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4895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雅安高三模拟)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由材料中“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的信息可知,A、B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可排除。C项中表述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权力受皇权支配,排除。“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说明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解析:选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从材料信息可知,其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但在品评等级时,大小中正官往往由世家大族把持,选官亦出自世家大族,因此,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故选A。3(xx广元高三诊断)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解析:选D。A项所述是前代选官制度,与设问“变化”要求不符;“隋罢外选”就是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B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只有D项符合题意。4(xx河北衡水高三调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故选C。A、B、D都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进步之处,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5(xx山东临沂模拟)唐后期坊市制开始崩溃,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B城市管理制度渐趋松弛C政府重新规划城市布局 D出现邸店、柜坊和飞钱解析:选A。唐后期坊市制度开始崩溃,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故选A项,其他三项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6(xx北京东城区模拟)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如此成就是因为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解析:选B。A项为中西当时相同点,排除;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焦炭冶铁出现于宋代,C、D两项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故只有B项是我国粮食产量高的原因。7(xx双流模拟)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理解,由材料中“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可知材料中的“锦官和蜀锦”属于官营手工业,联系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生产,故选B。8(xx南京一模)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常遭盗贼劫掠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A BC D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可以知道符合题意,故选A。9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A雕版印刷比较成熟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但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雕版印刷比较成熟,故选A。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与皇权的威严无关,故排除C项。10(xx江苏南通高三调研)“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由题干“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可以判断出这位书法家书写的是草书,故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兰亭序是著名行书,故A项错误;B、D项都是楷书,故B、D项错误。11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选A。由材料中“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可知该评论家认为诗词不光要写景抒情,更重要的是要蕴藏哲理,四个选项中只有李白诗句是单纯写景抒情,故选A项。1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选A。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故事涉及的人物的身份分别是儒者、道士和僧人,三人一起品茗畅谈说明当时儒、道、佛思想并行。又据“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二、非选择题(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8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8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题根据材料一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2)题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题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题联系上述问题回答即可。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关系着国家的治乱兴衰。14(xx西安一中高三期末)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材料三(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隋书地理志下材料四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摘编自太平御览(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朝“江南”发生的变化。(6分)(3)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6分)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掌握。结合材料“西周时一人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因结合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等分析回答。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结合材料“江南地广饮食还给,不忧冻饿”“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等归纳解答。第(3)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2)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3)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