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525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3课 杜甫诗五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名句积累】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10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名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意: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首诗就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全诗毫无半点掩饰,情真意切。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戎马戍守戊戌清规戒律B坼裂申诉分析风驰电掣C眼眸牟取谋生未雨绸缪D祠堂伺候伺机有恃无恐解析:A项,rn、sh、w、ji;B项,ch、s、x、ch;C项均读mu;D项,c、c、s、sh。答案:C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霓旌尘缳戍守B戍马涕泗乾坤C云鬟旅行疏漓D旖旎鬓角嚼啮解析:A项,缳寰;B项,戍戎;C项,漓离。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解忆长安未解:不懂得B只缘恐惧转须亲 只缘:正因为C映阶碧草自春色 自:自己D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解析:C项,自:自然,本来。答案:C4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解析:B项,颔联“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答案:B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指出那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答:_答案:是“湿”和“寒”两个字。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关于杜甫蜀相一诗的诗眼,有人认为是三、四两句中的“自”和“空”,也有人认为是最后两句。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写出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诗人的万千感慨由此而生发。(示例二)诗眼当是最后两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战乱而屡屡失意,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与武侯的命运颇为相似。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扑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答:_答案:“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不让扑枣;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_答案:心系黎民百姓,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二)名句赏析8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答:_品评:“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义;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借写儿女不懂思念,更进一步表达自己思乡之深。(2)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答:_品评:人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答:_品评: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情。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答:_品评: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答:_品评:写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三)课外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答案:(示例)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雨叹三首(其一)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注: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答:_答案: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主形象。(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_答案: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一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主的欣赏与赞美。“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主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看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忧世情怀。三、语言运用11将下面兵车行的诗句改写为电视剧杜甫中的一个场面。要求运用电视剧的画面语言,完整、准确地反映诗歌内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答:_答案:(示例)漫天阴霾。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战马的阵阵嘶鸣声,喧闹混杂不清的人声,愈来愈响。尘土飞扬的大道。军旗、战车、队伍。一队队军人,全副武装,扛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一军官模样的人挥动着长鞭催促队伍行进。12我们徜徉在李杜的诗歌长廊中,感受诗仙风骨,领略诗圣风采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句子的开头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示例: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答:_答案:(示例)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愤慨中,置酒会友,借豪饮挥洒人生的自信。杜甫在以舟为家的凄婉中,凭轩远眺,发忧思徒增暮年的感伤。(此排比句根据将进酒和登岳阳楼拟写) 相关知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是缘于周代民歌。像诗经中的伐檀七月氓等,都是极其优秀的代表。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而产生在建安时代的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一个特出的奇峰。对话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节的描写等,都益趋成熟和完善,人物和情节的典型化也有很高的水平。由于周民歌,尤其是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出一些现实主义的诗,如辛延年的羽林郎、曹操的薤露行,以及王粲、陈琳、曹植、蔡琰等人的一些作品。但他们都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建安后,现实主义逐渐转入低潮,晋宋之间,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梁陈以后,宫体猖獗,更脱离现实。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大诗人李白虽也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但他的最大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浪漫主义方面。因此,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上。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到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由此可见,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的。用不用古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实质上无异于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这一影响,一直贯到清末黄遵宪等诗人的创作中。后来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杜荀鹤、聂夷中等,不仅善于吸取民间歌谣的特色,并且语言通俗,其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使的汉代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传统得到空前的发扬。美文选段草堂诗魂张忠孝千年的时光,可以湮灭几多繁华和功名,却无法抹去岁月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诗魂。杜甫草堂,这座一阵风便可吹翻的茅草屋,穿越了千年时空,依然矗立在雨雪风霜中。纵观中国历史,穷尽浩如烟海的诗书画卷,虽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吟咏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诗句,担当着庙堂“忧思”的书生,大概只有杜甫了。锦官城内,浣花溪畔,这个经历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苦难诗人,一度连栖身的茅屋也为无情的秋风所破。然而,当他苦心经营茅屋时,却始终怀着“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的终老于斯的想法。他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国破家亡的忧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了。身居草堂,他也曾有过短暂的“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的安宁生活,但很快便忧从中来,感叹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悲凉。官军偶尔的一点喜讯,也会带给他欣喜若狂,这在他的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他已离开草堂,由绵州避乱梓州了。两年后,他回到锦官城时,草堂早已人去楼空,荒草萋萋了。穷途末路的杜甫,从此离开锦官城,乘舟东下,漂泊流离,再也没有走上回归之路。穷困潦倒中,挣扎、呻吟,终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一生都在流离失所、风雨兼程,却从未因自己的贫病交加而停止呼喊。他是多么希望普天之下,有着广厦千万间啊杜甫去了。草堂毁了修,修了毁,毁了又修,绵延至今。修缮草堂的早已不是诗人本人,也不是诗人的后人。也许,只是诗人遗留在草堂的那一缕忧国忧民的诗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