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343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1xx海南高考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如CO2、无机盐等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答案:D2xx海南高考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析:一般春夏季水生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答案:B3xx广东高考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的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C、D项错误;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A项正确。答案:A4xx浙江高考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此题考查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由植物、旅鼠及其天敌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此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三种生物都生存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都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并且种群数量都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食物和天敌的变化引起的,C正确;在这三种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答案:D5xx江苏高考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_。解析:(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所以本题填第三、第四、第五。(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故填条件反射。(3)本题中利用了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驱赶机场小鸟,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4)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虫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5)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填6或7。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6或76xx大纲全国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的相关知识。由题中信息可知,此三个优势种构成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1)浮游植物B能进行光合作用,施肥能为浮游植物B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矿质元素(无机盐),因而向池塘中施肥使浮游植物B的数量增加;鳙鱼与池塘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野杂鱼为竞争关系,两者将争夺空间、食物、氧气等资源。(2)鳙鱼数量减少,短时间内将引起浮游动物A数量增加和浮游植物B数量减少。(3)若池塘施肥过量,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其死亡量随之增加,导致分解者活动增强,消耗了动物生存所需的氧气,最终使鱼类和浮游动物大量死亡。答案:(1)浮游植物B食物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1xx吉林期末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解析: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同一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某些动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自养生物能够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答案:D2xx山东德州期末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 ()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营养级上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解析: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A错误;同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根据食物关系相互连接,C正确;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最后达到稳定,D错误。答案:C3xx豫南九校联考 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项正确,B项错误;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项错误;蛇属于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答案:A4xx广东中山七校联考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b、c、d、e、f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的增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种b的种群密度解析: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物群落,所以a无机环境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营养级的大小与生物体型没有必然的联系,B错误;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绿色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用样方法,D正确。答案:D5xx山东兖州摸底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分别是什么。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臭氧层的破坏是由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所致;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答案:B6xx湖南常德期末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下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C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D同一营养级所有鸟类属于同一种群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三种鸟类缺少生产者,所以不能组成食物链,A错误;图中植物性动物的体重高于主要食虫动物,但是领域面积却低于主要食虫动物,B错误;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说明其需要捕食的食物越多,可能营养级越高,营养级越高,能量损耗越多,需要的食物越多,C正确;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D错误。答案:C7xx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以枯枝败叶为食属于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硝化细菌,硫细菌属于生产者,可以利用分解无机物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蜣螂、蚯蚓属于分解者,不是微生物,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答案:C8xx松原基础知识调研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玉米人玉米牛人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中的人比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解析:虽然“玉米人”这个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损失比“玉米牛人”的少,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这还与消耗玉米的多少有关,A错误;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一般为10% 20%,B错误;坚持素食,食物链短,能量损失少,相同量的食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C正确;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中的人比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多,重金属盐通过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体内重金属盐的含量越高,D错误。答案:C9xx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解析:CO2的释放量相对值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a曲线CO2释放量为正值且不变,表明不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项正确;b曲线CO2的释放量不断发生变化,则一定与光照有关,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CO2释放量为负值,且不变,这说明它有O2的产生和CO2的消耗,但与光照无关,所以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b、c同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项正确;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的细菌,分解者如大多数腐生细菌,三者都可能是细菌,C项正确;b曲线只能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D项错误。答案:D10xx苏北四市高三统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及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形式分别是_、_。(2)图中A为_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B灭绝,则短期内丙中D的数量变化是_。(3)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解析:(1)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碳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过程为呼吸作用,其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主要是热能散失。(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在相同的生产者提供的情况下,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3)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答案:(1)丁有机物热能散失(2)第二捕食和竞争增加(3)间接11xx芜湖模拟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图所示能量关系。该调查共涉及_个营养级。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的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_利用。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_。(2)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湖泊中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如下表: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g/kg鲜重)0.00280.0270.0220.350.37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且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则它们构成的食物网为_。解析:(1)从图中看出,该调查共涉及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3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分解者利用,导致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因此,结合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逐渐增加。(2)由题意可知,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数值最小,应为第一营养级,乙、丙稍大为第二营养级,丁、戊最大应为第三营养级。答案:(1)3分解者增加(2)12xx揭阳一中质检为验证生态系统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设计。(一)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瓶号处理1号瓶2号瓶3号瓶1各加入等量的水2不加河泥加少许河泥3不加金鱼藻加入等量的金鱼藻4加入相同状况的金鱼5置于相同光照下金鱼生存时间(天)31125(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_。(2)2号与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短,说明了_。(3)能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的实验是_。(4)3号瓶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其原因是什么?_。(二)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4号锥形瓶,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号锥形瓶作对照。第二步:_。第三步:观察并记录瓶中_。(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什么?_。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实验设计和分析时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答案:(一)(1)阳光、水分、空气、温度(2)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3)1号瓶和2号瓶(4)金鱼藻固定的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金鱼生存所需能量(二)(1)3对4号瓶做遮光处理金鱼生存的时间(2)4号锥形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比3号锥形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短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B如该图表示能量流动,则可代表热能C图中A和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或食物链DB是该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都属于微生物的范畴解析: 图中A、B、C、D分别表示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和无机环境。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A正确;生态系统中细胞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在呼吸过程中会向外界释放热能,B正确;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C正确;蚯蚓和蟑螂也属于分解者,但是不属于微生物,D错误。答案:D 2美国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宣布,发现一种外表酷似猫和泰迪熊结合体的动物,已将其命名为小型犬浣熊。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小型犬浣熊的数量多达数千只,目前还不属于濒临绝种动物,但不代表该动物就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为估计已有42%的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被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1)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至少占有_个营养级。(2)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_法。种群密度_(填“能”或“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下图是与小型犬浣熊有关的曲线。若该曲线表示某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在_时期处于增长阶段。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那么种群密度在_时最大。若a时人类开始逐步将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b时人类开始退耕还林,撤离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则曲线可以表示小型犬浣熊所在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的变化。(4)若小型犬浣熊栖息地没有被破坏前,生产者能为小型犬浣熊提供的有机物为a,每只小型犬浣熊维持生存需要的有机物平均为b,则42%的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被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后,意味着最多有_只小型犬浣熊失去生存的家园。解析:(1)小型犬浣熊属于食肉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从题中信息可知,小型犬浣熊的食物来源至少有三个(类):肉食类动物、无花果和植物花粉,当食用无花果和植物花粉时,处于第二营养级,食用的肉类动物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所以小型犬浣熊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2)对体型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需要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的数量情况,但是仅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3)从曲线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若该曲线表示某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只要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故种群在ac时期处于增长阶段;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则从a时之后,死亡率一直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一直在减少,种群密度在a时是最大的;若a时人类开始逐步将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b时人类开始退耕还林,撤离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则ab时期,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逐渐减小,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加,bc时期,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在逐渐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则逐渐减少,因此该曲线可以表示此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变化。(4)以相邻营养级之间的最大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当小型犬浣熊处于第二营养级时,生存的小型犬浣熊最多,因此当42%的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被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后,意味着最多将有(42%20%)a/b只小型犬浣熊失去生存的家园。答案:(1)消费者两(2)标志重捕不能(3)aca恢复力(4)0.084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