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 4 月 1 日起,对我国 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 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税负。作为 1994 年 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 论。 材料二: 注:根据 WTO 的规定,2006 年 1 月 1 日起,整车关税已从之前的 30减为 28,到今年 7 月 1 日则最终减至 25。 材料三: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十五期间,随着民用汽车特别是私家车的快速发 展,全省持有驾照的人员呈快速增长之势, 去年全省又有 53.2 万人拿到汽车驾驶执照,汽车驾驶 员总数接近 400 万人,目前全省平均两个驾驶员就拥有一辆民用汽车,学车、买车、开车逐渐成为 一种生活和消费新时尚。 (1)根据上述材料,某市三中高三(1)班同学决定展开探究学习。 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你以消费税的调整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并简要写出 选题的理由。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走访了税务机关,有关负责人表示,税务机关将“注意总结执行 中的情况和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以利于正确引导消费和生产”。 请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该做法体现了什么哲理? (3)该班同学小王的父亲计划在今年购买私家车,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给小王的父亲提两 条建议。 参考答案:(1)选题角度如:从消费税的调整看国家的宏观调控,理由是税收是宏观调控的重 要工具;消费税的调整与企业的投资,理由是消费税具有间 接引 导投资流向的作用。 (2)实 践决定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 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