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5337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活动背景背景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背景二: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解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立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中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之中,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从国内形势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程中,迫切需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增强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增强青少年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背景三:当前后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立足学习,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发扬革命传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贡献。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宝贵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意识,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活动过程和内容(一)在班级或校内举办一次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展1、展览的意义。通过展览,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孕育形成的过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豪感。2、展览内容包括:(1)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故事、诗词、图片、照片展览。(2)关于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章的展览。(二)举办一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争做文明学生”征文和演讲比赛1、由学生自己举办,可邀请部分老师和同学作评委。2、程序要严格、科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确定一个教育基地。精心组织、严格纪律,认真参观。2、 可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的影视片3、 撰写日记和观后感(四)开展主题校(班)会、团会1、 精心选择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内容的主题。2、 学生可查阅材料,选出代表在会上发言。3、可以请革命老前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4、根据班会的感受,撰写心得体会。(五)开展诗词诵读、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间自行组织安排。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敬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确立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博采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识。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中华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2)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做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主探究探究活动1:2002年12月3日,伴着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会场一片欢腾:xx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一位香港时事评论员事后这样说道。(1)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2)如何理解“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作用?探究活动2: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体现在什么方面?探究活动3xx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的设计浓缩着中华文化,方寸之间,融书法、篆刻、绘画、色彩等于一体,气象万千,寓意深刻。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的奥运会徽包含的中华文化的印记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探究活动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1)查阅资料,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且从未中断。(2)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运用实践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 )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C.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文学艺术 汉字 史学典籍 科学技术A. B. C. D.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 开放性 B. 多样性 C. 包容性 D. 区域性4、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的重要文明标识是( )A. 统一的汉字 B. 相同的服饰C. 共同的信仰 D. 共有的道德规范5、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是( )A. 史记 B. 战国策 C. 资治通鉴 D. 春秋6、中华文化中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是( )A. 科学技术 B. 园林艺术 C. 文学艺术 D. 天文历法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 )A. 多样性、复杂性 B. 实用性、整体性C. 开放性、多样性 D. 多样性、实用性8、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被称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的是( )A. 灵渠 B. 大运河 C. 万里长城 D. 都江堰9、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语言等诸方面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处华东的是( )A. 吴越文化 B. 中原文化 C. 荆楚文化 D. 滇黔文化10、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属于藏族民族文学的是( )A. 荷马史诗 B. 格萨尔王传C. 江格尔 D. 玛纳斯二、分析说明1、“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摘自中华世纪坛序通过上述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试简要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及原因2、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是只有中华文化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过。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什么是包容性?(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意义?三、社会传真xx年,云南利用丰富多彩的多民族人文景观,打造多元文化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文化冲击波,无论是耳熟能评的五朵金花,还是引起轰动的云南映象,在带给观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云南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走向了世界。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我国的区域文化?四、观察思考1、台湾文化大都是从闽南传播过去的,与闽南文化共称为“闽台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大陆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已传播到台湾地区。随着大陆先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全面传播到台湾。由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人民,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活、客家话,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与福建、广东等地也基本相同。虽然在台湾近代史上,闽台文化一度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成为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了,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会抽时间拜访曲阜“三孔”圣地。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莆仙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每年都有不少台胞到福建莆田湄州湾祭拜妈祖,到河南新郑黄帝陵祭祖。至于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阖家团圆等民俗习惯,无不是两岸同根同宗的证明。2005年5月9日宋楚瑜率亲民党代表团祭拜黄陵时表示:两岸同根同宗同文化割舍不断。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早已渗透在台湾同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系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2、材料一:在文学艺术方面,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文坛上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材料二: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如胡琴、笛、箫、唢呐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材料三:在民族舞蹈,建筑壁画,科学医药方面各民族文化更是灿烂多彩。分析上述材料,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