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568386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地球与变化的地表一、教材分析:地层、化石、卵石这些名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对于地球及地层运动的知识,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对此获得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地层运动的一些典型例子,如:火山、地震和风化现象等。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层的运动现象,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地层变化运动的价值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为此,教科书在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编写了地球与变化的地表单元。特别指出的是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和“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两条新内容。增加“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标准的理由在于地表的变化可分剧烈的和缓慢的两种。缓慢的地表变化不易察觉,以致各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持有“世界始终如今天这个样子”的观点,因此有必要让儿童了解这些缓慢的地表变化,渗透唯物辨证法思想。这一内容标准的增加还有助于儿童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这一标准内容的增加是想让儿童了解,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在影响地表的变化外,人类的自身活动也是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力量。有必要让未来的公民从小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敏感性。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的内部有什么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发生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2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6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7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8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9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2大胆想象。3能够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交流。5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6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7不迷信权威。8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9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三)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3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4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5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6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极其提炼物的名称。7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8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人类对植被、土壤、水的影响。9针对人类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教学时间安排:六课时1地球内部有什么 1课时2火山 1课时3地震 1课时4做一块卵石 1课时5各种各样的矿物 1课时6地表的变化 1课时1地球内部有什么一、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插图及资料二、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许多的奥秘,但还有许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地球内部有些什么;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四教具学具准备:三球仪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搜集有关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出示一组图片 师:刚才的图片,同学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钻探石油。 生:开采煤矿 师: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吗? 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师 : 听同学们这么说,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有石油和煤等等。那你们再猜测一下,地球内部还有什么? 生:还有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经常见到水从地下冒出来。 生:有很热的岩浆。 师: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下面我们来欣赏两段视频,印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播放视频,印证猜测) 师:地震与火山的爆发 地动山摇,震撼人心。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 同学们探讨交流 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知道人们是通过那些科技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的吗?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人们通过钻探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特点。 生:我也看见过,但我还知道现在最先进的钻机钻探的深度也不过 10 千米。连地表都钻不透。 生:我还知道科学家是利用地震波,磁力提供的信息,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进行探知的。 2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3 .师: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 (利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第一组材料) 4 .生: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相同,也分为三层。 同学介绍的时候,弄清地壳、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5 .师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录像) 2 .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 “ 打开的地球 ” ,好不好? 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出示) ( 1 )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 2 )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 3 )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 分组制作。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常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板书设计 地壳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幔 地核课堂检测1. 填一填下图中地球各部分的名称。2. 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检测一下吧!(1)填一填: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_组成。地壳下面是地幔,主要由_、_、_等成份组成,厚度约为_千米。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半径约为_千米,主要由_、_组成,温度估计高达_。(六)教学反思2火山一、教学内容: 课本P56页内容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知道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喷发的成因。难点:能做火山喷发实验,并对现象进行解释。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火山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资料),模拟实验的材料,如铁盒子、三角支架、酒精灯、土豆泥、番茄酱等。学生准备:有关火山方面的资料。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新课导入。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火山喷发壮观场面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火山的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关于火山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讨论时,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面认识火山做铺垫。2认识火山喷发现象。(1)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一: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将它塑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山顶端”挖一个小洞。(如果没有铁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替)往洞口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并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选用铁盒或易拉罐。 l克淀粉倒人约200ml水。番茄酱或淀粉糊不易太稠,以防糊粘底效果不明显。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2)组织学生讨论:火山是怎样爆发的?(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3)指导学生看“火山构造示意图”,由于学生已有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作铺垫,示意图就不难理解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3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1)地表形态的变化。着重对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的形成进行解释,应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结合教材资料、学生带来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加以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火山喷发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例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此外,由于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长白山的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热喷泉,景象非常壮观,还有的地区利用火山地热来发电等。(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4了解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1)视频资料:可播放一些火山喷发壮观景象的录像和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亲临火山喷发的场面。据记载,火山喷发时岩浆的平均流速可达到每小时50千米70千米,温度高达800以上,流程可超过100千米。(2)历史上有许多的火山喷发事件,可让学生了解一下:公元79年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1883年的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状况及产生的巨大影响。(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了解科学家对火山喷发研究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可结合教材资料、学生资料、教师资料进行教学。火山喷发会给人们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减轻它的危害,就要及时预报喷发的时间和规模,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但是仍有不少科学家亲临火山喷发的现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观察和记录,甚至为研究火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法国火山学家喀夫特夫妇在考察日本仙岳火山喷发时不幸双双遇难。课堂检测一、填一填: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 下会沿着裂缝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 ,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 。2火山石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 、 、和涌出地面的 冷却而成的 堆成的锥形山。3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 ,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做 。4火山喷发给我们造成灾难,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 、 等矿藏。5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那里的物质热得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叫做 。二、当好小法官:1我国现已发现的600多座火山,全部是死火山。(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火山活动的星体。( )3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4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5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认真选一选:1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活火山 B死火山2地壳厚薄不均,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 )千米。A20 B30 C403地球内部的温度( )。A很低 B与地面一样高 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4岩浆冷却后变成的是岩石,说明岩浆的成分( )。A与岩石接近 B与岩石完全一样5火山喷发是,岩浆是( )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A靠自己的力量 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 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六)教学反思3地震一、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2.通过分组实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在危急时刻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教法和学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卷巾三条(不同色)、杉木板一小长条或长树枝一条、纸箱、记号笔等。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孩子们.看完后谈一谈你的心情和想法.”多媒体出示视频录像。生:沉重、悲伤、想帮助他们等。师:这一切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呀?生:地震师:为了使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少,我们需要用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震。(出示课题)师: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地震的那些知识呢?(学生可能说出: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前自然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我保护等。)(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谈话: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2.实验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讲解:每个同学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这一层层的毛巾很像地下一层层的岩石。假如地下的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会弯曲)你在自然界中看过弯曲的岩层吗?(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3.实验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讲解:每组桌上有一根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压断。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想: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也会被压断)当岩层被挤压断裂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会发生地震,有剧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音。)4.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猜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汇报)(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讲解地震的成因(1)讲解地震的成因地壳内部的岩层受到巨大的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既有自上而下的压力,也有来自侧面的挤压力。当岩层两侧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平排列的岩层就会变形,像我们刚才做的挤压毛巾的实验那样,岩层也会发生弯曲,产生褶皱。褶皱的岩层不再是水平的,有的地方拱起来,有的地方凹下去。当岩层受到的压力继续增大的时候,就会由褶皱到断裂,像我们在实验中把木棍压断一样。当我们用力把木棍压弯时,由于弹性的作用,木棍中就蓄存了很大的力量。如果手一放松压力,木棍在弹力的作用下就会伸直。如果用力把木棍压断,蓄存在木棍中的力量就会一下子施放出来,引起木棍震动起来,发出啪的一声响。这时,手会感到木棍的震动,有麻的感觉。地下的岩层那么厚、那么坚硬,必须受到很大很大的压力才能把它压弯。当岩层被压弯、发生褶皱时,岩层内就会蓄存很大很大的能量。当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超过了岩层坚固程度的时候,岩层就会被压断,施放出特别大的能量,发出巨大的声响,引起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地震时施放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从岩层断裂处向四周传播的,传到哪里,哪里的大地以及大地上的各种物体-山脉、房屋、树木、家具、桌上的物品、吊灯等,都会跟着震动起来,严重时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通过仪器才能测量出来。(2)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地震成因和危害(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地震前兆和预报。1谈话: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害,那么地震发生之前有哪些异常的现象出现?请你们介绍给大家。2学生介绍所知的一些异常现象。3出示课件(地震先兆及谚语)引导学生学习。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对地震研究的科学贡献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简单介绍世界上第一架监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原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谈话:如果我们遇到了地震应该怎么办呀?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总结避震知识。课件出示(地震防预常识)地震自救小检测(出示课件)这些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师问: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生先说师后说)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能有所应对。搜集有关地震和防震的资料。办一期以地震为主题的手抄报课堂检测1.填一填地壳越往深处_越高,_越大。_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的不断补充,岩浆压力逐渐_。岩浆遇到_的地表时,会发生爆炸性喷发,形成火山。地下的岩层在_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_。岩层断裂所产生的_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2.做一做跟老师和同学们做一次避震演习。(六)教学反思4做一块卵石一、教学内容 P1011页二、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四、教具、学具准备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的磨圆模拟实验。在准备的材料中,页岩是用来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页岩质地较软。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 五、课时数 1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欣赏美丽的卵石1展示学生带来的各种卵石,让带来卵石的学生讲一讲都是从那儿找到的,自己卵石的特点。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发现卵石的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2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卵石的形状、分布、形成原因等,教师确定本课研究的重点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二、做一块卵石1让学生掌握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让学生带着“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观察,使观察更有针对性。并且对比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石头大小、形状的逐步变化,以便让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2进行风化作用和搬运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占有较多的教学时间。对于风化作用,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其中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由于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不要涉及。另外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3引导学生得出卵石成因的结论,注意综合性,既要体现岩石的风化作用,又要突出河水的搬运和磨圆作用。(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长岛月亮弯的卵石滩”课下探究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温度风化 水 植物(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填一填温度、水、动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_。它有_和_两种方式。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过程中,受到_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2.动手做一做 收集卵石,制作一幅卵石画。(六)教学反思5各种各样的矿物一、教学内容 课本P1214页插图及资料二、教学目标1.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能够调查和了解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能够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2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我们应该保护好陆地物质,开发新能源。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四、教具、学具准备搜集一些有关煤、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资料。如,调查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炼铁的历史;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以及用途。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各种各样的矿物准备几种常见矿物,让学生一一辨认。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认识这些矿物。使学生明确认识矿物可以从颜色、光泽、硬度、矿物条痕等方面进行描述。对矿物的光泽、硬度、矿物条痕的观察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方面的资料卡,然后再组织学生研究,并设计如下记录表格:矿物名称颜色光泽硬度条痕其它要给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研究完以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结果,对于有争议或把握不准的内容,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者教师再发一张有关这几种矿物特征描述的记录表,让学生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相对照,描述不准确的地方再进行观察研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矿物的方法,对矿物硬度的判断及光泽的描述,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作为重点指导的内容。总之,要让学生拥有一份研究矿物的经历。在此基础上总结什么叫做矿产。(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教师提问题,“关于矿产,你想知道哪些问题?”或让他们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都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这些问题。这部分内容要立足于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认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矿产。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我们每天做饭,烧水需要用什么?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方面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广泛的交流,交流得越充分,对矿产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得越深刻。教师提出问题:“煤的作用仅仅是供燃烧,没有什么其他用处。”让学生进行辨析,谈出各自的看法。总之,让学生认识矿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三、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1.认识人类对矿物的开采、加工和提炼。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首先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认识合理开发、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和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构想,城市煤气综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法宣传日,围绕这些专题进行创新设计活动。也可以上网查资料了解世界各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让学生研究煤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交流研究结果,可以做成动画课件交流,可以将煤的形成过程以科学童话的形式介绍,也可以通过图画展示,还也可以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包括进去。(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2为什么要保护矿产?人们采取什么方法保护矿产?我知道:资料来源:书籍、报刊、网络、电视媒体、家长、老师(六)教学反思6地表的变化一、教学内容 课本P1517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能感受地表变化的神奇。能综合认识影响地表改变的因素有哪些。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认识人类的某些活动对地表的破坏,产生的负作用。3能提出保护地表环境的合理化建议。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影响地表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一成不变的吗?播放一些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补充人类对地表的探究成果。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见,从我们的先辈起,就对地球的不断演变有了明确的认识。(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提出问题:“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 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提出问题:面对目前的情况,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举行一次交流会。课堂检测1. 填一填。_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或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2.哪些活动对地表有影响?火山、地震、开采矿物、砍伐树木我还知道:(六)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由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噪音的危害与防治等组成。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乐音和噪音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等内容。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理解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养成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着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原则,环环相扣。各种各样的声音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制造声音来感知各种声音,从而体会到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以及声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的声音的产生与谁能传播声音重点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主要从声音的两面性入手,重点认识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能运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后的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用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与他人交换意见。(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三)科学知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三、教学时间安排: 五课时7声音的产生 1课时8谁能传播声音 1课时9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10各种各样的声音 1课时11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1课时7声音的产生一、教学内容:课本P2021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三、教学重、难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四、教具、学具准备能够发声音的物体(鼓、锣等)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种物体,你们认识吗?生:介绍桌上物体名称师:介绍音叉及使用方法。师:你能让这些物体都发声吗?(板书:物体 发声?)按照自己的想法让每一种物体发声,同时观察这几种物体发声时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变化明显吗?生:分组实验。生:汇报实验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师根据汇报板书)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它们都能发出声音来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声音的产生 师:刚才大家制造声音的时候,观察了物体发声时的变化,谁能选择一种物体向大家具体介绍物体发声部位是怎样变化的吗?全班交流师:从大家的交谈中,可以知道皮筋、锯条发声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发声部位在来回动;队鼓、音叉发声时,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微妙的变化,有的同学却没有看到。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的现象明显一些,让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呢?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汇报:让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接触或接近静止的,轻小物体,这样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静止的轻小物体清楚地表现出来。师: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想法试一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备用箱,你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分组实验边演示边汇报。师:借助轻小物体我们看到了队鼓、音叉的发声部位发声时也是在上下或来回地动。那么,刚才吹口琴和瓶子时,你们看到空气发声时有变化吗?你认为空气发声时有没有变化?回答。 师:如果你认为有变化,不妨想办法让大家也能看到这种变化呢?和组里的同学边商量边选择辅助材料进行实验。 讨论,实验。 边演示边汇报方法及结果。小结:同学们借助泡沫小球、簧片同样清楚地看到了空气发声时也是在来回地动。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师:你能找出这几种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点吗? 生:它们发声时都在上下或来回地动。师:科学家们将这种动态称之为“振动”。(板书:振动)师:根据这一相同点,你能说一说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呢? 回答。师:人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你是怎样感知到的? 边演示边回答。师:除今天在课上听到的声音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各种声音,它们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些声音我们虽然听不到,但可以借助精密仪器来测定声音的存在。(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师:我们制造声音以后,通过观察物体发声部位的变化,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你根据这一原理,能让声音立即停止吗?请你选择桌上一种物体,想办法让发声部位发声后立即停止发声。分组实验。(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师:今天我们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现象形成假设,并通过讨论寻求方法进行验证,得到结论,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发现声音更多的规律。(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白盐在跳舞把薄膜用皮筋绑在瓶口,用皮筋扎紧,把白盐撒在薄膜面上,然后对它大声说话。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锯条 变化 明显皮筋 变化 明显队鼓 变化 不明显音叉 变化 不明显1选择(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A 物体弹动 B 物体颤抖 C 物体振动 D 物体摩擦(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A 锣面停止了振动 B 被手压住了 (3)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4)验证猜测的最好的方法是 。A.询问有可能知道答案的人。B.动手做试验亲自验证猜测。C.等待别人的结果。(5)可以根据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身份吗?A.可以。B.不可以。2判断(1)美丽的太空,充满了各种神奇,也有各种有趣的声音。( )(2)声音可以无限制的传到很远。( )(3)声音的速度很快,比光还快。( )(六)教学反思8谁能传播声音一、教学内容: 课本P2223页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三、教学重、难点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四、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的材料,只是在制作“土电话”这一环节中所用到的一小部分材料,这些都是学生经常见、很容易找到的材料。教师可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需要,帮学生准备一些学生想不到的,课上可能用到的如:铁丝、铜丝等,以便学生在研究土电话时有创新的余地。教师还应准备研究“谁能传播声音”的材料,如:小闹钟、塑料袋、水槽、钟罩、抽气机、小锤等。五、课时数 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谈一谈刚才为什么会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教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入研究主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师:“你们认为谁会传播声音呢?”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小组内自行设计研究方案。在研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交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证据。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一定要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不仅要把实验的结论说清楚,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关于资料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声波的理解,不做过高要求。(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等材料自己动手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土电话,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并解释雷雨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板书设计:谁能传播声音固体液体气体(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课堂检测1选择(1) 谁能传播声音?( )A 木头 B 空气 C 醋 D 塑料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A 每秒钟340米 B每秒钟500米C每秒钟1324米D每秒钟1531米(3)声音在真空状态下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A 每秒钟0米 B每秒钟150米C每秒钟340米D每秒钟346米2判断(1)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2)声音在木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海水中快。(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前方方传播。( )(六)教学反思9.怎样听到声音一、教学内容课本P24-25页内容二、教学目标1.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三、教学重、难点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四、教具、学具准备:耳朵模型、火柴、镜子、棉线、橡皮膜、纸筒。五、课时数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实验:在讲桌的抽屉里制造声音。 谈话: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听到了声音) 谈话:用什么听到的?怎样听到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猜想: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观察了解耳朵的构造。(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探究耳朵的作用。 (1)提出探究问题: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学生猜想耳朵各部分的功能。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过程。 (4)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4教师小结。 5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1)提出问题: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对人有哪些危害?(2)学生自由发言(3)分组讨论:为了保护耳朵,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课堂检测一、填一填:1耳朵分为、三部分。2和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3外耳由和组成。中耳由、等构成。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等构成。耳蜗与相连。4声波通过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5耳朵是人体的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甚至。二、当好小法官: (1)鼓膜被震碎后,声波就不能传到中耳、内耳,人就聋了。()(2)遇到巨大的声响,要紧闭住嘴,以保护鼓膜不受伤害。()(3)当想听的声音很远很微弱时,把手放在耳后,手可以帮助耳廓收集声波,声音就听得比较清楚了。()(六)教学反思10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教学内容: 课本P26-27页二、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声音提出问题;能用尺子、鼓、橡皮筋等简单器材作对比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3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三、教学重、难点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四、教具、学具准备选择会拉琴的学生演奏各种声音,搜集录音资料。出示多媒体声音源。学生带橡皮筋,竖笛等小型乐器。五、课时数1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声音,如各种动物的叫声,常见乐器的演奏声等,让学生猜一猜。活动一先让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声音,不仅知道此声音,还要知道此声音的作用,为什么会对这种声音印象深刻。然后再让学生找声音,先在组内交流,再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声音多,最后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给声音分类。提出问题:“你能给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吗”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声音进行分类。2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学生选择了这一问题后,首先进行猜想假设,声音的大小是不是与用力大小有关?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最后通过生生、师生的相互交流,达成共识。3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做尺子实验时,不论尺子伸出桌面长还是短,用力大小尽量一致。(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提出问题:“怎样让几只盛了水的杯子产生不同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往杯中依次倒入由少到多的水,然后敲击杯口杯子就会发出由高到底的声音。最后和其他同学合作一块演奏简单、熟悉的曲子。(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搜集声音的资料,弹奏手中的竖笛、口琴、哨子,盛有不同量水的玻璃杯等,观察它们发出声音的高低强弱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有大小声音有高低声音又好听不好听(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选择(1) 是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A 敲击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