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细化.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7267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细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细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细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细化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第一课:商品和货币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是不是商品关键看是不是正在交换。(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救灾物品、礼品、赠品等不是商品。 假冒伪劣产品不具备真正的使用价值,不应当作为商品。 物美价廉、货真价实、优质优价、商品的性价比等表明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考点2:货币的本质(A)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考点3: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B)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标价)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常用“标价为”、“价格是”“值多少钱”等关键词来表达。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常用“用了、支出了、支付了多少钱”等关键词来表达。考点4:信用卡的功能(A) 功能: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存取现金、信用贷款、查询等功能。考点5:外汇和汇率的含义(A)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注意】外汇和汇率的含义不同。 汇率的变化: 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外汇汇率外币币值人民币币值 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少的人民币,则外汇汇率外币币值人民币币值 汇率变化(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反向变化 A.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同量外币兑换的人民币币更少),影响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外资投资减少(由于成本增加);但出国旅游、留学费用将减少。 B.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兑换更少的外币(同量外币兑换的人民币币更多)影响有: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资投资增加(由于成本降低);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考点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2)正确的金钱观: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第二课:商品的价格考点7: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考点8: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 (1)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根本原因)(2)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归纳分析】市场价格理论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即市场决定价格)。基本思路: 角度一:供求影响价格分析买卖双方、产量和需求量变化的原因及效果。 角度二:价值决定价格分析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考点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B) (1)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之中,而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要与价值相符)(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补充】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商品降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计算公式:新价值=旧价值(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幅度)提示:提高用+,下降用。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企业无论是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利润。考点10: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他它的购买。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特别注意:内容有变化,一定要会背)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补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小高考考试形式:会分析曲线图; 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价格(P)供给量(Q)0C供给曲线需求曲线B价格(P)A0需求量(Q)第三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考点1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A)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启示: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主要因素: 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启示:要发展经济,保障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水平。启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启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2)物价水平。启示: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考点12:消费类型(A)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消费)(2)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考点1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C) (1)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2)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包含不滞后消费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误区:倡导贷款消费,实质上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崇尚节俭,就是限制消费。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绿色消费观体现、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和所有制制度考点1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 (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表现有;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决定生产是错误的)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解题思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能颠倒;消费不能决定生产。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促进”作用。 在题中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注意语序,可通过连接词“随着”来判定。考点1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A)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特别注意】公有制为主体不是要求国有经济为主体。主体和主导两词不能混用。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不是数量和规模越大越好。要强调质量和竞争力。考点16: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A)(1)种类: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区别:主要看是否以雇佣劳动为主。)(2) 地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3)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注意】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在市场竞争中应公平竞争。考点17: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1) 根本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补充: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考点18:公司的含义及形式(A)(1) 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2)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简述】 有限责任公司:不等额、不流通、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不公开财务;股份有限公司:等额股份、可以自由流通、股东以认购的股份为限承担责任、公开财务。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集资。考点19:企业的经营和发展(B)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市场定位准确)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正当竞争)补充: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承担社会责任。【灵活拓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向市场,遵守市场规则。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又要树立经济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考点20:就业是民生之本(B) (1)就业的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还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整体幸福感。)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劳动者素质不适合需要)。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党和政府:(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一战略,一政策,一方针)(3)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发扬创业精神,实现自主创业。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增加就业机会。考点2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C)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的职业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人们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途径选择职业,实现就业即途径多样化。不必完全由国家统一包办安排,不等不靠。考点2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A)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劳动者维权的基础是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的依据是 依法签定劳动合同; 维权的途径: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加以维护。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考点23: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A)其一,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其二,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考点24: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B)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1)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2) 股票:是股份凭证。特点:出资不可返还性;可流通性;高风险高收益性。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股息或红利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3)债券:是债务凭证。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为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较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金融债券风险小于企业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利率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债券,但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4)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体现出保险的保障功能,还显示出保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特征。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解题思路】方式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比较区别性质存款凭证债务证书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收益名称支取本金和利息定期收取利息取得股息和红利按保险条款得到经济赔偿或保险金特点便捷的投资稳健的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规避风险的措施收益率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国债银行存款安全性国债银行存款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股票风险性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国债联系: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也有一定的风险。原则:投资要谨慎,要量力而行,坚持收益性与风险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25: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地位: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形式:国有企业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农村中承包土地收入。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考点26: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A)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土地和资本要素)的所有权按贡献参与分配。特别注意是非公有制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提示】负面影响:由于各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有较大差距,因此,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思路】判断是按劳动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主要看属于什么样的所有制中。考点27: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公平,既要求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两极分化。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生产决定分配。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难点突破】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对低收入者的救助。第八课:财政和税收考点28: 财政收入的来源(A)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求: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根本途径)(2)分配政策。要求: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考点29:我国财政的作用(B)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通过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概述】经济增长滞缓时 扩张性财政政策:少税多债多支出; 逆向调节 经济发展过热时 紧缩性财政政策:多税少债少支出。【解题思路】识别财政的作用主要看财政支出的用途 第一作用主要看财政用于教科文卫体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等。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二作用主要看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建设等。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第三作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国债发行、财政支出数量控制等手段防范经济通胀和通缩等。凡是看到财政政策、税率调整等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难点突破】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同点制定者由财政部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直接制定手段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国债的发行、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价格补贴等。运用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汇率变化等。 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特别注意两个政策都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能误认为是市场的调节作用。财政不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基础性)作用。考点30: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A)(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性的原因。必须缴纳,否则受惩罚。)税收具有无偿性:(不直接返还也不给予提成。)税收体有固定性:(是相对的。以法律形式规定征税对象和税率,不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考点31: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A)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考点3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体现我国税收性质、作用、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怎样树立“纳税人”意识?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考点33: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基础性)作用(B) (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3)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市场的积极作用(B 特别注意:考点要求提高,一定要会背)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考点3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失灵(A)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区别侧重点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两极分化对生产某种商品以及生产数量“一窝蜂”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产品积压。举例假冒伪劣、欺诈、污染环境、垄断、侵权、不正当竞争、两极分化“跟风”生产,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农民经营被动,不知所措;冬枣销售困难,枣农砍伐树木考点35: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A)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宏观调控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固有的弊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考点36: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B)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国家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2)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3)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决定、指示、规定、通知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见效快)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常用方法】经济手段(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货币政策:利率、信贷规模); 法律手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和惩处);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等,吊销营业执照,勒令停产整顿)【注意】“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关系。“无形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形的手”是指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调节,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政府调控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不是宏观调控)考点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考点38:规范市场秩序 (B)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国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形成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经济活动参加者: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企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消费者: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第十课: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主题:科学发展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点3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B)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点4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一、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代现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考点4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B) (等级提高由AB) (1)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强调在生产领域的分工、合作。如一国产品,多国参与; 贸易全球化强调在进出口商品和劳务上。如进口和出口货物、原料、粮食等物品。 资本全球化强调在投资领域。如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购买他国国债和股票等。 (2)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提经济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它们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注意】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考点4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A) (1)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2)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考点4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B)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我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