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5942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II)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探究段落安排的道理,理清总体思路。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查找 xx 年 5 月初的有关报刊,上网了解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情况和其他情况。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的“四点”希望,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探究段落安排的道理,理清总体思路。 难点:“四点”希望排列的条理。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认真探究,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998 年 5 月 4 日,来自国内外各方面代表八千多人,在人民大会堂,庆祝北京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太多的风雨,它是一部百年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北大的一百年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民主独立社会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自始自至终高举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下,北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一代代前仆后继,与黑暗博斗,寻找民族富强之路。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北京大学,虽然北京大学遭受了许多挫折,但它在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江泽民同志的这篇讲话,是他关心北大的最集中的体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回顾历史,给北大以高度的评价,展望未来,对北大和同学提出殷切的希望。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诚挚 应适而生 永葆生机 民不聊生 发愤 坚持不懈 借鉴 拓宽 陶冶 砥砺 遐想 抱负 憧憬 波澜壮阔 一事无成 焕发 绚丽 坚韧不拔 气馁 梦寐以求 2分析篇章结构 这是一篇演讲词,开头一段:致词。属于文体特征的段落。 第一部分(25),回顾北京大学的创建史和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京大学的伟大贡献,概括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部分(611),强调新时期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要求。 第三部分(1218),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3从分析结构人手,理清文章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一直面现在一寄望将来。全文的大体思路是,先简要地回顾历史,叙述它艰难奋斗的历程;而北大的历史又与中国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民族奋斗史分不开。所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北大历史的时候,自然把它与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历史的回顾又往往是为现实服务的,所以讲话必然是回到现实,从高处着眼,联系高校、教育、人才问题,重点论述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和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问题。最后,因为讲演的对象主要是北大师生,重点又是青年学生,所以江泽民自然要从国家民族角度,对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4北京大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建的? 创建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发生戊戌变法,爱国志士兴学图强,北京大学应运而生。 5北京大学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为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共产党诞生的基地;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新文化;三是学术教育方面,振兴教育,繁荣学术,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6北京大学的传统是什么?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7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注意两点,一是知识经济,二是人才竞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8怎样的大学才算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用十六字概括。 培养造就,认知探求,创新转化,交流借鉴。 9四点希望是按什么条理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四个统一讲了四个方面的关系,学习做人的关系,强调思想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社会实践;个人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强调服务于祖国人民;理想与信念的关系,强调艰苦奋斗。四者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加强思想修养是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前提。服务祖国人民则是投身社会实践的宗旨,而艰苦奋斗则是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的思想准备和必由之路。 10我们能从这篇讲话里获得什么? 可以通过讨论来获得多方面的收获。例如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它启发我们 21 世纪的青年人要加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从演讲的角度,可以体会到一些演讲的技巧。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可以品味其包含的一些情感因素,以及语言的深刻内涵。 11你对北大精神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愿做一个北大学子吗?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舶精神,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可学习一段北大精神的断想(陈来)中的一段话,并进行讨论。 “一位友人曾这样说,她一直觉得北大校园充溢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中生活几年以后,浑身的气像被洗过一遍,变得清通、清高、清雅是啊,北大的气息,北大的韵味,张开我们全部感性的触角,也难以完全捕捉。而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传统,将我们的理性光照一次次的聚集,也还是不能全息呈现。也许还是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一代代北大人不尽的捕捉、呈现,正是北大日新的生命节奏的体现;对北大进行的不断的诠释,本身就是北大生命存在的一部分。”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江泽民同志的这篇演讲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布置作业 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并写成三四百字的短文。附:板书设计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 北京大学创建史 联系 评价北大的贡献 回顾: 中国近现代史 概括北大的传统 培养造就 具有世界先进 认知探求 一、对大学: 创新转化 水平的大学 交流借鉴 希望: 思想修养 二、对大学生 社会实践 服务祖国人民 艰苦奋斗号召【背景材料】一、北京大学喜迎百年华诞 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在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后,5 月 4 日在人民大会堂庆祝自己的百年华诞。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和各界人士一起参加了庆典。 庆祝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首先介绍北大的光荣历史和发展现状: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 20 万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社会各界卓有建树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北大共有 8 个学院和 23 个系、52 个研究所、63 个研究中心、2 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2 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4 个。北京大学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宣读了教育部的贺信。贺信说,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不仅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教育科技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贺信希望北京大学能够继往开来,继承和弘扬百年优良传统,在新世纪铸造新的辉煌。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发来贺信,他高度赞扬了北京大学对中国的科学、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对北大组织 21 世纪高等教育论坛表示赞赏。安南的特使、秘书长外事办公室主任环纳在庆祝大会上宣读了安南的贺信。 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在会上宣读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贺信。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也先后在会上致辞,对北大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北大校友代表、物理系 49 届毕业生于敏院士,北大学生代表、经济学院 94 级本科生叶建第也在会上发言。 出席庆祝大会的还有:丁关根、贾庆林、钱其琛、曾庆红、吴仪、彭珮云、何鲁丽、周光召、丁石孙、成思危、王忠禹、钱伟长、任建新、马万祺、朱光亚、罗豪才、周铁农、王汉斌、费孝通、雷洁琼、邓力群等。 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市和部分省市负责人,出席大学校长论坛的海内外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校际交流学校代表、知名人士,为北京大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重要企业负责人,北京大学历任党委书记、校长,历任北京大学地下党负责人和“一二九”时期老同志代表,北京大学校友代表和在校师生员工代表 8000 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1998年 5月 5 日人民日报) 二、北大精神的断想(陈来) “湖光塔影”“高楼深院”,这在中学时代变得耳熟能详的词语,在那时已经成为我心目中关于大学的全部意象。后来,我终于知道、认定,这“湖光塔影”所象征的存在,只能属于北大。又多年之后,我自己成了这一存在的一分子。到今天,同这湖光塔影的存在已经共历了二十个春秋。然而,她的光和影,那光、影中所寓存着的她的魂灵,我真的已然熟悉了吗?燕南园的幽静,未名湖的明澈,博雅塔的挺秀,图书馆里斑驳陆离的藏书,三角地前匆匆往来的黑发学子、白发教授,这一切经过有机结合而成的“具体”,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叠加在这眼前画面上的,是查尔斯河畔的典雅的哈佛园,是宗教式楼墙的耶鲁,是围绕着乡间秀色的普林斯顿,是有着同样古典式赤门的东京大学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模糊迷离,又渐渐变得清晰。 一位友人曾这样说,她一直觉得北大校园充溢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中生活几年以后,浑身的“气”像被洗过一遍,变得清通、清高,清雅是啊,北大的气息,北大的韵味,张开我们全部感性的触角,也难以完全捕捉。而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传统,将我们的理性光照一次次的聚集,也还是不能全息呈现。也许还是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一代代北大人不尽的捕捉,呈现,正是北大日新的生命节奏的体现;对北大进行的不断的诠释;本身就是北大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百年校庆来临的时候,我所能贡献的,仍然是,也只是一个“身在此园中”的个人对北大精神的一点思考。 每一代北大人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北大的传统?”在北大生活的时代不同,角色不同;体会和判语自然纷纭各异。30 年代的北大学生与 60 年代的北大学生,其感受必然不同。而只在北大本科学习,和在北大念完研究生,以及和在北大多年任教的人,其体验和视点又不可能一样。 有关北大精神的说法虽多,但对我而言,从方法学上看,不过是两种基本的取径。一种是从“实然”出发,一种是从“应然”着眼。在近代哲学中,特别注重“实然”与“应然”的区分。实然是指实际是怎样的,应然则是指应当是怎样的。从实然的角度看北大精神,是看在实际历史中所展现的北大精神,从应然的角度看北大精神,则更着重北大的精神应当怎样发扬。 比如,认为北大的传统中既有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传统,要一分为二,这种看法就是从实然出发的看法。实然的角度注重历史的实在,看北大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百年历史中真正呈现在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传统是什么,可以说,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事实问题,实然的把握并不容易,首先历史是非常丰富的,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的北京大学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到 30 年代的北大、抗战后的北大、解放后的北大、“文革”的北大、改革以来的北大,充满了变化,要周全地顾及现象的丰富性,又不能脱离对历史过程和现象的抽象,确实很难。其次,按照西方人文学的定义,一个事物经过三代传承才可以称为传统,按照这个标准看,并不能把北大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都看作是北大的传统。再其次,传统之成为传统,必然还意味着它还存在于今天,还作用于今天的生活中。一个过去长期存在而现在已经无影无踪的东西,就只是北大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分,不是北大的活着的文化传统。 “应然”的角度不是作历史研究,它所注重的是北大精神应当是什么,我们应当强调什么。当然,既然称作北大精神、北大传统,这个应然的提法就也不能脱离北大的历史实际,总是北大历史上所内涵的,而现在和未来所需要的。像鲁迅 1925 年说北大“校格”是:“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其实,若就事实层面说,北大建校后早期的二十年,保守的、封建的东西很多,所以鲁迅的提法显然就是一种应然的提法。同样明显的是,当长久以来人们把北大精神、北大传统归结为“科学与民主”的时候,当今天人们讨论、争辩时说“北大精神是”“北大传统是”的时候,所要表达的往往并不只是一个对历史事实的判断,而更多的是一个应然的判断,一种价值的企求。 在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问题上,比较起来,我们似乎可以说,实然的提法更注重过去的事实,而应然的提法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在我看来,当我们在百年校庆来临之时思考北大精神、北大传统,并不是要追踪历史的细部,而是以历史为基础,在新的世界性的视野中,面对北大未来的发展,提倡、张扬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所以,我也更倾向于注重未来,即北大精神是什么,应当在 21 世纪“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视野中来加以把握。 在这样一个视野中来检视已有的关于北大精神和传统的说法,我觉得还可以敞开一些思路。比如有的看法认为“爱国、进步”是北大的传统,有的看法认为“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更全面的提法是把北大的传统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实,在事实的层面,都有根据。就以“五四”运动来说,北大是“五四”当之无愧的发源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既是坚持爱国、进步,又是呼唤民主、科学。不是吗?也正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诉求,使北大在 20 世纪每每成为中国思想活动的中心、政治运动的焦点。然而,仔细想想,北大之为北大,不更是因为北大是中国综合大学的“最高学府”吗?而爱国、进步也好,民主、科学也好,这些当然是北大传统,可这些也是北大之所以为最高学府、北大之所以代表中国最高教育学术水平的内在原因吗?也是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根据吗?我犹豫了。 由此,我觉得,百年来的北大,历史地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思想的政治的中心,一个是代表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最高水平的中心。对应于这两个角色,北大精神或北大传统,有交织着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政治的,一个方面是学术、教育的。前者即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后者则是学术自由、学问至上等。而由于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人们往往更突出的,是北大在社会、政治方面体现的精神和传统。鲁迅的“校格”的提法是这样,突出爱国、进步是这样,强调民主、科学也是这样。(现在有的同志在理解北大的民主、科学的传统时,把民主诠释为民主办学,把科学诠释为治学态度,用心虽好,但是众所周知,在北大的字典里,民主、科学就是反对专制和迷信,就是启蒙,其意涵是思想性的和政治性的。)这种突出北大体现在社会、政治的方面的精神传统的做法,在 20 世纪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合理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史不是风平浪静的大江流泻,而是惊涛骇浪,九折八回,是在史无前例的苦难、曲折、坎坷中奋斗前进的历史。而北大,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往往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在政治经济不上轨道的条件下,在政府腐败、社会混乱的状态下,在民族危机落到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在社会改革遭遇倒退危险的情势下,北大历史地、无可选择地承担起了许多教育学术之外的社会责任,呐喊、抗争,慷慨激昂,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在这一方面,20 世纪北大的声音,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困境的焦虑。所幸的是,20 世纪的北大没有辜负养育她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百年的苦难历程中处处都有北大的身影,北大的参与、奋争、呼唤为中华民族的改革进步作出了贡献。也因为此,北大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社会性精神与传统便格外凸显。 而今天,当我们迎接北大百年,迎接 21 世纪的到来之时,我们看到,历史的境遇终于改变了,90 年代以来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国已经稳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展开,那种民族性的焦虑已逐渐减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成了亿万人民的共同目标。虽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还大有待于深入,但我想可以这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北大终于可以卸去她曾不得不客串的政治中心的角色,而回到她最本质的角色上来,把北大学者、学生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面来。不用说,北大的学者、学生当然要继续坚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也就便我在思考北大精神传统时,更希望去注意、去突出北大精神传统的另一面,即学术、教育的一面,这才是北大之所以为最高学府的精神和传统。今天,在精神和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更应注意的是:面向未来,为了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精神”的资源是什么,“北大传统”的资源是什么。 于是,在我看来,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倡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面临着一种调整(如果不是转向的话)。如果不能把握历史条件的变化,继续只强调 20 世纪北大的社会性精神的一面,就会遮掩了北大的最高学府所以为最高学府、一流大学所以为一流大学的内在特性,就难以认清北大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主战场、难以克服今天北大在学术发展方面的内在缺陷。北大的社会性的精神应随现代化的平稳发展而弛缓其张力,而学术性的精神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一轮长征中应当更加凸显出来,发扬起来。北大学本精神和教育传统中的突出特点,就是“学术自由、学问至上、大师中心”。学术自由就是在研究上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学问至上就是在风气上把做学伺看得比其他都重要;大师中心就是在教育上以名师名家为中心。我们要弘扬这些学术精神和教育传统,一扫学术上管理上的平庸,不断开辟一流学术研究和养育人才的新貌。 总结、界定、把握北大在学术、教育方面的精神、传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关注。几年前北京电视台拍摄北大启示录的时候,在采访中,针对北大文科的历史与现状,我讲了一句“北大不仅有科学与民主,也有历史与文化”。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实体都具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是特指历史性的研究;同样,“文化”也是指人文研究的传统。讲这句话,虽然没有来得及仔细推敲,但也并不是心血来潮,其出发点就是要强调北大不仅有社会性的呐喊的一面,更有厚重的人文学研究的传统,而北大的人文学研究有不少方面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理科的基础学科亦然。在这一方面,我期待着更多的人来总结、概括甚至发展北大的学术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比起牛津、哈佛,北大百年的历史还是年轻的。斗转星移,第二个百年已伸向我们的脚下;放眼前瞻,新的世纪的曙光正在向北大招手;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传统不应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是开放着的、发展着的,向着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