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190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xx我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随着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发生根本的转变。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主要体现在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合作的精神、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一、课程标准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较易理解,对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教材分析教材在这一节中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对教学案的处理应用,分析例题之后,可让几名同学同时做同一道习题,可能有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公式求解,也可能有同学用新学的动能定理求解。这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同时,可增加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信心。四、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4、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5、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l 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4、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3、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表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4、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5、通过推导与延伸,使学生领悟到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五、过程设计l 教材处理1、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即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猜想; 3)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4)全班讨论各种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5)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归纳得出结论;第二课时:1)归纳总结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 3)教师利用演示实验,做动能定理的验证性实验; 4)综合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得到动能定理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5)通过例题,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6)通过实践与拓展来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7)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8)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重点、难点的处理第一课时:重难点:1)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全班讨论各种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猜想;处理方法:1)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方案,而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等过程可以作为第一课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报告。2)设计该实验的关键是把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统一起来,设计时必须从两个方向考虑,但学生往往不能明确清晰地把握设计思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3)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因此,教师可以教学过程中多加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第二课时:重难点:1)综合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归纳总结,得到动能定理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2)通过例题,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处理方法:1)本节课安排了一道例题,其目的是突出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因此,建议在讲解过程中,把处理该类问题的步骤在解题过程中特别列出并强调。(即: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列出各个力所做的功,明确物体的初动能和末动能。)2)解题结束后,要通过例题归纳出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3)解题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再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公式求解 同一问题,并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比较方便。l 实验验证关于动能、动能定理,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跨越“梯度”,教师在学生讨论、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做好演示实验验证,是跨越“梯度”的有效措施。具体操作时,我是利用自制的平抛仪,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通过小球在光滑轨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研究来实现。理论推导:重力做功:W =mgh1 (h1为物体在平抛仪上的起点到水平槽的高度) 动能变化量:Ek=mv2= (h2为水平槽到水平落点高度, s 为物体水平射程), W =Ek mgh1= 只须证明h1= l 探究、讨论方式1、探究要素的选取:通过什么运动形式的研究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变化关系2、讨论的铺垫:先复习外力做功和动能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定量的关系。3、讨论的设问:可依照教师教学用书设置的问题l 学法指导1、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向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而动能变化量又较容易得到的具体运动形式,同时要考虑误差的大小。2、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l 学习评价评价内容:1、外力做功和动能的有关知识2、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3、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4、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5、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6、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7、探究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8、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表述能力、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评价形式:1、书面考试课堂练习;2、完整的书面实验设计;3、实验过程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