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943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性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xx天津滨海新区联考)下图为“内蒙古某山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完成12题。1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A玄武岩B变质岩C沉积岩 D岩浆岩2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答案:1.D2.C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第2题,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上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石林”景观。(xx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读“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由图可知()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4该地貌主要分布在()A山间河谷出口处 B大江大河的中下游C盆地中心 D河流入海口处答案:3.C4.A解析:第3题,图示为冲积扇地貌的剖面图。沉积物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第4题,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地势和缓、沉积作用明显的河流出山口处。下图为“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地壳运动以水平挤压为主B该地区有三种类型的水循环 C该地区陆上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夏季甲山脉西侧降水丰富6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为向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乙处与其两侧的岩块相比,属于上升岩块C丙处为火山,岩浆不断从这里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D丁处为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答案:5.D6.A解析:第5题,甲山西侧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第6题,乙处岩块相对于西侧岩块下降,相对于东侧岩块上升;丙处的火山、丁处的海沟处于板块挤压地带,为消亡地带,而大洋新地壳诞生于板块的生长地带。下图为“济南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地理原理而设计的实验流程图”,据此回答78题。7下图中所示地理现象的成因与上述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BCD8关于上题各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所示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B图天气系统过境时会造成我国大面积的降温C图反映了冬季风的成因D图反映了台湾岛东部降水多的主要成因答案:7.C8.D解析:实验显示的是不同下垫面热容量的差异。第7题,图表示在太阳辐射及重力作用下的海陆间水循环,图表示大气运动形成的暖锋锋面雨,图表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夏季风或海风,图表示地形因素造成的地形雨。第8题,海陆间水循环会塑造地表形态,暖锋不会造成大范围降温天气。2011年11月20日东方早报报道:“梧桐雨”暂歇,今起一周晴冷。一夜之间,申城从“初夏”重回深秋,市民体感一下子从前几天的“暖湿”变成了昨天的“阴冷”。明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跌至9,郊区仅为56,并可能出现初霜。据此回答911题。9导致这段时间上海天气由“暖湿”转“阴冷”的天气系统是()10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是()A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面热量积聚B市区温室气体浓度较高,增温作用较强C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D郊区绿地较多,散热较快,容易降温11霜冻多出现在晴天早晨的原因是()A天空云量少,吸收的热量少B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地面辐射较强,地表降温慢答案:9.D10.B11.C解析:第9题,题干文字表明,此时的时间为“11月20日”,上海天气由“暖湿”转为“阴冷”,则其最可能受冷锋的影响。选项中的四幅图分别示意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暖锋、冷锋。第10题,由于市区的温室气体较多,因此其气温高于郊区。第11题,晴天时云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日出前后的早晨是一日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因此多霜冻。(xx山东临沂阶段性检测)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图甲是“我国某山地冰川分布剖面图”,图乙是“某日观测站A处上空温度垂直分布的日变化图(单位:)”。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完成1213题。12图甲中地实测最大风频为()A西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13一天中地风力最强的是()A7时9时 B12时14时C15时17时 D4时6时答案:12.A13.C解析:第12题,根据题目材料可知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而地为碎石表面,气温较高,两地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该山地位于北半球,同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地的风向为西南风。第13题,据图乙可知,地在15时17时气温最高,故其气压最低,风力最大。(xx绍兴一中检测)下图为“某月近地面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415题。14该月、两区域平均风力相比较()A风力大 B风力大C风力相当 D无法比较15该季节,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答案:14.B15.C解析:第14题,在50N近地面气压变化曲线上,区域气压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区域气压差较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大。故正确答案为B。第15题,根据气压数值及其纬度变化可知该月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切割了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故正确答案为C。(xx莱州一中一模)读“天气系统图”,回答1617题。16图1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图2中()A线绘制的 B线绘制的C线绘制的 D线绘制的17图2所示天气系统()A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C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D多出现在海洋上,陆地上一般不会出现答案:16.D17.B解析:第16题,仔细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来。第17题,图2所示天气系统为北半球锋面气旋,P、Q都处在暖气团一侧,但P处纬度较低,故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xx山东青州一中1月高三调研)读下列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示意图”,完成1819题。1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类型依次是()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19关于甲气候类型区的描述正确的是()3月5月光照强烈 6月9月云量多10月12月湿度大 1月2月西南季风强A BC D答案:18.A19.A解析:第18题,根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读规则,可确定甲、乙、丙、丁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第19题,甲图35月降水少,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照强烈;69月降水多,说明云量多;1012月降水少,湿度小;12月盛行东北季风。下图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圈层分别为()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21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B径流是海洋和陆地水分联系的唯一途径C降雪形成的冰川将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D降水形成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改造答案:20.A21.D解析:第20题,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和甲、乙、丙、丁的关系可判断出,图中甲为大气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岩石圈,丁为水圈。第21题,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太阳辐射能;径流是陆地和海洋水分联系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降雪形成的冰川仍然是水圈的组成部分;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径流通过流水作用参与岩石圈的改造。下图为“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回答2223题。22甲处的水温可能为()A16.5 B19.5C18.5 D17.523图示海区表层洋流性质和位置可能是()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答案:22.B23.C解析:第22题,由于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等温线凸向南侧的温度较高,甲外围闭合圈的温度应为19,故甲处的温度为19甲20。第23题,据图可知,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流向,该洋流为暖流。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其可能位于南半球大洋西岸或北半球大洋东岸。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2425题。24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A附近 B附近C附近 D附近25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答案:24.C25.B解析:第24题,冰山通常是由极地地区的海冰崩裂后被寒流带到较低纬度地带的。往往出现在较高纬度海域且在寒流经过的地方。图中处位于中高纬大陆东岸,这里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所以有可能出现冰山。第25题,甲、乙之间的航线基本上与北大西洋暖流路径一致,由甲去乙是顺流,反之则是逆流。所以答案为B。第卷(综合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xx山东十校高三联考)读“甲、乙两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根据甲图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岩,原因是_。(2分)(2)地点3缺失地层B,其原因可能是_。(2分)(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地下能打到煤层?_,原因是_。(2分)(4)乙图中要开凿一条东西方向的地下隧道,是在B地还是在A地较为合适?为什么?(4分)(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答案:(1)沉积地层中含有化石(2)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可能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或者可能是地点3原先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又全部被侵蚀掉了(3)A处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岩层不缺失(4)B地。B属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重力作用点在两侧,结构稳定,上部岩层重力不会对隧道安全稳定产生威胁;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解析:第(1)题,由甲图中可获取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且含有化石,由此可知为沉积岩。第(2)题,由甲图可知地点3缺失B地层,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形成B地层时地点3上升,没有接受沉积;二是接受了B地层沉积后,地壳又上升全部被侵蚀掉。第(3)题,由图中新老关系可知A为向斜,煤层连接,可在地下打出煤层。第(4)题,由新老关系可知B为背斜,适合建隧道。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昆明、贵阳四季分配示意图。材料二昆明和贵阳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表。年较差()日较差()年平均1月4月7月10月昆明12.111.113.914.87.28.8贵阳19.18.06.99.38.04.5材料三昆明和贵阳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及相对湿度比较表。(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昆明、贵阳四季分配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昆明和贵阳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特点:昆明气温年较差_(大、小),气温日较差_(大、小)。(2分)贵阳气温年较差_(大、小),气温日较差_(大、小)。(2分)(3)材料二显示,1月昆明和贵阳气温日较差相差_,达到全年差异最大值。请结合材料三以及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1月贵阳气温日较差小于昆明的原因。(4分)答案:(1)昆明四季如春,或答昆明全年无夏,春秋相连,约有3个月的冬季。而贵阳则是四季分明。(2)小大大小(3)7由材料三可知,1月(冬季),贵阳(易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日数较昆明多(空气相对湿度大),白天云层对大气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大气逆辐射强,大气起到保温作用,气温较高,故贵阳气温日较差较小(6.9)。或答1月(冬季)昆明降水日数较贵阳少,由同理导致昆明气温日较差较大(13.9)。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对比分析两地的季节分配特点。昆明全年无夏,春秋相连,约有3个月的冬季。贵阳四季分明。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昆明的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贵阳的气温年较差大,气温日较差小。第(3)题,对比两地1月的日较差可知其相差7。根据材料三分析可知,昆明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均小于贵阳,据此可知降水对于气温日较差影响很大。其原因是贵阳降水日数多于昆明,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大气逆辐射强,大气起到保温作用,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28(xx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摸底)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A_;B._。(2分)(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填字母)。(3分)(3)简述C、D两种气候的特征。(2分)(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C气候区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_。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成因。(3分)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高山气候(2)ACD(3)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4)平原面积广大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29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读“某区域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读图,简述该地区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2分)(2)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3)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答案:(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2)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3)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的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植被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解析:第(1)题,图中的褶皱、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山麓冲积扇则是流水沉积造成的,而沉积物则是上游流水侵蚀、搬运带来的。第(2)题,回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由水平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位于欧洲西部确定;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流速、水位变化、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由欧洲西部的气候,推知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有无结冰期,由图示的地形和植被状况推知流速和含沙量大小。第(3)题,图中河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包括蒸发和蒸腾、降水、径流、下渗等环节。然后分析森林遭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02010年8月4日,在经历重重波折后,14岁的荷兰少女劳拉德克尔终于可以一偿独自扬帆环球航行的夙愿。如果她能成功,那她将创下环球航海的最低年龄纪录。阅读劳拉此次环球航行计划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劳拉从荷兰出发后,并未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横渡大西洋,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分)(2)当劳拉航行到A处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请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4分)(3)若2011年1月劳拉航行至B海域,帆船速度_(较快、较慢),请说明原因。(3分)(4)图中A、B、C、D四地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_。(1分)答案:(1)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顺风顺水,缩短航行时间。(2)高温多雨。A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3)较快1月份B海域(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洋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帆船航行顺风顺水,因而速度较快。(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